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9:孔子说,逃避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不要伤害到别人

2021-04-15 21:17:5812:40 334
声音简介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至”,是志。“谷”,是俸禄,做官。

孔子说,跟着我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念头的人,那是不容易做到的。

孔子弟子三千,有贤名者七十二人,同学们为什么愿意跟老师学啊,大多数是为了讨个出身。前面《为政》篇还专门有“子张学干禄”的记载,专门问怎么能升官加薪。孔门弟子学成之后,成功做官任事的也不在少数。子夏、子路等,都有大用。而孔子做鲁国司寇时,更是广泛任用自己的学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就感叹说,要是学了三年,还一心在学问,没有着急做官的,那真不易做到!

张居正讲解说,学习,是为了明善诚身,求尽为人之理。而既然学成之后,自然能对社会有用,为君王见用,有位有禄,这是理之所当然,是结果。但你不能一边学,一边惦记着啥时候能做官。如果刚刚才开始学,就时刻惦记着利禄,不仅失去了学习的本意,而且心逐于利,学也学不好!这都是天下为学的通病!这人一旦急于求成,就必然不肯踏踏实实,就贪巧求速,拔苗助长,走到那歪理邪说上面去了。

如果一个人专精于学三年,还是专心致志,那他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真正的志高才大。

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心里踏实,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追求,是追求达道,追求使命,不是追求利禄。

这就像我们经营企业,一要有经营使命,二要有事业理论,这就是天下达道,经天纬地。如果成天看报表,这个季度业绩怎么样,职业经理人可以,老板成天看这个,一定没什么大出息。

人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在“我如何能成功,如何能更成功”上面想得太多;在“我到底能干点啥,我到底对社会有什么用”上面想得太少。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

首先是“笃信”,“笃”,是深厚牢固,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比如学《论语》,你必是对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坚信,那你才学。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国学素养”,那你最好不要浪费时间,提高素养,听起来跟增加谈资差不多,浅薄无聊。

“笃信好学”,信谁你就学谁,不要言必称诸子百家,那你到底是哪一家?各家观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中国常有人自称“打通儒道释”,这也可笑,因为这儒道释,百分之九十道理一样,但差那10%,就是毫厘千里,它们相互之间不通!要通,你只有把一个东西修通了,证悟到了。比如你笃信儒,把儒修通了,证悟到了,这时候才能对别人思想触类旁通。而当你真正笃信一派学问的时候,自然会对其他的学说心生排斥。比如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认为任何政治都是坏的,最好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要学,你怎么可能和他心心相通呢?

谁说他儒道释三通,你就知道他没入门。因为他是站在外面评说,哪个门也没进,哪条道也没上。笃信好学,学问首先是信,没有信,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学。学问如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个根、一个神,要说他们三者也相通。你能修通吗?毫厘千里,你到底信哪个教?

为什么“儒释道三通”的人,讲起课来大家也觉得很精彩很沉醉呢?因为都是站在外面看热闹,没准备拜任何一个师门,没准备按任何一条道去走,就是听说书讲故事,跟K歌一样,娱乐性很强很爽。还有一种“学到新知识”的兴奋满足感。但你又不准备知行合一,学它干吗呢?若真要进那个门,就要守死善道,那就不好玩了。

“笃信以好其学,斯不惑于他端。”只有信,才不会被其他学说所迷惑、干扰,议论纷纷,一毫也动摇他不得,才能在学问之道上精进。因为每一个学说,都有道理,都很能说服人,但它们之间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是相反的。

王阳明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他也最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因为他在道家、佛家上,都下过很大功夫,最后归宗于儒,他多次谈到三家毫厘千里的问题,因为不断地有人问,三家都有道理呀!

守死善道。

“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你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所以你不能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掌握,那就不是坚持原则了。我就行我的道,除非我死了,那才能停止,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动摇我。

人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原则呢?碰到一点利益诱惑,就放弃原则了。不能坚持原则,就走不远,就不能成大事。《中庸》里讲“至诚无息”。无息,就是没有停息,就是守死善道。无息则博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则悠远,永续经营,走得长,走得远,能传承;则高明,最后比谁都厉害,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谁要想撵上他,得回到几十年前照他那样守死善道,一点一滴地做!

