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5:述而篇第七(十一)

2021-04-10 19:03:5609:34 352
声音简介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就是逊,“不孙”,就是不逊。“固”,是固陋,鄙陋。

孔子说,太奢侈,就不逊。太节俭呢,又显得鄙陋。与其不逊,宁愿鄙陋。

孔子说这个,是针对当时鲁国的奢侈僭越的风气,比如祭礼、婚礼、葬礼等等。如果太奢侈,排场太大,就容易不逊,甚至僭越,比如前面说的季氏八佾舞于庭,祭泰山之类。

如果太节俭潦草呢,礼数又不到位,对来宾不尊重。

所以太奢或太俭,都不好!

如果奢侈,有排场,来宾会觉得上档次,受尊重。但如果奢侈过了头,会盛气凌人,让人家不舒服,羡慕嫉妒恨,或者坏了规矩,违反了“八项规定”什么的。而太俭呢,最多是对客人招呼不周,也贬低了自己,但不会遭人恨,犯不了什么大错。

两相比较,宁愿节俭鄙陋自贬,不要奢侈凌人犯错。

前段时间看一个新闻,一位官员儿子结婚,大摆筵席,被查处了。问他话,他说亲家不愿意女儿“草草”嫁出去,所以他也是被逼无奈。如果他和亲家都读过《论语》,就知道,“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一贯坦然自在,小人总是忧心忡忡。

最近流行的说法,说这是一个打劫的时代、转型的时代。事实上,这主要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两个词,都是焦虑的词。打劫的时代,我们去打劫谁啊?别人来打劫我怎么办啊?大家都相互打劫,劫什么啊?转型的时代,咱们往哪儿转啊?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心不安的时代、心不定的时代。孔子这句话,就说焦虑问题,安心问题,定心问题。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所以君子总是坦坦荡荡,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事分明。陆九渊说:“我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素位而行,可不是不进步,在这个位他行。到下一个位,他自然就会,一样能行。因为只有在这个位行了,才有下一个位给你!

德鲁克说过:“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我们就是操心明天怎么办太多了,今天的事儿没好好干。心中有私,又多欲,驰骋竞取于名利,耿耿于怀计得失,所以总在焦虑忧惧,老担心咱今天这事儿,以后怕是不行!下一个风口在哪?要去找!

咱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呢?恐怕还是小人的时候多。

问题在哪?六个字:不安心,心不安!

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二祖慧可去找达摩祖师。达摩问:“你找我作甚?”他说:“我心不安。”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觅心不可得,找不到自己心在哪,他一下子就顿悟了,安心了。

我不是禅,体会不到慧可怎么这就顿悟安心了,当初我读了这故事,也没把心安下来。但后来我仔细修了儒,学会儒家怎么安心,就安心了。儒家的安心坦荡,首先还要从《大学》说起,止定静安虑得,“知止”,是止于至善。“有定”,志有定向。这样方向感清晰,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边界感都有了,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他有什么不安心呢?就能静下来,安下来,虑事周全而有所得,素位而行,坦然中道,不疾不徐,日日不断,积跬步以至千里。

志向和使命感,是坦荡安心的根本。君子为使命驱使,小人为功名驱动。我们每天新闻媒体上讨论的,都是功名利益,很少有讲使命的。使命都当鸡汤喝着养神,不是在血液里。而我们焦虑,主要都是因为没使命、没志向!上小学老师就要我们立志,但到了三十岁问你的志向是什么,很多人答不上来。只想着要成功,要发财,要超过别人!就纠结今天这样做,能成功吗?能发财吗?能超过某某某吗?这问题可是谁也回答不了,能不焦虑忧惧嘛!

所以儒家又强调不为外物所移,不跟别人比。不要看别人跑风口上了,就纠结我怎么没赶上,下一个我别再错过了。因为你要的是“成功”,不是使命,所以你老想给自己换使命,换任务,换跑道,那老换跑道,能成功吗?

人们老想做不寻常的事,却不懂得,不寻常的事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你不要心中戚戚老想去找未来的灵感,当你坦坦荡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每一件事,灵感会从对面走来。

不要攀比,是安心坦荡的另一剂良药。攀比必生嫉妒,嫉妒是最恶的情绪。攀比必走歪路,因为你的思维会被你的攀比对象带走,不能聚焦于自己的目标。攀比是可怜可笑的,为什么说可怜可笑呢?因为你也没有跟比尔・盖茨比,都是自己画个范围跟自以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这不是自己逗自己玩吗?攀比是无止境的,因为你比完这个比那个,你永远比不到世界第一,一辈子都在纠结嫉妒。

只有向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使命,我心光明,一切自足,坦坦荡荡。

最后一条:使命带来无我!因为使命是为社会,为他人,稻盛和夫讲的利他。一心在使命上,就不去纠结自己了,无我了,无我一身轻。

把这个“无我”证悟到,知行合一,你就真得解放了,我心光明,君子坦荡荡!

这篇写得有些长,而且我知道也远远不足以让人安心。人怎能不关心未来呢?别人来打劫我怎么办呢?

再补充两条:

一、德鲁克说,关于未来,只有两条是我可以确定的:“第一,未来是不可知的;第二,肯定和我们的预测不一样。”对照一下你自己,你今天的状况,十年二十年前你预测得到吗?所以操心未来,并没有什么用。不如踏实现在。

有人会说,你看诺基亚、柯达。这就是生活,总有人会失败,我们最终都将以失败结束。

二、关于打劫的问题。看看你自己今天所拥有的,是打劫打来的,还是粒粒皆辛苦血汗换来的?凭什么相信明天血汗就不值钱了,明天咱就能出去打劫呢?

想太多,则小人常戚戚。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是温和;“厉”,是严肃;“威”,是威严;“猛”,是暴戾;“恭”,是恭敬;“安”,是安详。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戾,恭敬而安详。

这是弟子们记录孔子的修养,或者说脾气。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人的德性不正,修养不足,容貌、气质、脾气就都跟着偏了。《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就是致中和的表率了。中庸之道,讲究适度。适度,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做到极致,差一点都不行!

要把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性情中庸的那个分毫不差的适度极致,就是非同一般的修养了。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修养,总是偏向某一方的,或者偏向活泼好动,或者偏向严肃沉静。对下属或子女,或者偏向严厉粗暴,或者偏向溺爱骄纵。对上级或父母,或者偏向恭敬顺服,或者偏向桀骜不驯。总之你走不到那个恰到好处,分毫不差,致中和的中庸之处。

认识到这一点,就时时事事注意,首先有这个致中和的意识,修炼起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 述而第七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论语讲记-述而篇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by:道外无物

《论语 · 述而第七》研习报告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by:MJ明静

論語不泥 07 述而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第七连-抗日战争记述

作者丘东平通过对国民党某部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的记叙,表现了国民党抗日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揭露了由于国民民党当局长期对日本实行妥协...

by:闻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