正文46:泰伯篇第八(一)

2021-04-12 15:13:4912:53 385
声音简介

原文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至德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而并不为人民所知道,大家都找不到具体事迹来赞颂他。

泰伯让国的故事,前面提到过。这里再具体讲一下。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古公亶父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最小,却比两个哥哥都先结婚生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祥瑞,古公亶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自己感叹:“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很希望姬昌能继承他的事业。

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是按照周礼,长子继位,父亲去世后,他会继位。他不在,是老二虞仲继位,季历是第三顺位继承人,怎么也轮不到他。为了不让父亲破坏规矩,引起政治风波,埋下政治炸弹,他就和二弟商量出走,让国给三弟。

两人乘父亲生病的时候,谎称进山为父亲采药,就一去不复返,而且远远地走到家人找不到的地方。走了多远呢,从今天陕西岐山县,一直走到江苏无锡,今天公路里程是1419公里。可见兄弟俩是一直走一直走,要走到天涯海角的态度,也确实走到了东海之滨。

两个哥哥都失踪了,季历顺理顺利继位,之后再传给姬昌,这就是周文王,果然开创了周朝的事业。

泰伯和虞仲到了无锡,与当地土人生活在一起,还断发文身,以示加入蛮夷部落,绝不西返。当地一千多家土人推举泰伯为王,泰伯这就创立了吴国。

泰伯去世后无子,虞仲继位,之后的吴国君主,都是虞仲的子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泰伯因为二弟是听他的,被他带出来,跟他离家受苦,所以故意不婚不育,让二弟和他的子孙得以享国。这个,就纯粹是猜测了。

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有人能让国,因为好美名。泰伯则不仅有让国之德,却能隐名隐德,他跑得远远的失踪了,国人连他的生死都不知道,只知道说是去采药就没见人了。所以他也没有要名。周国知道吴国是自己一家人,是后来的事了,周武王追封泰伯为吴伯,封了伯爵。

和泰伯三兄弟差不多同时代的,还有让国的三兄弟,就是孤竹国(今秦皇岛)的伯夷叔齐兄弟。

以泰伯的地位和事迹,他的名誉应该不逊于伯夷叔齐兄弟。但伯夷叔齐的故事,妇孺皆知,而泰伯、虞仲的事迹,基本没什么人知道。所以孔子说“民无得而称焉”,要替他们正名。

司马迁写《史记》,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第二是姜太公,第三才到周公的后代鲁世家。一般认为吴国是蛮夷,都不是中原国家,司马迁将吴国放在第一,因为吴国创立者,本该是继承周天子的,他才是最“正宗”的。

但怎么样呢?尽管孔子、司马迁两大伟人全力加持,知道吴国故事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一例。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是礼节,关键在于有节,儒家讲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没有过分的,也没有没做到的,恰到好处。没做到,是无礼。做过了,也是无礼。

“恭而无礼则劳。”对人恭敬,但若没有礼来节制,则仪节繁多,把双方都劳烦了。这个我们有体会,有的人礼数太多,奉承话太多,你跟他在一起,虽然知道他是好心尊重你,但还是特别累,因为你得受他的礼,还得还他的礼呀。

“慎而无礼则葸。”“葸”,是畏惧的样子。谨慎是好的,但如果谨慎没有礼来节制,则逡巡畏缩,小心太过,甚至显得猥琐了,不能担当,也不被人尊重。

“勇而无礼则乱。”勇敢是美德,但若没有礼来节制,则逞血气之勇,不顾后果,以至于悖乱。

“直而无礼则绞。”说你这个人比较直,固然也是好的,不跟人拐弯抹角,也不搞什么阴谋诡计。但是如果直没有礼来节制,心直口快,任情喜怒,对别人毫无包容,那就沦于“绞”,急切伤人。

《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这个,要深刻体会,时刻提醒,修到五十岁,能修个差不多,就算大成了。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上位的人。“笃”,是笃厚。“兴”,是兴起。“偷”,是偷薄,薄情寡义。

在上位的君子,一举一动,百姓都瞻仰仿效。君子若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笃厚于一家之亲,则民众感发兴起,各亲其亲,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

