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一、事物的联系发展 ;理解;背诵;
1.联系的四个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比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
(4)条件性: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腿姐说;
①在考试中注意区分因果联系与规律。如月相盈亏虽然满足前后相继的条件,但并不满足彼此制约的条件。只有既满足前后相继,又满足彼此制约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因果联系。
②需要指出的是,原因与结果都属于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③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
②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是一般的、共同的、稳定的。
③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腿姐说;
①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②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两者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客观的,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③区分假象与错觉。错觉为主观范畴,是主观的错误,可能由假象引起,但并不是都由假象引起。假象为现象,客观范畴。两者不是一回事。
④要特别注意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3)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
①必然性: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②偶然性: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③区别: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比较稳定,是一般的;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个别的。
④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腿姐说;
①关于“寓于”的顺序。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因为“寓于”的前面一定是绝对性的东西,如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等。当然,偶然性放在前面,可以说成“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②不存在“能否选择”的问题。认为必然性不可以选择、偶然性可以选择是错误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趋势的两个方面,都是客观的,都是不能选择的。
③不能认为“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这种机械观点不可取。
(4)现实性与可能性: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①现实:当下事物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
②可能: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③现实与可能可以相互转化。
(5)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以及同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②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腿姐说;
①区别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有无现实根据。
②区别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现实条件根据是否充分。
③内容与形式的延伸理解:如生产力就是内容,生产关系就是形式。
3.事物的变化发展 ;理解;背诵;
(1)发展的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①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否定和扬弃。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4)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腿姐说;
①新旧事物的区别不在于时间先后,而在于是否符合规律: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注意: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
②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因此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③理解发展是一个过程:对于任何事物,都要动态地看。可以想象“现存事物”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线”上的一个“点”,而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因此,“现存事物是会灭亡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背诵
腿姐说;
①对立统一等于矛盾。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全部跟矛盾有关。
②区分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与生活用语中的矛盾:一个是辩证矛盾,即对立统一;一个是逻辑矛盾,如前后用语不一致、自相矛盾等。
③记住并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其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其二,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其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相互依存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4)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5)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促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腿姐说;
①关于“寓于”。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肯定是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顺序不能反。
②关于“同一”和“统一”与“合一”。“同一”和“统一”都可以理解为“联系”的意思,都是以差别和不同为前提的,从考试角度而言,一般可以不用在意两者意思的细微差别但要注意固定搭配:对立统一,以及斗争性与同一性;而“合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一般是错误的说法。
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所以事物发展可以相反相成,也可以相辅相成。
④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任何“同一”都是以差别和不同为内在前提的。
⑤在考试中尤其要注意,若材料中出现“正反义词”或“转化”等字眼,通常就是考查这一原理。如“祸福相倚”“医患换位”“转变思路”“逆向思考”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腿姐说;
①注意记几组同义词:共性=矛盾普遍性=一般;个性=矛盾特殊性=个别。
②牢记关于“寓于”的顺序: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
④这是一个“一拖三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因此一定要正视矛盾和问题的存在;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我们,要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再将一般运用于个别,“举一反三”。
3.矛盾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4)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
(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腿姐说;
①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实质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延伸。正因为对于事物而言,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地位、性质都“不一样”,因此会有主次矛盾之分;正因为对于同一矛盾而言,矛盾双方地位性质也不一样,所以会有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区别。
②选择题中偶尔会考查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的关系,记住“内因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可。
③矛盾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理解;
(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4)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②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中断。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腿姐说;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因为量变到一定程度肯定会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不能保持原来的质。
②注意: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是维持事物质的量的界限。度的两端才是关节点。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③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还是量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本质上还是质变。
④考试时主要考查“坚持适度原则”或者“注重量的积累”。不希望发生质变就选“适度原则”;希望发生质变就选“量的积累”。
四、唯物辩证法的第三大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3)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腿姐说;
①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不能认为肯定因素就是“好”,否定因素就是“坏”,而要从促使现存事物发展的状态来看。它们同时存在于事物之中。
③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与之相对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错误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④一般来说,它的公式体现为A到B到A´,即既“回复”,又“上升”。
五、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背诵;
(1)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两者关系: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们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六、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背诵;
1.辩证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2)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感性的具体是人的认识的起点。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2)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七、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新大纲;
(1)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2)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也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提高历史思维,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3)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4)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底线即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5)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善于因时制宜、开拓创新的能力。

旖旎旎儿

所以是哪个软件弄的呀

回复@旖旎旎儿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k8tonyvbuj96qzc2bybw

这声音,就很爱啊,听着很舒服,催更啊

BMAX

治好了我多年的失眠,这正常吗?

1368298hdoa 回复 @BMAX

考研失眠都治好了 现在午睡晚睡前听几分钟助眠。

听友342035465

这声音好听,馋了

爱吃哈密瓜的学习仔

你好,想问一下,这个是自己读的,还是用APP弄得呀,好想把专业课背诵的也弄成这样,太爱了

听友375664113

感谢!今年必上岸!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