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3:寻宝者思维

2022-09-16 05:05:5115:35 45
所属专辑:每天朗读群
声音简介
我最近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条推特。他说 2010 年底的时候,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在中国特别火,大家都在讨论,但是他觉得流行的东西都可能名过其实,于是当时他就给十年后的自己发了一个提醒消息,说如果到时候这本书还是很热门,他再读。今年他收到了这条提醒,结果他感觉《失控》、包括凯文·凯利果然都已经过气了,很庆幸自己当初没读这本书。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读书观念。

《失控》其实是本好书。凯文·凯利是个思想家,他根本就不存在过气不过气的问题。而且就算是一本流行一时就过气的书,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的一个时代精神,而你错过那本书就可能错过了比如说九年前的一个机会。更何况思想是积累出来的。如果你十年前读过《失控》,以那本书为起点,也许今天你的思想已经在当初凯文·凯利的基础上再提高了一大块 —— 可是因为你没有读,你连起点都没达到。

这不是具体哪一本书的事儿,是这个人的读书系统不行。真正的读书人不能只想读好书,不能害怕把浪费时间在“坏书”上。

因为如果你不敢读坏书,就不能确保读到好书。

*

这里我想对比两种思维模式,也可以叫两种心态。

只想做“对”的事儿,可以称之为“优等生心态”。这种思维就好像学校里那些好学生一样,希望在每一门功课都取得好成绩,害怕有短板。这样的人做十件事,他指望把其中至少九件做好,然后还会为没做好的那一件表示道歉。

生活中的确有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优等生心态。如果你是一个客机飞行员,你必须把每一趟都飞好,不容有失。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得把每堂课都讲好,你得善待每一个学生。如果你是个厨师,你也得尽量让每道菜都体现高水平。

优等生心态害怕犯错误,认为所有的失败都应该接受指责,所有的浪费都应该反省。

但优等生心态其实是职员思维。你做的事儿都是安排好必须做的。那如果现在不知道该做哪件事儿,不知道每一件事的后果会怎样。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投资人或者领导者,你得从一大堆可能有好处的事儿中挑选几件,这个职员思维就不行了。

你需要“寻宝者思维”。

我们继续讲摩根·豪泽尔的《金钱心理学》。这本书的主题比较松散,有的说怎么赚钱,有的说怎么花钱,有的说怎么省钱,有很多思想你可能早就熟悉了。我们不全讲,挑选几个最有意思的。

这一讲的主题是如果你不想靠固定工资致富,那你需要换一个系统。你需要把职员思维换成寻宝者思维。

*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投资组合都有强烈的尾部效应。往往你投的项目大部分都不成功,但是有少数会是极端的成功,而你几乎所有的收益,都来自那些极端成功的项目。这个效应是投资中的“80/20法则”。而且这个“投资”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股票交易。

比如艺术品。你可能觉得那些买卖艺术品赚了大钱的人成功的关键是眼光好,知道哪个艺术家将来会红,买古董专门捡漏,其实不是。艺术品投资的关键不是捡漏,而是走*量*。

你得在毕加索这样的人还没有如此出名、作品还没有如此值钱的时候,就买入,等到特别值钱的时候再卖出。可是既然当时毕加索还没有那么出名,你又怎么知道他能不能出名呢?所以你只能多买。你的策略是把看着差不多、感觉有前途的都买下来 —— 历史会证明这些作品大部分都不会成为什么“爆款”,但是只要其中有那么几个成了爆款,对你就足够了。

寻宝者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广撒网。你估计这一片矿山中可能有宝石,那你能说我只探索其中有宝石的那个地方吗?你能说我只买有宝石的那个坑吗?你必须把这一大片都控制起来才行。足球学校、明星经纪、版权代理、IP改编,全都是这个思路。

你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敢打赌,你一定低估了这个效应有多么强烈。

*

比如风险投资。我们设想你投了 100 个项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其中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大概是多少?豪泽尔列举了一项研究。统计从 2004 年到 2014 年间 21000 个风险投资项目,发现其中 ——

65% 的项目是赔钱的;

2.5% 的项目增长了 10-20 倍;

1% 的项目增长超过了 20 倍;

而有 0.5% 的项目,也就是说 21000 个项目中有大约 100 个,最后赚了超过 50 倍。

这才是风投的真实情况。你想要抓一个能赚 10 倍以上的项目,概率只有 3.5%。你要是万一运气不好,正好错过了那几个特别成功的项目,你的风投事业就会惨败。当你看到别人一个项目赚了几十倍的时候,你得知道他别的项目可能都赔了。

*

那你说风投的风险太大,我不投创业公司,我只投那些成熟的、已经上市的公司行不行?情况其实差不多。我们专栏前面讲了,成功上市并不能让一个公司从此长治久安,该失败还是会失败 [1]。JP摩根资产管理选了 3000 家优秀公司,弄了个“罗素 3000 指数(Russell 3000 Index)”。它统计了从 1980 年到 2014 年间,这些公司的表现,结果是 ——

其中 40% 的公司,市值下跌超过 70% ,而且再也没缓过来,等于彻底失败了;

罗素 3000 指数几乎全部的收益,来自于其中 7% 的公司。

这是同样的故事:极少数特别成功,给你带来所有的收入;其余的要么不挣钱,要么就是赔钱。



请注意这 3000 家公司已经是优选出来的了,仍然有这么高的失败率。而这个高失败率可不仅限于新兴行业。高科技公司的失败率是 57%,电信公司的失败率是 51%……而且就连最稳定的、那些从事电力、供水、交通的公用事业公司,也有 13% 的失败率。

失败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见的。

*

那你说,不对,这还是眼光的问题。精英日课专栏不是讲了吗?要想提高优异数,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均值,把正态分布的曲线往右端移动一点 [2]。没错,但是别人已经这么做了。

