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一章(六)

2022-06-04 07:54:3525:56 125
声音简介

第一章(六)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大人先生们,在传统佛家,“心性(佛性、般若、真如、法性等)”以现代哲学衡之,属于本体论;“法界〔佛国(刹土、净土)、四身、三世、十法界[1]等〕”以现代哲学衡之,属于宇宙论。“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以现代哲学衡之,属于本体—宇宙论:心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性,只是立名角度不同,故术语有异。“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座山因视角不同而有岭峰之别。心性与法界即岭峰之异尔。心性属体,法界属用,心性与法界之关系,有时可看待成体用关系;心性属潜在,法界属显存,故心性与法界之关系,有时又可看待成同一事物潜与显的两种存在状态。“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两句开后世禅宗重要思想之一“作用见性”之源。所谓“作用见性”是说通过成就者展现出来的独特气质与功能以及各类事物之特性与功能,由是便能知晓心性(法界)之内涵与属性。简言之,“作用见性”即由显而知潜,由形而下而知形而上,由大成就者(佛陀与菩萨)之种种自然、自发、自由之显现而知心性诸内涵。由于心性(法界)诸内涵与属性之间在无限与绝对的前提下融通无间,故诸内涵与各属性之间,既是一也是二(多),既是二(多)也是一。它们之间是“即”或“必”的关系,如:(心性的)自在即(必)自由,自由即(必)自发,自发即(必)自觉,自觉即(必)自明,自明即(必)自足,自足即(必)自生……

作为本体的心性有一个重要的属性:自由。因为心性的自在性和自由性,使得心性(般若)处于绝对的解脱状态(即无束状态)。因为解脱,因为无束,因为无我、无执、无为,所以心性(般若)去来自由而无滞。岂止去来自由,出入、潜显等同样自如而无滞。任何凡夫一旦成佛,同时具备十大唯佛陀才有的称号[2],其常用名号之一就是“如来”。何名“如来”?如其所是而来,如其所是而去,来去自由,且于去来、潜显过程中不失自性而如如不动,名曰“如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大人先生们,般若(智慧)根据功用可细分为“五类般若”:

(1)实相般若:般若是现象界和本体界一切存在的终极真实,即心性的本觉性和自明性之在其自己,故名实相般若。

(2)境界般若:心起为境,性分为界。心性可显现出无穷的境界,最常见的境界是十法界。一个法界就是心性的一个境界。每个法界中的每个众生皆有各自不同之境界,如是,一众生一境界。因众生无穷故,境界也无有穷尽。但无论有多少个境界,皆为心性所化现和彰显:清净境界为心性直显而来,污染境界为心性异化而来。总之,一切净染境界皆源于心性,皆为心性本有之内涵与属性。

(3)文字般若:人类所有语言文字和文明文化,六道众生所有语言和创造,皆为心性或净或染之彰显,皆为般若之表现。一切圣贤和修行得成就者,其所有言行皆为般若所含真善美之彰显与流行,故一切圣贤之言语教化中,无不充满了至真、至善、至美,而自然地成为世之轨范、人天导师。

(4)方便般若:佛陀常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这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佛陀的方便般若。设想如果佛陀不具方便般若,面对众生八万四千各烦恼将无计可施、束手无策。好在佛陀是般若的化身,佛陀与般若是体用关系,是潜显关系,无二无别。因般若本具无穷无尽之方便,故佛陀具备无穷无尽之方便法门。方便般若者,万物皆为相生相克之关系也。一旦找到克制它的那个相对之物,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而棘手的事物或问题,立刻迎刃而解。由是而知,世上永无难解之事,人类和一切众生永远都有出路,而不存在穷途末路之说。何以故?方便般若无处不在故。




(5)眷属般若:佛陀在大乘佛法中教导菩萨必修“六波罗密”,简称“六度”,即六条将我们载到涅槃(永生、解脱)彼岸的途径。这六度是:

布施波罗密:可细分为三。一者财布施:将己有之钱财救济给需要之人。二者无畏布施:他人或家国需要保护时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生死。三者法布施:将所得之圣贤教导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求知之人,延续法脉,传承圣学,荷担如来家业,于历史中续佛慧命。佛曰:众布施中,法布施最上。布施是佛陀一再强调的令我们获得究竟觉醒和圆满解脱的必经道路之一。

持戒波罗密:持戒是持守戒律之简称。持戒分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之持戒特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为修行者制定的规范身口意行为的所有条文和准则。佛家有居士五戒或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金刚乘十四根本戒等。广义之持戒泛指人类所有规范身口意行为的条文与准则,特别是道德规范。戒者,指哪些不当为,需严格禁止;律者,指哪些当为,应为此努力。道德规范从来源和属性上又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他律道德是外源的、后天的、社会的、现象界的、形而下的、经验的、强制性的道德规范,自律道德是内源的(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先天的、生命的、本体界的、形而上的、先验的、自发的道德规范。以中国(儒佛道)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其核心和本质是自律道德,特别是儒家,其整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始终建基于自律道德之上,紧紧围绕着自律道德而立言、立功和立德。持戒波罗密指身心通过践行自律道德的方式(德化生活和德化人生),来不断深化地彰显心性(般若)而实现觉醒和解脱之目的。

