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到了最后,我们的归宿在哪里?亿万富翁的归宿在哪里?当官的归宿在哪里?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归宿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那里。我们都打了皈依的,都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找到了皈依处。但是找到皈依处,是否你就真的有了皈依处?你是否可以真正归到那个位子上呢?真正的“归”,是在果位上,如果是在因位上,你就还差得远,所以“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人谓之不死,当然也有人可以长生久视,就像吃了九转还魂丹一样。还有的人是永垂不朽,我们经常看见挽联上写永垂不朽。那么身体不死可不可能呢?不可能。我经常举那个例子,在青城山的圆明宫,一个老太太在20世纪80年代就去等死。她的干儿子在那里当家,她就住在那么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面,“五一”后才出房门,但不下街沿,不离开那个房檐,“十一”后又回到屋子里面去了,一直过了二十年才去世,活了九十多岁。像这样的人,活在那里能“谓之不死,奚益”?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用?的确没有用。乌龟可以活千年,活万年,你说有没有用?也没有用。

人之所以为人,用儒家的话来说,应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道家学说里面,就是要讲求“无为而无不为”,还是要让我们在道上有所成就,要悟道、要证道。如果我们在社会上忙忙碌碌地,“终身役役”“苶然疲役”,哪怕你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啊?没有什么好处。

 

“形化”背后有个不化的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我们的身体,度过了青年时期之后,就开始衰退了。从现代医学来说,不管是男是女,生命的高峰期,就在二十二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自己的机能一步步向下,“其形化”了。有时候我自己对着镜子看,也蛮不舒服,脸上这么多的斑,一塌糊涂。有的朋友弄点药水给我祛斑,好不容易脸上少了一点,脖子上又有了,身上又有了。人到老年,肯定是有这些斑痕,这是免不了的。那么“其心与之然”,人不仅仅是身体要衰老,身体的功能要衰退,心一样要衰老,功能也一定会衰退。

有一年在四祖寺的夏令营,有的人说,我们这些年轻人,知识也不够,经验也不足,你们这些老先生可以啊,知识也丰富,经验也丰富。我就给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这样说,我们换一换行不行?我愿意现在恢复到二十岁,你们到我现在六十岁来试一试。你们仔细想想,得诺贝尔奖的,可能在七八十岁才得到,但他们出成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二十几岁。特别是科学方面,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得奖的,好多都是年轻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的时候多大年龄?1905年他才26岁,就搞出了相对论,多年轻啊。年轻时候的思维敏捷度,就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千万亿次地运算。我的脑袋也曾经是千万亿次的计算机,现在已经被病毒感染,中了很多木马,负担又重,根本拖不动。尽管储存了很多数据,现在反而成了自己的负担,也是一个麻烦。所以,年轻有年轻的好处。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成都有一位名人叫徐伯威,他是国民党军统的成都站少将站长,新中国成立后在监狱里一直待到1979年才放出来,依然很精神。他也学佛,早年曾和海灯法师和王云舍老先生拜过把子,与贾老、李绪恢老师也熟,贾老在文殊院讲《坛经》时他从不缺席。20世纪90年代初,他严重中风,躺在床上,除眼珠子能动,心里明白外,全身都瘫了,那种痛苦真是一言难尽。我还为他去求巫医,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每次去看他时就想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有什么办法呢?西医、中医乃至巫医都拿他没办法。但南怀瑾先生的师弟杨光岱老师就不一样,那时他得了肝癌,但神态依然内敛平和,没有半点痛苦或慌乱之气,非常坦然。两相对照,修行的高下立判。

老和尚为什么是老和尚?祖师为什么是祖师?德山祖师病的时候,有人去问他:“老和尚,还有个不病的吗?”德山禅师就说:“有啊。”来人又问:“如何是不病的?”德山就说:“哎哟,哎哟,痛啊,痛死人啊。”知道痛的这个,就是不病的。其形化,其心也化,但还是有个不化的。

有位僧人病得厉害,托人带话要见洞山禅师,洞山禅师于是亲自去看他。那僧人说:“和尚何不救取人家男女?”洞山禅师反问他:“你是什么人家男女?”他说:“某甲是大阐提人家男女。”洞山禅师默然良久。那僧又问:“生老病死这四座大山苦苦相逼时如何?”洞山禅师说:“老僧日前也向人家屋檐下过来。”那僧又问:“回互不回互?”洞山禅师说:“不回互。”那僧说:“教某甲向甚处去?”洞山禅师说:“(sù)(yú)里去。”那僧嘘一声:“珍重。”便坐脱。洞山禅师以拄杖敲那僧头三下,说:“汝只解与么去,不解与么来。”这位僧人虽然有病,但在洞山禅师的指导下坐脱立亡,已非常了得了,为什么洞山禅师还说他“汝只解与么去,不解与么来”呢?当生死落在自己头上时又是如何呢?

洞山禅师圆寂前,示疾后就到涅槃堂去住了。也有人问:“老和尚,还有个不病的吗?”“有啊。”“谁是不病的?”“老僧看他有份。”“老僧看他有份”,这些话多精彩啊。并不是说大修行人就不会生病,身体一样会生病,该走了,要涅槃了,还是得走。德山活了八十多岁,洞山只活了六十多岁,你不能因为年纪上的差别认为洞山不如德山吧?对祖师而言,年纪的差别不影响他们在禅宗贡献上同样的伟大。

在这里,我们关键是要看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学道?就是要在这方面痛下杀手,敢于下功夫。

春光灿烂_mg

分别为妄,不分别为道,不分别佛为心空道为阴阳。

回复@春光灿烂_mg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牵牛绳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僧人还要找个去处,如何解得“与么来”呢?

绝聖棄智 回复 @牵牛绳

学佛学成了 神经……

云中北雁

道与佛,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