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孔子终

2023-05-30 17:47:3615:31 780
声音简介


未安天下,顺时安命。孔子因梦预知自己将终,遂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岁。

终记解第四十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与宾主夹之。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殆将死。”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哀公诔曰:“昊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于乎哀哉!尼父,无自律。”

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矣。”


既卒,门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子贡曰:“昔夫子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则不绖。”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各位听众好。


各位,现在我们接着讲终记解第四十,这个《终记》讲的就是孔子生命的最后一段。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孔子早晨起床,那个蚤跟早晨的早是一样的。负手曳杖,背着手然后拿着一只拐杖。逍遥于门,轻松自在地在门口踱来踱去的。而歌曰,就唱了一首诗:“泰山其颓乎!”说泰山将要崩了吗?“梁木其坏乎!”说良木就要腐朽了吗?“哲人其萎乎!”说哲人要凋零了吗?唱了这三句。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然后唱完了这几句就进到了门内,在门的正中央坐下来,对着外面这个大门就坐下来了。那么这个是孔子知道他生命将不久了,然后准备要接受命运的安排。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子贡听到孔子在那边唱了这几句话,他说如果泰山崩塌了,那以后我要景仰谁?要仰望谁?“梁木其坏,吾将安杖?”如果梁木腐朽了我要依靠谁?“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如果这些明理的哲人凋零了,那以后我要持守着什么?我要跟谁效法?


“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这个子贡也是有先见之明的人,他听夫子这样子唱了这几句,他说,哎,恐怕夫子要生病了是吗?他就很快步就赶快进到了屋内,去见夫子。


夫子叹而言曰,孔夫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赐,汝来何迟?”说你为什么这么晚来呢?“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畴昔,就是前些日子,或前几天,或前一晚,都可以叫做畴昔。说我昨儿个就梦见坐奠于两楹之间,这个奠就是奠仪的奠嘛,人过世之后举行的这些仪式就叫做奠。他说我梦见我受人馈食,在什么地方?在两楹之间。什么叫楹?厅堂前两根直直的那个大的柱子就叫做两楹。就在正中间的意思啦,说我坐在这个正中间受众人的馈食。


这个是一个什么征兆呢?因为圣人无梦,各位要知道,圣人没什么梦,精气神非常饱满的人他的神思不飘散,没什么梦。偶尔有一个梦的时候又很有意喻性的话他就会想,他在这个梦境,大概是指示什么意思。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夏后氏就是夏代,夏代的人是这样,过世的人,已经收殓而还没有葬的那个灵柩,就是殡。夏代的时候,放亡者的棺木是殡于东阶之上,放在要进门的时候的东边的台阶上面。“则犹在阼”,就好像把这个亡者看待成处在主人的位置一般。那古人就是这样,酬酢之间主人就是在东阶。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那么到殷代的时候,就汤王以后的人,过世的放在哪里呢?放在厅堂正中间的两根大柱子的外面,就是两楹之间,就是孔子所梦中的那个景象了,就是殷人。“即与宾主夹之”,就是处在宾跟主人的中间。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至于到周人的时候,他的丧礼,收殓之后还没葬的时候,放在哪里?放在西阶。就是把这个已经死亡的人看作是宾客一样,他要回去了,周人是这样看待。而夏后氏的时候是把他看成主人,那把他放在东阶之上。

那么孔子是殷人,“而丘也即殷人”,说我孔丘是殷人,是商汤的后裔呀,那么殷人的礼仪就是放在两楹之间。那孔子做梦是梦到什么?就刚好他坐在两楹之间,接受众人的馈食,奠于两楹之间嘛。


“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说我已经活到七十几岁了,可是周游列国也这么多年了却碰不到明王。世上没有明王,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学问,有再好的传统,那又有谁能够用你的学问呢?孰能宗余?谁能够采用我的学问呢?


“余殆将死”说我梦见了这样的一个梦境,在两楹之间受众人的馈食,应该是我的寿命将要结束了。


那各位如果你读过别的经论,你就会知道,像是《庄子》里面也都有提过这些。孔子事实上在过世之前,他是看到了一头麒麟被猎人给追逐,受伤了,然后孔子看到它的时候奄奄一息,最后那一只麒麟死了。那时候孔子也发出感叹,说我的生命是不是就要结束了?


因为麒麟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野兽,乱世的时候不出来的,然后乱世都没看到,一出来马上受伤就要死了。那即使是一个再有德的圣者,在乱世的时候出来也难免要受伤。然后他看到那个景象,马上死了,孔子之后不久也就过世了,跟这个是异曲同工的了。


遂寝病,然后孔子说完这番话的时候就卧病在床了。七日而终,到第七天的时候就过世了。时年七十二矣,那个时候,孔子过世的时候年纪七十二岁。他的弟子也有五六十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也有二十几岁、也有十来郎当的。那么以七十二岁的这个年纪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高龄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哀公诔曰这个诔这个字,就是一个人过世的时候,那么有人去叙述死者生前的他的种种的功德,表示哀悼,叫做诔。哀公知道孔子过世了,鲁哀公就来进这个哀悼文,他说:“昊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说昊天不吊,昊天就是老天。那老天的不仁哪,不愿意遗留一个国老来辅佐我。那个憖就是愿意的意思,不憖遗一老,不愿意留下这么一个国宝让他来辅佐我。俾屏余一人,那个屏就是保护,使他来保护我以在位,让我在位置上能够好好地勤政爱民。


“茕茕余在疚”茕茕就是孤零零的意思,就让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这边伤痛。“于乎哀哉”!那个“于”念wu,于乎哀哉!说哎呀,真是令我太难过了,太哀伤了。