君子如果能不遗弃自己的故交老友,对自己微贱时的朋友也不疏远,则百姓跟着仿效,各自亲厚自己的故旧,自然教化行而风俗美,没有薄情寡义的人了。

儒家之道,始于人伦之道,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强调朋友是学习进步的伙伴,要选择朋友,相互学习切磋,相互批评指正。如曾国藩说,学习最重要两件事,就是读书与交友,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就决定了你的进步与否。事实上,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书本还大!《毛诗・伐木序》说:“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从天子到庶人,没有不需要朋友相互学习、批评影响,就能“自学成才”的。

人要选择朋友,进步之后呢,你若富贵了,自然有新朋友。但是,故旧不遗,孔子强调,你不能遗弃你的老朋友。

天子也有老朋友,也给你定义了:“王之故旧朋友,为世子时共在学者。”谁也不是生下来就当皇上的,做太子时一起读书的同学,就是你的老友。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病重,快死了。他把门下弟子们叫来,让他们掀开被子,看他的手脚,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都好好的还在吧!《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终于全须全尾地走到人生终点,我的身体不会受到损伤了!小子们!”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不敢损伤。“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的重要核心之一。如果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何照顾父母呢?如果轻率冒险失去了生命,走在父母前面,则更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自己临死了,才松一口气,我的身体,总算完璧归赵了!

儒家的观念,是非常非常地爱惜身体,爱惜生命,所谓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孔子时代的儒家,不会为工作拼命,不会跟暴君死磕,像明朝方孝孺那样,跟明太祖朱棣死磕,被灭掉十族的烈儒,已经不是孔子的价值观了。

儒家的身体观在今天,绝不会危险驾驶,绝不会横穿马路,也不会去参加冒险运动。处处小心谨慎,敬畏身体,敬畏生命。

君子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绝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并且随时加以一百倍的小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见了墙根我都绕着走!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生病,孟敬子去看他,也请教他有什么话留下来。曾子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临死时,悲哀恐惧,鸣叫悲声。人呢,那要死了,也不图别人个啥,到了穷途末路,返璞归真,这时候还要跟你说点话,一定都是善意!

这是曾子怕孟敬子对他的话不重视,特意铺垫强调。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在上位,做领导的人,日用常行之间,最贵重的道理就三条。哪三条呢?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容貌、颜色、辞气三条,我们与人交接,先看容貌,走近了看脸色,之后说话看言语,就是这个次序。《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曾子就是给孟敬子讲这三条。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暴”,是粗暴放肆。“慢”,是怠慢。君子一动容貌,必然温良恭谨,你不粗暴怠慢人,人也不会粗暴怠慢你。

“正颜色,斯近信矣。”端正仪态颜色,一看就让人信任。不会颜色轻佻,一看这人就不靠谱。所谓一身正气,让人有信任感,而且别人也不敢欺骗你。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鄙”,是粗鄙。“倍”,同背,背理。说出话来,吐字清晰,爽朗明确。不会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一听就猥猥琐琐。你言辞清朗,没有粗鄙背理之词,别人也不敢拿粗话来非礼你。

所以君子的容貌、颜色、辞气,不仅正己,也可以正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这是容貌;即之也温,这是颜色;听其言也厉,这是辞气。

又有,《韩诗外传》:“故望而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宜为人君者。”一看就有领袖风范的,这是容貌。接近之后觉得可信赖的,这是颜色。说话中情达理的,这是言语。经过时间考验,依然让人欣赏的,这是行为。所以君子的容貌颜色,天下之人都把他当表率偶像来仰望。不用说话,就知道他是领袖!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笾”,是竹器;“豆”,是木器;都是祭祀用的礼器。“有司”,是管事的人。曾子说,具体事务,有具体管事的人,卿大夫不必亲自操心。想来孟敬子平时管得太细太琐碎,自己领导不好,别人也发挥不了,所以曾子跟他说这一番其言也善的话。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讲领导力,而且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提高领导力。这个要深刻体会,反复玩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 泰伯第八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功夫哲学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泰伯篇第八》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泰伯篇。

by:君子吉

《论语.泰伯》朗诵

《论语.泰伯》第二章【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译文】孔子说:(过份)恭...

by:1361316c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