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六节3纯书版(P174-177)

2022-08-10 05:00:0409:36 61
声音简介

第四章第六节3(P174-177))中医五术:砭、药、针、灸、导引按跷
(二0一六年九月二十日受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教授的演讲)

五术并举


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它服务于民众的落地方式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很全的记述,即砭石、毒药、九针、灸焫、导引按跷。也就是说,在应对各类不同健康问题时,中医大抵会用到上述的五类方法,我称之为“五术”。
从五术的层面而言,药物仅为其中的一个,而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在记述药物的时候,《素问》的作者在其前加了“毒”这个限定词。这亦应证了那句乡间俚语:是药三分毒!与之相应,《素问·五常政大论》亦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所谓毒,就是偏性,中医正是利用这个偏性来以偏纠偏,达成“以平为期”。既然是偏性,那把握度就是关键,否则矫枉过正就难免发生。古来都说:“用药如用兵。”这是很恰当的比喻。用兵不当,不但要吃败仗,更可怕的是滥杀无辜!用药又何不如是呢?故药之名毒,其用意大致在此。所以,要用好药来,像卢崇汉师这般丝丝入扣,实在不容易见到。
既然药仅为五术之一,我们现在只提中医药,那么,其他四术到哪去了呢?自然地就被淡化、弱化了。今天,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大小中医院,你所看到的格局,无一不是这一淡化、弱化的结果。我们当然知道药物在治疗大病、重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但亦不能因此而轻忽其余四术。所有的大病、重病无一不由小病而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五术的作用,才能真正展现中医的魅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端口的前移,才能在全民健康工程中,让民众真正享用到中医的服务。
中医五术中的方药与针灸(毒药、九针、灸炳)更多由专业人士来施行,若要实现“人人知医”,则不能不重点说说刮痧(砭石)和手法(导引按跷)。


刮痧疗法:善治者治皮毛
尽管我在微博上已反复强调,希望各位朋友勿在微博上问病,出于各种因素,这样问病不会有结果。但是每天仍有通过这一途径来问病的朋友。因为有问而无答,致使内心常感不安。我很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微博是从中汲取到一些观念和方法,或者一些不同的思维角度,通过这些付诸自身,负起健康的贵任,从而获得长远的利益。果能如此,那么透过微博这个方式的交流,或许能够带来些许真正的帮助。否则,若欲通过微博给大家开方治病,这一定是会使大家都失望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是一段极重要的经文,从战略高度到战术细节都很值得大家关注。这里首先谈到疾病的过程大都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在外、浅、表的阶段予以及时处理,当然就不会有内、深、里的疾病发生。这对于内、深、里的疾病(现在所谓的慢病大抵皆是此类)而言,上述的及时处理就是治未病,就是圣人的作为!其次,为什么治皮毛言善治,治五脏就半死半生了?因为皮毛相对于五脏,要简单容易得多,治皮毛人人皆可为医,而治五脏就困难多了,不仅要求专业而且还要高水平。那这样既专业又高水平的医生,即便是在今天如此发达的医学环境下,都是不易找到的。所以,病至五脏,当然就半死半生矣。
皮毛由肺所主,若按佛经的比喻,上有八万四千毛孔,这个孔既可以入,亦可以出。人则由表人里,出则由内达外。当然,无论出入,皆需通泰!故而所谓治皮毛,实则即是维护其通泰。就维系皮毛通泰而言,中医应该是特别擅长的。《素问·异法方宜论》介绍了中医的五术,其中砭石位列第一,砭石有诸多功用,但由于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砭石的很多功用已让位于外科的专业器具。不过,由砭石延伸出的刮痧疗法,对于治皮毛而言,实在是太好不过的了。过去刮痧,没有专业的器具,打开每家的碗柜,瓷汤匙和瓷碗都堪称上好的刮痧用具。
治皮毛之所以说可以人人皆医,是因为刮痧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刮小面积的地方如四肢等,用勺子即可,若面积稍大,用饭碗更好。刮前涂些许食用油,过去农村多用芝麻油,当然,亦可选用万花油类的各种外用油。刮的力适度,一般很痛的地方容易出痧(亦即出暗红甚或黑红色),这些地方宜多刮,刮到色淡为好。有痧或有痛的地方,亦是皮毛不通,出入有碍的地方,刮至色淡痛减,亦是通的象征。不痛或无痧之处,带过即是。现今市场上有各类刮痧板出售,但用无妨。
方法虽简,不可小视。圣人之治,便从这里开始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第四章:人性管理

我干企业的方式就是高待遇,分钱、分利益、讲诚信,不讲忠诚度、不讲感情。—陈昌文

by:妙巴

第四章:人性营销

现代企业的营销很大程度上涉足了心理学、行为学,特别是互联网,简直就是深入的研究了人的心理学与人性。———陈昌文

by: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