“尼父,无自律。”说尼父,孔子已经不在了,父是古人对于大丈夫的尊称,尼父就是仲尼。说尼父无自律,说这个仲尼已经不在了,那么以后谁来当我的榜样呢?谁来让我自律?谁来当我的榜样的意思。那么孔子走了,鲁哀公就来上这个悼文。


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这个子贡,孔子的徒弟下面有七十二贤人,每每很多事情都被他们料中了,看到了某个迹象,他们大概就知道后面的发展了。子贡看鲁哀公来上悼文,上悼文说了一些话。那么子贡说依照这个现象看,攻其不没于鲁乎?说鲁哀公大概无法在鲁国善终吧。意思就是会被驱逐出国啦,或者是客死他乡等等之类。


那为什么他这样说?他说:夫子有言曰”,过去孔夫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礼失则昏,名失则愆。”说这个失了礼,他就是昏庸不治,乱了名的分位的话,那么他的过错将会发生。


那为什么说鲁哀公礼失呢?因为孔子生的时候他不用孔子,死的时候来表示哀悼,这个纯粹是不合理。一个人生的时候你用他,然后死的时候来哀悼是有话说的啦。他有才学,生的时候你不用他,活着的时候你都不尊重他,死的时候来发表这些感言对你有什么意义啊?这个礼失则昏,不志啊。


名失则愆,为什么讲他名失呢?因为鲁君在进行这个悼文的时候,提到“一人”这个名词,他说“于一人以在位”有没有?各位你要知道,古代除非天子,以外不能称一人,其他的都不能称这个字号。一人就是讲这个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等于他是以一个诸侯的名位,然后却站在天子该说的话,他说名失则愆,就将有过由了。


“失志为昏失所为愆。”说既然你已经礼失为昏了,那么他就不志了。然后既然你已经有过错了,他就失所,失所就是流离失所的意思。他是根据孔夫子这个说法,说他恐怕无法在鲁国善终。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为什么说他非礼?活着的时候满腹的才学你不用他,死的时候却来上悼文,非礼也。“称一人,非名。”说你不是天子而称一人,敢这样说,这个就乱了名分。


“君两失之矣”为什么我说他无法在鲁国善终?因为他有失礼,然后也失明。这个古人哪,有一点点他的作为、言行的一点点几微,就约略可以知道事情未来的发展。因为天有天律嘛,因果之间有一个非常奥妙的关系存在,只是常人不容易懂而已。


既卒,门人疑所以服夫子者。孔子过世了,然后这个群弟子在讨论怎么样来为夫子服丧,到底穿什么样的丧服。“疑”这个字在本文里面是没有的,但是从这个《四库全书》的版本里面是增列这么一个字,所以我们从这个《四库》版本。大家群弟子在讨论,应该怎么样的节度上是比较适合的。


子贡曰子贡就说:“昔夫子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过去夫子碰到颜回的丧礼的时候,颜回很早就过世了嘛,那夫子把他看成儿子过世一般,可是不穿丧服。“丧子路亦然”,子路也比夫子早过世,子路过世的时候,夫子也是一样,丧礼把它办得像儿子过世一样,可是也不着丧服等等。


“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我看我们这些弟子这样子吧,夫子过世他也不是我们的父亲,可是我们丧礼把他办的,因为他实际上比父亲还亲近的,办得像父亲一样,但是不穿父亲的丧服,因为实际上不是亲生父亲。


大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所以弟子就自动自发就穿起黑色的吊丧制服,一般吊丧都会穿的这个服装,然后在腰间加上了一个麻做的袋子,而加麻。


出有所之,则由绖。如果出去要去某个地方,叫出有所之则由绖,就带着这个绖。绖是什么?也就是丧服上用麻布做成的带子,或者有的时候佩戴在头上,有的时候放在腰上,有时候在臂膀上,都可以的。这个东西就叫做绖。总而言之,代表我有一个非常至亲的人已经过世了,我正在为他服丧的期间。外出的时候佩戴啦,就是说出有所之则由绖外出佩戴一个绖。


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则不绖。”子夏就说,进来到里面的时候,我们就为他服丧戴个绖,我想这样是比较好,出去的话应该是不必要啦,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父亲。那么这个入宜绖可也,这个“也”字本来在本文是一个居住的居,但不通,所以《四库版本》也已经改了,那入宜绖可也,这是比较通顺的,我们就照《四库》的版本。那出去的时候应该可以不用戴。


那么子游提出另外的看法,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他说孔夫子以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如果朋友过世,那么去吊丧的时候、去景仰灵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居则绖,我们就可以戴一个为至亲好友服丧,代表哀悼之意的这个绖,戴个带子,出则否,那么出外办事就不必,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家人。


“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如果我们非常尊贵,我们景仰的人过世了,像老师啊过世了,我们非常爱戴他,那么虽然居在内,戴个绖,出去不把绖拿掉,戴着出去也可以,因为我们内心非常伤痛,他是我们非常尊敬的长者,出外也可以佩戴的。那么子游就提出这个看法,那后来大家就跟从子游的这个说法。


我们中间这一段就看到说这些贤人哪,他们正在讨论,怎么样适当,各也可以有意见,当谁说出比较切合的、比较恰当的,那大家就跟从谁。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中间的这个过程。所以礼没有一定的,那礼是根据这个因时、因地、因分位而制宜的,可以调整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

《孔子 论语 孔子家语》

我们很难相像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耄耋老人,可以朗朗上口的诵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

by:书文解字

孔子传

人类已经迈进21世纪,号称科学昌明的时代并未给世人带来温馨安定的美好天堂,反而处处充满了恐怖,不安和焦虑当中。儒家应运,文化复兴,何其有幸,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

by:梧桐818

孔子传

《孔子传》为鲍鹏山最新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by:南派书院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