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法硕主观题-法理学37-38-39-40-理论法马峰

2021-12-11 18:59:2317:14 402
声音简介

法理学第三十七天
一、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是指社会治理依法向网络
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
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
络空间法治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
1.完善网络法律制度。通过立改废释并举等方
式,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
完善网络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互联
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服
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
2.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网和
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
量。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
3.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牢固树立正确的网
络安全观,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落实网络
安全责任制,明确管理部]和网信企业的网络
安全责任。
二、通过法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新理念
通过法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理
念,核心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全面提升社
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
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
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
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
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
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
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
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进市域治理
创新,依法加快市级层面实名登记、社会信用
管理、产权保护等配套制度建设,开展市域社
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使法治成为市域经济社会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
的作用。人民团体要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和组
织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4.增强社会安全感。加快对社会安全体系的整
体设计和战略规划,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社会治
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
5.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
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
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矛盾排查和风
险研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
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法理学第三十八天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 毛泽东思想的法治理论
1.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学
说。确定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据国体确定我国政体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指导思想。社会
主义法制的理论方面,特别强调要从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实际出发建设新民主主义法制,强调
革命的法律应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思想、法律原则和法
律制度,其中有: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的立法思想;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
原则,强调“依法办事是进一步 加强法制的中心
环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
等。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
法治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
表”和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理论,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理论体系。其中重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 习近平法治思想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设。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法理学第三十九天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
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
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
治国等系列重大问题, 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
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
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
成果,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
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引领法
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决定法治建设的成败
得失,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全
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为了谁依靠谁、走什么
路等问题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这些
根本性问题,为我们提高法治领域的政治判断
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供了科学指
导。具体来说,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包
括:
1.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保障,东西南北中,
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把党的领
导贯彻落实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坚持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
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法治建设为
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唯正确道
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1.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治党)战略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支撑
性作用:
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要敢于嘴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大刀闯斧
地推进法治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切妨碍依
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
法办事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思想观念:
3.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我
们要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
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有效地
运用法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
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E)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1.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广阔而深刻的革命。
2.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总抓
手。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设。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1.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执政是全面依法治
国的首要任务;
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是关键环节:
3.头筹推进国内法制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主
权、尊严和核心利益。
(五)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系列重大辩证关系, 如何
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辩证关系,事关法治
道路、法治效能和法治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深
刻分析了政治和法治、民主和专政、改革和法
治、发展和安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
治国和依规治党等关系,井一--作出了科学论
述,厘清了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
点,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释明了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六)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包括
政治保障、制度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
人才保障、运行保障、科技保障等。其中,坚
持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和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是其核心内容。
法理学第四十天
一、西方三大法学流派
(一)自然法学派
1.产生时间:自然法学派历史悠久,十七、+
八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影响尤甚。
2基本主张: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法律观,主张
天赋人权,崇尚理性的力量,认为自然法高于
人定法,人定法违反自然法,则属恶法,恶法
非法。
3.代表人物:近代代表有人物有洛克、孟德斯
鸠、卢梭等;现代自然法代表人物有富勒、罗
尔斯和德沃金等。
I (二)分析法学派
1.产生时间:产生于19世纪。
2.基本主张: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反对形
而上学的思辨方式和寻求终极原理的做法,主
张现行实在法优先,将法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
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强调人
定法之上并不存在更加高级的标准,恶法亦法
(将人的价值好恶排除在法学研究之外)。
3.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有边沁、奥斯丁;
20世纪代表人物有凯尔森、哈特等人。
! (三)社会法学派
1.产生时间: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盛
行于20世纪西方各国。
2.基本主张:社会法学派强调研究现实的法
学”,研究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反对分析法学
派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上的研究,强调法
律的社会性。
3.代表人物:德国的代表人物是埃尔利希,美
国的代表人物是霍姆斯和庞德。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
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
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
调的制度构成的体系。
2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
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改革发展稳定、内
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制
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
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
表现,其核心内含主要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化、程序化、法治化。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
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来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坚持在法治轨道上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
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大法,是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因
此,必须在宪法范围内和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宪法法律确
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
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
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
性,这有利于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法
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终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