比如我们不看指数,我们看巴菲特。巴菲特绝对是选股高手吧?巴菲特在 2013 年的股东大会上说,他一生之中大概拥有过 400-500 支股票,而他的大部分钱都是从其中 10 支股票中赚的。查理·芒格马上补充了一句,说如果你把我们伯克希尔最成功的几笔投资拿掉,我们投资成绩就是非常平庸的。

“眼光”是有上限的。最终你还是得靠放量。

*

即使在那些已经是优中选优、最成功的公司内部,也有很多不成功的项目,成功的项目也是极少数。

在标准普尔指数的 500 家公司之中,亚马逊一家贡献了整个指数 6% 的回报率,苹果则贡献了 7%。那你说是不是亚马逊和苹果公司的大部分项目都是成功的?不是,他们的大部分项目都不成功。苹果公司的收入大头来自 iPhone 这一个项目。亚马逊的收入大头来自 Prime 用户和网络服务这两个项目。

再比如说迪士尼。迪士尼早期是非常艰难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对电影品质超级讲究,喜欢搞大投资、大制作,结果他制作的绝大部分电影都赔钱。1930 年代,迪士尼拍了超过 400 部动画片,几乎全都失败了。

但是其中有一部大获成功。

那就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一部动画片,就在 1938 年的上半年给迪士尼带来了 800 万美元的收入。这些钱足够挽回前面所有的损失,并且大赚一笔,而且让公司升级扩容。

现在我们固然可以说,华特·迪士尼是个天才!他的理念是对的!正因为有这样大制作的理念公司才大获成功!

……可是,华特·迪士尼也许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他的公司会是什么样子。

一部。

成败就差这一部。

*

我们这是一个“好东西”分布非常不均匀的世界。

在你的一生之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可能就几本书。决定你前途的可能就是一两项技能。改变你命运的可能就那么几件事。对你最重要的也许只有几个人。

错过他们,是你不可接受的损失;可是你非常容易错过他们。那你怎么办呢?

一方面当然你要提高判断力和把事做好的能力。你首先得能选择那些潜在的好东西,并且要努力去做好。为了提高平均成功率,你需要学习和模仿,需要请高手给你推荐。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世界上并没有选择好东西的固定算法,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选股也大多不好使。而且就算别人说好,也不一定适合你。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能自己选择。

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套用这句话,我们大约可以说,在你面对的所有选择之中,也许只有 1% 是最好最适合你的,但是你不知道是哪 1%。

所以你必须放量。别指望奇迹,没有量就没有一切。查理·芒格为什么一天到晚都在看报表?他没办法。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只看不买,他得看过很多很多才能选中一个。我们讲过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 [3],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做出特别重大的发现?并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尝试得足够多。

我还看过 2015 年的一项研究 [4],说那些特别能产生创造性想法的人,为什么那么有创造性呢?研究考察了他们大脑的思考方式,结果最关键是他们的想法多。因为想得多,所以才容易想到最有创造性的那一个。是数量,带来了质量。

我为什么知道这个研究?因为我看的研究多。我就跟查理·芒格整天看报表一样整天都在给精英日课找选题。而这个研究还不够自己做一个单独的选题,只能放在这里做个辅助的证据。

事实上我挥霍掉了很多潜在的好选题。但那并不是浪费,那只是没有入选。这其实也是演化思维,所谓失败其实应该叫尝试。你就得广撒网、多尝试、扩大搜索范围,不怕浪费时间和金钱,才能确保找到最好的那几个。

如果你只想做对的事、做被历史证明可行的事,你的路会越走越窄。Netflix 的 CEO 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有时候会故意砍掉一些明知道能收回成本的大制作影片。这样的片往往是成熟的题材,只要你投入足够多,收看率就能保证。但是同样的题材拍得太多就会重复,观众迟早会厌烦。Netflix 的策略是宁可少拍几部大制作,把钱省下来去投资一些探索性的、冒险性的项目。一些观众可能会不喜欢,可能看了之后会一怒之下取消订阅 —— 但是哈斯廷斯恰恰希望能激怒一些观众,他认为现在取消订阅的人太少了。

抓好东西往往还意味着出手要快。有时候不能想太多、不能指望谋定而后动,而应该“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

我的感慨是人们搜索好东西的主动性太低。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把人驯服得太老实了。你不能等着好东西来找你,你得主动去找它们才行。就好像打游戏一样,到任何地方都要先搜索一番,看看有没有宝物!

这不仅仅是投资的事儿。一个小说好不好看、一个游戏好不好玩,有时候就取决于其中有没有宝物。真正的宝物往往不是一分钱一分货买来的,而是你搜寻出来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金钱心理学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在美国亚马逊理财类书籍排名No.1,不辣个人也认为《金钱心理学》是近年来最具有独创性,投资理财入门级书籍之一,它独创性是在于,让我们不必从...

by:咸不辣的读书圈

金钱心理学

花钱是每个人天天在做的事。为什么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你知道自己的金钱心理吗?这本书,打破你对金钱的迷思,让你学会聪明花费。

by:三少海龙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让你重新认识金钱,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找到那个真正“站着就把钱挣了”的幸福而成功的自己。你怎样看待钱,就会得到怎样的人生...

by:朱赛龙

半缘陪读《金钱心理学》

原创陪读《金钱心理学》

by:半缘孔方半缘心

《金钱心理学》终身黑白解读

有两件事无论我们是否对他感兴趣,他一定会影响每一个人,那就是健康和金钱。这里面搞钱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独一无二,也常常让人失去理智,每个人都有见解,但往往又...

by:终身黑白

金钱龟学心理

本书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向读着们展示当代的财商心理知识通俗易懂

by:一依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