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022-01-15 22:01:5608:56 497
声音简介
乱世一对老男人,如何坦言思情真?淡语换韵思转深。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
1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2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3故人:老朋友,指杜甫。
4弄色:显现美色。
5空:一作“堪”。
6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7远藩:一作“南蕃”。指南方的遥远地区。
8预:参与。此处是参预朝政之意。
9百忧复千虑:极言忧虑之多。
10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这里诗人以谢安自比。
11三十春:高适二十岁时到长安谋出路,四十九岁中第授官,恰好三十年。
12书剑:古代士人随身携带之物,喻文武。
13风尘:宦途,官场。
14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15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16东西南北人:孔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摘要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全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作品赏析
赏析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比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也不是事皆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曾想到如今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堪称汉魏风骨的嗣响。[1]
评价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洪影庐曰:高适寄杜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正堪论”,如钟磬在簴,叩之则应,非若今人酬和为次韵所局也。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直率不厌其浅。
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情真意恳,词亦是达。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语多合拍,虽无他奇,故是可咏。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首二总提,次四思故乡,下六怜故人…七八意转而韵不转,九十韵转而意不转,杜集亦时用此法。
清代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高、杜二诗,虽是各臻至极,毕境先高后杜,乃为明于诗之正变源流者。高诗只如此,杜答诗乃淋漓尽致,二者孰优?“今年人日空相忆”云云,只是不说出来。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篇三韵是古风正调,与《江上吟》同。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法老气苍,学者须细心效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言羁绊一官,萍踪断梗,远不如遨游四方之为乐也。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收摄沉顿。此一字一顿,老杜和作乃分诠四段以应之,宜取参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达夫歌行以骨健胜,最难学,此唯取其平易近人者,然亦恐费手。淡语不堪多读(末四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痛(“明年人日”句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边境线阳光

如何理解一诗三韵呢?

看云时 回复 @边境线阳光

一首诗,换了三次韵,也就是情感波折三次转更深。

边境线阳光 回复 @边境线阳光

原来如此!高深!谢谢!

边境线阳光

讲的好!

看云时 回复 @边境线阳光

更得好好讲了

看云时

乱世一对老男人,同为老乡同漂沦。 一别两地千忧虑,一诗三韵情反深。

看云时

乱世一对老男人,一别之后如何坦言思情真?淡语换韵情转深。 一别两地世正乱,一诗三韵情反深。

猜你喜欢
别董大 唐 高适

别董大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by:小巧小玲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塞上听吹笛唐代: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及注释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

by:小巧小玲

杜甫传,豪华朋友圈,李白、高适、岑参、王维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轨迹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轨迹

by:梅子静读

《长安三万里》诗人的故事|李白杜甫高适|唐朝

1长安三万里:唐诗中的壮丽画卷2跨越千年,探寻唐诗中的长安三万里3长安三万里:唐诗之旅的绝美境界4诗与远方:长安三万里唐诗之旅5长安三万里:重温唐诗的...

by:橘子姐姐的书屋

别董大 高适 童声朗诵读古诗

萌萌小猪,一名一年级的小盆友,喜欢摇头晃脑,萌萌哒天天背诵古诗给你听。快来听听,我背的古诗是不是很有味道滴哦???喜欢萌萌小猪背诗给你听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by:萌萌小猪背古诗

长安三万里|闪耀在盛唐的那些诗人们|李白杜甫高适

在李白的朋友中,最亲近的无疑是他的偶像孟浩然;而孟浩然最常与之互动的友人王维却被李白决绝地拉入黑名单。令人意外的是,小迷弟杜甫与李白的友情超越了我们的预期。此外...

by:子燚讲书

蒋勋说唐诗宋词|李白高适杜甫白居易苏轼|长安三万里

收听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蒋勋:中国文学之美》

by:子丑寅卯氢氦锂铍硼

长安三万里|唐宋诗人们的朋友圈|李白杜甫高适陆游

把历史记载和诗歌作品进行对照,企图还原出一个个真实的人物。用搞笑幽默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唐宋诗人的精彩故事。解读唐宋时代,文人们的朋友圈和群聊,了解当时时代背...

by:福大菽

《长安三万里》48首唐诗精讲|李白高适王昌龄贺知章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by:吉生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