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述老子哲学思想之四:老子论名与无名

2021-04-28 20:00:0009:15 113
所属专辑:大家谈道家
声音简介

胡适评述老子哲学思想之四:老子论名与无名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名实之争。老子是最初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说: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老子》第21章)

   这一段论名的源起与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后有物。有物之后,于是发生知识的问题。人所以能知物,只为每物有一些精纯的物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说文解字》):“精,择也。”择其特异之物德,故谓之精。真字古训诚,训天训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谓之真),即所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物德,如雪的寒与白,如人的形体官能,都是极可靠的知识上的信物。故说“其中有信”(《说文解字》:“信,诚也。”又古谓符节为信)。这些信物都包括在那物的“名”里面。如说“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说“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个体的事物尽管生死存灭,那事物的类名,却永远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众甫即是万物。又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此字指“名”。我们所以能知万物,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虽深知名的用处,但他又极力崇拜“无名”。名是知识的利器,老子是主张绝圣弃智的,故主张废名。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第1章)

老子以为万有生于无,故把无看得比有重。上文所说万物未生时,是一种“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故说“无名天地之始”。后来有象有信,然后可立名字,故说“有名万物之母”。因为无名先于有名,故说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老子又常说“无名之朴”的好处。无名之朴,即是那个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老子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老子》第32章)

        这是说最高的道是那无名朴。后来制有名字知识遂渐渐发达,民智日多,作伪行恶的本领也更大了。大乱的根源,即在于此。老子说:

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第65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即是上文“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的注脚。

   老子何以如此反对知识呢?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恶的根源,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第12章)

   这是攻击我们现在所谓文明文化。他又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第3章)

   这一段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根据。老子以为一切善恶、美丑、贤不肖,都是对待的名词。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故人知美是美的,便有丑的了;知善是善的,便有恶的了;知贤是贤的,便有不肖的了。平常那些赏善罚恶,尊贤去不肖,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根本的救济方法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了,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须要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自然无欲了。无欲,自然没有一切罪恶了。前面所引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也都是这个道理。他又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第37章)

   (这里化而欲作的欲是名词,谓情欲也)。老子所处的时势,正是“化而欲作”之时。故他要用无名之朴来镇压。所以他理想中的至治之国,是一种: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80章)

(什是十倍,伯是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一车可载千斤,一船可装几千人。这多是什伯人之器。接着所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正是解释这一句)。

   这是“无名”一个观念的实际应用。这种学说,要想把一切交通的利器,守卫的甲兵,代人工的机械,行远传久的文字,……等等制度文物,全行毁除。要使人类依旧回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

【内容简介】选录胡适一生最有代表性的文字,探讨了哲学和人生两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从过去到未来。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现当代哲学,以及人生的观念。接受过新思想的胡适...

by:小花文化

胡适谈国学谈哲学谈人生

胡适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正是“一个像样子的梦”。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等。

by:梦哲人

人生哲学漫谈|胡适文集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

by:Bleu不八卦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哲学和人生|AI电子书

【内容简介】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本就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若要生命有意义,就需要自己主动去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赋予生命相应的意义。而在那个人心浮躁的年代,...

by:明天远航电子书

哲学与人生|中国哲学史——胡适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

by:YD工作室

胡适谈人生哲学丨胡适散文精选集丨人文社科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by:小生江流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开山之作|老子到韩非|创始

胡适先生本人自信地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

by:漫路有声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文学|人物

【内容简介】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叶君主编的《文学与...

by:北方文艺_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