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一章(九)

2022-06-07 16:10:5814:36 80
声音简介



第一章(九))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状”:感情,情态。“义”:义理,心性诸内涵与属性。“状义”:投入所有情感与精力去追求大道(心性诸内涵与属性)。“朋”: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至春秋战国时期,“朋”已引申为结党群聚之义。“不朋”:为求大道而甘于孤独。“承”:承受。“与”:与“举”通假。“觚”:棱角。“坚”:重。“张”:宽宏大度。“华”:轻浮,浮华。“邴”:神情开朗的样子。“崔崔”:情不容己,跃跃欲试的样子。“滀(chù)”:颜色温和而有光泽。“与”:交付,寄托。“止”:归依,安心之处。“德”:德行。“似世”:同于世俗。“謷(áo)”:高大,神圣。“制”:竭制,掌控。“连”:紧密咬合,此处指上下唇紧闭。“闭”:闭口不言。“好闭”:习惯性地木讷不言,习惯性地止语。“悗(mèn)”:心不在焉的样子。“绰(chuò)”:宽绰,宽松。“丘”:山丘,小山。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古时之真人们从不结党营私、意气用事,其全部言行唯道(心性之理)是从,唯法是则,遵守理性,彰显玄智(般若),虚怀若谷而永不自满,如担负一个沉重的东西那样时刻不敢松懈——与佛家六度之“精进”义相通,与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义亦相通。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但精进与自强不息不等于紧张和慌乱,恰好相反,古之圣人(真人)们的状态和境界是——举重若轻,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著顽固,虚怀若谷而不浮华!因时时处于禅乐与法喜之中,常使他们手舞足蹈,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宽宏包容,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如同宽广的宇宙!洒脱自在,超然物外,境界深远得让人难知其奥,心境旷达得似乎忘记了怎样说话(不再去字斟句酌,不再看着别人脸色说话)。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圣人(真人)们虽然安闲自然,虚怀若谷,充满法喜,境界深远等等,但并不表示他们就藐视社会法规和公序良俗,相反,他们积极地把刑律王法当作(小鸟的)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驾驭时机,主动遵循公序良俗。

此处庄生明确讲到,道家的真人以追求玄智(先验智慧)为体,以遵循经验智慧为用,不将形而上的、先天本有的先验智慧,和形而下的、后天累积而有的经验智慧尖锐地对立起来令人们只能二选其一。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依法治国,依律治世),即使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体现——令被杀者不再进一步地为恶,这是对被杀者的仁慈;及时地将大恶之人依法处置,这是保护了更多的人不受此恶者所害,是对大众的仁慈。礼者,各类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言行准则等之总称也。当人人都能自觉尊重礼乐教化和遵守各项法规,无论就个人而言,还是就整个民族国家而言,就能达到高度地团结与和谐,而长治久安,代代兴旺。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当大家都自觉地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并以此为风气和时尚,如是则人人都会最大程度地避免意气用事、感情用事,都会最大程度地避免将非理性、任性、固执和偏见等负面情绪强加于他人或事物之上,一切遵循规则和知性而行。若人人都能自觉地尊重美德,自愿地遵守善行,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提携,如同被善于攀登者引导和伴随着一起登山(遇到了良师益友使人愉快,使人成长,使人不易误入歧途)。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如此顺利而有效地登上了品德和学问之山顶呢(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因为生在了好时代好社会,遇到了良师益友,才让自己有如此快速的成长和提升)。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原因并不复杂,往往也就一二要素而已;反之亦然。此意与《易经》的易之三义中的“简易”相通。“简易”是说影响事物的要素并不多,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两个要素就足以改变整个事物。

总而言之,道(玄智、般若、心性、本体世界、先验世界、生命世界)的特性是越来越趋于简单化,在道里,一切圆融为一;人(意识、娑婆世界、经验世界、现象世界、感性或曰物化世界)的特性是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但先验智慧与经验智慧不是对立的,不是水火不容的。能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先验智慧与经验智慧、形而上与形而下、生命世界(主体世界)与物理世界(客体世界)等等貌似对立实则相通相融的双方一起包容含摄,这才是圣人圆融之化境,这才是真人不二之道境。

让我们再回到《中庸》,其首段第二句“率性之谓道”之“率性”,意为在圣贤开示下,在明师教导下,或长期浸润于经论典籍达至理明法透之际,于高度信任中将身心全然皈依于心性、消融于心性(乾元性海)中,一切顺应心性诸内涵与属性而行。将心性本有之法度与理则,化现为生活和人生之指南和方向,显示为判定事物是非对错好坏美丑之尺度与准绳。后世大儒将“率性之谓道”一句换为了另一些表述: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率性之谓道”之“道”,原意为道路,延伸为法度、方向、规则、指示、宗旨等。在佛家,人人皆有佛性(真理、法界),因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儒家,人人皆有德性(良知、良能、易道、天命),因有德性,皆可成圣——成就内圣外王之大德,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之伟业,简称“成圣”。故“率性”而为是人生唯一正道、唯一大道、唯一成德之道、唯一内圣外王之道。向外拓展,则成我华夏民族之道、文明之道。舍此,则无道。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心要》连载

“中者,天下之正道”不仅是孔孟一贯之正道,程朱一贯之正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无不自觉地恪守中道,认定中道为唯一之正道唯一之光明大道,非此...

by:清珠6868

《【中庸】心要》连载

中华文脉与道统之正宗——儒家,不共之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给予了准确之概括:内圣外王。儒家内圣之义理架构,通过伦理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复通过道德...

by:一缕儿阳光

《〈中庸〉心要》——潘麟先生

如何从经典中学到生命的智慧?修炼人生的至德?潘麟先生的《〈中庸〉心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全新角度。他从生命学的视域探寻中国传统从“治心”到“治世”...

by:读给神听

中庸

中庸原文诵读

by:善德巨在

中庸

王西胜老师讲中庸,讲的真好。很值得神经症特别是焦虑症人好好品味。感谢尊敬的王西胜老师

by:雪琼心理破解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