再讲前面说的,没有儒释道三通这回事,你到底准备守死哪条道?还是根据客观情况,在三条道上来回跳?那是欺世盗名,浅薄小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儒家的观念,把生命安全看得很重。前面我们说过,儒家对生命,对身体,甚至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要留下来孝敬父母的,所以不要参与危险的事情,要明哲保身,首先保全自己。遇到大义之事,见危授命,没办法。但是,能躲开的,要尽量躲开。包括父母打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不能让自己受伤,陷父母于不义,等他过了气头上,就好了。

所以危邦不入,那有动乱的国家,不要去。现在有志愿者组织,专门去战乱国家帮助穷人。儒家是不会做这个事的。因为儒家由近及远分得很清,那些人再需要帮助,他也是别的国家的人,不是我自己家人。我把自己置于危险,我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就算我自己,我也没有义务为他们牺牲啊!

“乱邦不居。”国家政治乱了,赶紧移民,躲一躲。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国家政治清明,君子就出现了。国家政治黑暗,君子就隐藏起来。前面讲过宁武子愚不可及的故事,就是这个意思:“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好的时候,他比谁都智慧。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比谁都显得愚笨。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的隐藏和忍耐功夫,谁也赶不上!

儒家对政治黑暗三个态度,一是隐藏,二是远避,三是等待。其实核心就一个态度——等待。守死善道,政治好的时候,施展才能是善道;政治黑暗的时候,不参与,死也不参与,也是善道。等到我死了,政治还这么黑暗,我不参与,也算善始善终了。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国家政治清明,那一定是贤德者在上位,那其中没有你,你还是那么贫贱,证明你贤德不够,才能不足,那是你的耻辱。国家政治黑暗,那一定是无耻者在上位,如果你也位列其中,同享富贵,证明你也和他们一样无耻,同流合污,那也是耻辱。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朱熹注里只引了程颐的一句话解读:“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不在那个位置,就没有承担那事的责任。但是,如果对方问我意见,我还是可以告诉他的。

看来,朱熹是把这句话轻轻放过了,他自己一句话没说。程颐呢,也不太甘心接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补充说,如果对方问我,我还是可以告诉他的。孔子这句话,大家不太好接受。因为人人都想谋政,都认为自己懂得多,就算孔子他老人家自己,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其位,而终身都在谋天下之政。

所以这句话呢,有他的语境和所指的范围。弟子们只记录了这孤零零的一句话,后学就只能自己去体会。

张居正把他解为君子自处之道,约束自己。凡人有职位,就有责任,就要有谋有为。你若不在那职位,没有承担那责任,你就不要去议论别人该怎么做,那是对别人的侵犯。

我们的价值观,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我们不是身无分文,就心忧天下吗?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怎么就都不管呢?张居正说,我们学习,是为了经世济国,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抱当世之虑,我们都忧国忧民,很多事看不下去!但是,“潜心讲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我等待天时,有那位置,我就经天纬地,精力、智慧,无穷无尽。没有那位置,我怀才而终,一言不发,一事不行,也安心无憾。出位者呢,轻冒以取咎,就容易有咎由自取之祸。

其实我们从今天的中国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上面两种风格的区别和结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再往前看,你在哪个位,就要谋哪个位的政。《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你自己的稀饭都没有吹凉,不要去吹别人的汤圆。自己的事没干好,不要去对别人指手画脚。

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所以你说的不是不一定对,而是多半都不对,基本上属于边都不沾。

术业有专攻。我们开会讨论问题,当有人既不懂我的专业,又没承担我的责任,但是在不专业的会议主持者的鼓励下,对我的工作大放厥词的时候,我们也很烦!因为他说的离题万里,狗屁不通,却能对我的工作造成干扰和影响,他说完拍拍屁股走了,给我留下一大堆麻烦。

这个体会很多人都有吧?有,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谈别人工作的时候,你少发表意见,至少,不要公开发表意见。

德鲁克讲过这个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你若在自己的专业上钻研得很深,你就懂得敬畏别人的专业,因为专业专业,是深不可测。你若自己马虎浅薄,你的工作谁都能干,你就会以为别人的工作你也会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孔子学说

夏曾佑《孔子学说》,收录于钱基博编《国学必读》。

by:半閒堂

颜炳罡说孔子

孔子,一个备受世人推崇的名字,一个镌刻在国人心间的文化符号。生于乱世,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写下无数人生传奇的至圣先师,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跨越时空,...

by:山东教育电视台

李山说孔子

《李山说孔子》系列是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继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后的又一力作,初次推出于腾讯视频之微讲堂板块,点击量超过70万次。目前视频连续放送于微信公众号“桃...

by:桃李国学苑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