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 作者-李东辉 诵读-海燕[修]

2022-09-21 17:43:4308:56 71
声音简介

我与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散文)

作者-李东辉

诵读-海燕

我与著名学者、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纯属巧合,是不期而遇。

1993年夏,应主持人之邀,我去北京电台做一档关于读书与人生的热线直播节目。

是一个雨后的下午,少有的清新凉爽。我和前妻走出北京站。这是时隔六年后,我第一次进京。六年前,我被急救车从廊坊拉到北京一家部队医院接受抢救性治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把我推到阴阳界的边缘地带,经历了十八个月死去活来的折腾,我保住了一条小命,却失去了一双眼睛。北京,成了我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人生南北多歧路”,只是这歧路有的是自己的失误,有的纯属命定,不由你做主。

本以为,没了眼睛就活不下去了。也曾要死要活的闹过,可闹过之后呢?还是得活下去。这世界的可爱终究难以割舍,生的欲望依然十分强烈。更何况,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他早晚会在一个地方恭候我的到来。心念及此,也就打消了急着去死的念头,下定了在人生这条歧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走路也不容易,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往哪儿走?这是个方向问题;二是怎么走?这是个态度问题。几经思量,我发现,读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以靠着他的引领明确前行的方向,也可以在阅读中开启人的另一双眼睛。于是,我选择了读书与写作。别问我没了眼睛还怎么读书?这不是一个问题,只要想读,有的是办法。比如:请人给我读,用录音机听有声书,也可以收听广播。那时,北京电台有一档名叫“人生热线”的直播节目,我就是在参与了他们主办的一个关于读书与人生的征文节目后,被主持人发现,受邀赴京做那次访谈节目的。

跟着前来接站的主持人,乘坐地铁,很顺利地找到建国门外十四号(北京电台所在地)。时任新闻台台长的苏京平先生陪我们在电台附近一家饭馆吃的晚饭,饭馆虽小,铁板牛肉和肉末南瓜汤做的很地道,至今想起,口有余香。

回到电台,离上节目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在一间办公室略作休息。闲聊间,主持人告诉我,今晚经济台那边也请了一位嘉宾,是被誉为燕园四老,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张中行老先生。正自惊叹间,一位年轻女主播领进一个人来,竟是张中行老先生。

这意外的相遇令我激动,也紧张,一时间竟有点语无伦次。好在张老先生很是随和,说话慢条斯理,温和平易,虽不能一睹先生容颜,却觉出了他目光的和蔼与亲切,因而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老先生话不多,语速和缓,每说一句,仿佛信口拈来,然而,很有韵味,经琢磨。知道先生是香河人,就想跟他套套近乎,说:“我在廊坊,跟您是老乡呢!”先生笑笑,轻轻“嗯”了一声,本以为先生会有意外的欣喜,说几句亲热的话,可先生啥都没说,仿佛乡情早已淡了。正自尴尬间,经济台的那位年轻女主持人进来,他把写好的节目嘉宾的简介念给先生听:“张中行,19091月生,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天津市武清县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没等主持人在往下念,先生就打断了她,含笑缓声说道:“我不是武清人,是河北省香河县人……”一个地名,先生竟是如此较真。想想自己刚才的小聪明和尴尬,不觉好笑。我,一个晚生后辈,如何能洞悉先生饱经世事沧桑,跃进人间冷暖的内心世界!

先生对我眼睛失明的事似乎并不怎么关心,然而,当听说我是来作关于读书的访谈时,老先生却有几分高兴,问我大学在哪儿读的?喜欢读谁的书?会不会盲文?我向先生一一作答,并说知道先生刚刚出版了《顺生论》,准备明天去王府井买一本。先生微微一笑,轻轻“嗯”了一声。

快到九点的时候,主持人请老先生准备进直播间,我抓住最后的机会,请先生给我今后的读书作一二指导,先生略作沉吟,缓缓说道:“其实,读书的妙处不在于你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读书你知道了还有什么是你不知道的,语毕,先生随主持人离开休息室,去了直播间。而今想起,真该请先生将这句话写下来,不仅是难得之墨宝,且是一份珍贵的纪念。

第二天,去了王府井书店,买了先生的《顺生论》,请人读了一遍,不得要领,大约先生是在讲人应该怎样活才算好?先生好像是说,难有一个定论,但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顺受天命,率性而为。该怎样活才算好是一个大问题,先生的《顺生论》是一本大书,被世人誉为当代《伦语》,我生性愚钝,少悟性,如风过耳般读了一遍,岂能得其要义?后来,又读了先生的《流年碎影》、《禅外说禅》等大作,加上多了几年人生的历练,似乎对顺受天命,率性而为有了更深的体会,想先生出身农家,命运多舛,挨批受斗,遭人重伤,八十多岁居无定所,然先生从容以对,泰然处之,终以九十八岁高龄驾鹤西游。先生是家乡运河岸边的一株老柳呢,于不露声色中尽显生命的大美,在随和淡然里做默默地坚守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白驹过隙也好,逝者如斯也罢,二十多年的光阴,淡忘了许多人,许多事,然而,跟先生的那次不期而遇却难以忘怀,先生对我说过的话始终铭记在心,一直鼓励着我去认真的读书,认真的写作,并在读书与写作中体悟着先生“顺受天命,率性而为”之真谛,于漫漫长夜里努力寻求着做人的道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张中行《顺生论》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

by:然也_is

张中行-负暄琐话

这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

by:枕边文史馆

张中行《负暄琐话》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

by:告诉你一点糖的甜

张中行《负暄续话》

与琐话相比,续话少拘谨,广度深度有加而意旨更显豁。文笔行云流水、冲淡自然。期待喜欢张中行先生文风的朋友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和我一起细细品读张老当作“诗和史”来写的...

by:告诉你一点糖的甜

负暄絮语 张中行

张中行先生与北大精神,怀疑与信仰之间,朝闻道否?

by:爱西猪猪_np

胡中行:唐诗与佛教

(公众号:wuzhikuhai)胡中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主要方向是唐诗研究、近体诗法和佛教文化。曾在上海电视台...

by:余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