忍辱波罗密:持续拓展和担当个人、家庭、社会、人类和宇宙的各种使命和责任,如此不断地让自己的身心和整个存在宏大起来,越来越与“摩诃般若波罗密”的“摩诃(大)”相应和符合,让自己越来越无穷无尽,让自己越来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上帝般地承受一切,如心性般地孕育一切。身心有多大,境界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体量大了,乾坤就小了;体量小了,再小的问题都变大了。不是等能力有了才去担当,而是担当了,能力才会有。先圣孔子盛赞《易》乾坤二卦之“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此处的“忍辱波罗密”心意相通,同一理趣。

精进波罗密:与儒家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出一理。因为心性非是死物,心性就是生命(的终极存在形式)。生命有两个重要属性:其一是本觉(本来觉醒、本来自明);其二是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儒佛道各家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心性的本觉性与自生性,故而异口同声地倡导曰:与心性相应(或曰彰显心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心性的自生性(健行不息、精进不已)越来越深度地相应,让自己整个身心深度地被唤醒、深度地活跃起来,去身体力行圣贤们的教导。

禅定波罗密:禅定又名“静虑”或“思维修”。佛法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皆为不同的禅修法门。禅修分为有为禅修和无为禅修:有为禅修是人为地、造作地、刻意地修持,此属初级禅修;无为禅修是高级禅修——在明师的系统教导下,经过长期的广闻和深思,达到了全面的理明法透,在此基础上把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交给心性,让心性诸内涵与属性尽情彰显。此名之曰“性定不二”“性修不二”,在金刚乘佛法里又名“大手印”或曰“大圆满”,在汉地的禅宗里名曰“禅”。以性修不二的“禅”为立宗之本,故曰“禅宗”。此性修不二,在儒家名曰“中庸之道”,又名“率性”。

般若波罗密:通过师尊的循循善诱,或通过广闻深思而达理明法透,对般若(心性)诸内涵与属性越来越明白了悟,于此基础上“率性”而为,将整个身心言行,将全部生活与人生纳入此性修不二之中,让般若涵天盖地地笼罩着自己的全部世界而任运之。道家名此为“道法自然”,儒家称此为“大化流行之圣境”,佛家名此曰“般若波罗密”。

从般若波罗密的角度看前五类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为般若波罗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皆为般若波罗密之延伸,又可全部收纳归入般若波罗密,故名“眷属般若”:般若波罗密的五个眷属。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世上只有这五种般若,再无其它,故能确定“一切般若”乃指五种般若而言。“皆从自性生”,此句容易产生误导,让人们误解为A生B,如此则A与B成为两物。此“生”乃不生而生之生,故此“生”为虚说,并非实指。般若即自性(佛性、本觉、真如等),自性即般若。般若与自性同体(同物)而异名,非是两物。因为非是两物,故“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佛的四身五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如来与善逝等等一切皆为“真性自用”——皆为心性中的真善美(特别是真理、真如、真际、真性)之“自用”:本有之功德与属性,本有之功能与作用。不可将这些功德与属性、功能与作用错解为后天的、人为的、污染意识的功德与属性(莫错用意),此非意之功能,乃般若智之功德。

“一真一切真”,同理,心性之中,一善一切善,一美一切美,说无我则心性全体无我,说本觉则心性全体皆本觉……“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心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凡夫之所以是凡夫,那是因为凡夫整个身心言行处处背道而驰,自局于形躯之内。修行之人需时时处处与心性相应,首要者就是与心性之体量(无穷无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相应。若要与心性之体量相应,首要需恢宏其心量格局,需“不行小道”,做一个“大人”,做一个“大丈夫”,践行大道,处处需大起来。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有些人天天说要“放下”、要“看破”、要“出离”、要“观万法如梦如幻”、要“不可执著”等等,实则事情临头之时,比普通凡夫更加贪财恋物,更加贪生怕死,更加执著纠缠,更加颠倒错乱,种种虚伪,丑态百出,这就是“终日说空”,实则不空。这样的学佛人、修行人,自古不缺,满眼皆是。是故慧能大师苦口婆心,让我等弟子“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如若我等不能力避此病,“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此处以世间国王比喻出世间之法王。法王即佛陀,因佛陀“通达一切智,彻悟万法源”,为万法之王,与法自在(于世间和出世间处处自在),故名法王。如此不堪教化,必为小人,执迷不悟,不可救药,只能舍之,别无他法,故曰“非吾弟子”。此“吾”者,狭义而言,乃指慧能自己,广义而言,代指心性。若取其广义,则意为“被心性抛弃之人”或“不被心性接纳之人”。于老庄道家,则称此类人为“道之弃儿”。因终日生存于重重虚假之中,不能获知心性之真善美之实相,故名“假人”“幻夫”。那些了悟心性之实相者,方名“真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心要》连载

中华文脉与道统之正宗——儒家,不共之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给予了准确之概括:内圣外王。儒家内圣之义理架构,通过伦理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复通过道德...

by:一缕儿阳光

《〈中庸〉心要》连载

“中者,天下之正道”不仅是孔孟一贯之正道,程朱一贯之正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无不自觉地恪守中道,认定中道为唯一之正道唯一之光明大道,非此...

by:清珠6868

《〈中庸〉心要》——潘麟先生

如何从经典中学到生命的智慧?修炼人生的至德?潘麟先生的《〈中庸〉心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全新角度。他从生命学的视域探寻中国传统从“治心”到“治世”...

by:读给神听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与...

by:涵墨慢读时光

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

by:后语读蒙学

中庸

中庸原文诵读

by:善德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