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六章(一)

2022-06-22 13:58:0214:36 59
声音简介

第六章(一)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第六章仅此一段经文。我们先对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作一些了解:

舜帝的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28年至公元前2025年,因其居于妫(ɡuī)水而姓妫,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又姓姚,为姚姓之始祖。另一说是出生于诸冯。《孟子·离娄下》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其治都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文明重要奠基人之一,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舜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相传舜在二十岁的时候,以孝行闻名,辛勤耕稼于历山(一说今山东鄄城历山,一说今山东济南千佛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生活过一段时间,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大。




舜执政后,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天、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狩,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每五年巡狩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重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舜的治国方略中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

舜帝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史记·五帝本纪》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舜不仅扬善,还敢于铲除当时的“四凶”。《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虽然“四凶”恶名昭彰,但尧帝未能处置,舜帝果断地将“四凶”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舜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帝未完之业,同时舜时常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

尧告老还乡,让舜代行天子的政事,到全国巡回视察。舜受到推举执掌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之事。舜代行政事八年后尧去世了。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就天子之位。

《史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舜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年老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而当时在各人的辉煌业绩中,以禹的成就最大,禹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舜决定荐威望很高的大禹为继任者,并由大禹来摄行政事。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孟子·尽心下》云:“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尽心上》云:“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意思是说舜这个人是天纵之圣,生而知之,他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形同一个没有教养的野人。但那只是从外部看来像个野人,就其内在而言,舜与野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只要外部有一点善言善行启发一下,他内在本有之德性良知,犹如江河之决堤,“沛然莫之能御”。这就是“尧、舜,性者也”,这就是舜的“隐恶而扬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心要》连载

中华文脉与道统之正宗——儒家,不共之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给予了准确之概括:内圣外王。儒家内圣之义理架构,通过伦理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复通过道德...

by:一缕儿阳光

《〈中庸〉心要》连载

“中者,天下之正道”不仅是孔孟一贯之正道,程朱一贯之正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无不自觉地恪守中道,认定中道为唯一之正道唯一之光明大道,非此...

by:清珠6868

《〈中庸〉心要》——潘麟先生

如何从经典中学到生命的智慧?修炼人生的至德?潘麟先生的《〈中庸〉心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全新角度。他从生命学的视域探寻中国传统从“治心”到“治世”...

by:读给神听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与...

by:涵墨慢读时光

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

by:后语读蒙学

中庸

中庸原文诵读

by:善德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