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圜丘】东亚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宇宙模型

2023-07-01 00:42:1217:23 5180
声音简介

        好,上期我们讲了天坛是明清两朝用来呈现国民精神世界的国家展示平台。也讲了《左传•成公十三年》里面一句重要的话,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就在祭祀和军事,天坛作为用于国家祭祀的国家级礼制建筑群,占国之大事的一半份额,所以地位极其重要,规模极其宏大。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左传•成公十三年》里第二个重要概念,就是天地之中 。


        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因为在《山海经》中被广泛提及,所以已经被大家接受,又因为其神话和传说的演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天地之中”是一个源自东亚远古天文体系和宇宙观的核心概念,很多人以为它是指宇宙中心,但从考古天文学的视角来看,天地之中实际上来自于远古先民观天和祭天的特殊场所。是特指远古巫师,也就是远古天文学家,从事立竿测影,观象授时的观星台。


        因为这个场地对应天北极,所以被视为天地之中,这是远古时代所有古老文明中的天文学家,经过远古时代漫长的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在观测星空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是一个普世性的天文学概念。

        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并不是神秘,可是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却非常漫长,是人类经过长达数千年的,对于星空的跟踪观测、详细记录、科学测量而总结出的概念,是一个由远古天文学概念转化为地理学概念、政治学概念的名称,由此形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概念。

        之所以说它底层,就因为它是基础,是根本,任何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是没有根的,没有魂的,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检阅一下你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有缺失,是否还有本源性的东西值得你去深度地挖掘。

        举个例子,中国自西周以后便称洛阳为“天地之中”,就是因为西周初年,周公曾在洛阳进行过立竿测影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地之中,北京明清天坛。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明清天坛的结构,天坛外部有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呈现一个“回”字形,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在南,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在北,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由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


        好,这是我们熟悉的北京天坛。那么我先带你,从地图上看一个你不熟悉的北京天坛。这里建议大家点开文稿,查看天坛的俯瞰图。


        天坛的主体建筑群表面呈横卧的“品”字形,南侧的圜丘坛建筑群 ,北侧的祈谷坛建筑群,和西侧的斋宫建筑群 ,三组建筑群在平面上组成了一个东西向的等腰三角形。看出来了吧。

        再看,天坛的两重坛墙南侧的转角是直角,而北侧的转角是圆弧,看出来了吧,我们现在也称之为“天地墙”,为什么叫天地墙呢?因为这种方和圆的形状,是源于远古的“盖天说”,而“盖天说”应该是东亚早期文明,最晚夏商时期所建立的宇宙模型。


        好,再看,天坛两道坛墙,外墙的周长有6358米,内墙的周长有4115米;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你说我记不住数字,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就是传承自远古的地球东西直径和南北直径的比例。


        有证据吗?有!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周髀》提到,“吕氏曰,就是说《吕氏春秋》里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当然书中所计数据与当今数据略有差异,但难能可贵,而且尤其要强调的是,远古时期,古代先人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东西宽、南北窄的扁球体,而且,地球赤道直径就是东西直径较南北两极的直径略大。


        那么,真实数据是多少?当前通过科技设备测量所得的地球赤道直径是12756公里,地球两极直径是12712,赤道直径比两极直径长数十公里,对这几组数字,你又如何想?


        所以当前有一批人不断宣传,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只能反映了说者的无知,希望正在听节目的你,一定要好好听这期节目,要知道我们的北京天坛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包括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声学、工程学、建筑学、哲学、美学、音乐、绘画等等的集大成者,而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是中华民族祖先上万年的积累。


        天坛的建造能够集当时这些最先进的科技、艺术等于一身是必然的,为了展示强大的精神与物质综合实力,任何国家都必然会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用于建设此类国家级展示平台。


        天坛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中国远古至古代的天文学、宇宙观、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北京天坛最重要的部分圜丘,圜丘由三层等距同心圆构成。


        你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圜丘是天坛最主要的部分。


        好,让我从考古天文学的视角,带你深度剖析一下圜丘的深刻内涵,同时也给你考古天文学的四个维度,让你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维度,考古学材料,也是科学实践的历史见证。


        我要请你想一想,三层同心圆这种建筑,是不是非常常见,那为什么是三层,而不是四层五层?那三层同心圆的理念来自于哪里呢?为什么圜丘这么重要的礼制建筑,要用三层同心圆的高台来代表?这三层同心圆想表达什么概念呢?


        好,我先告诉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全球范围内的远古高台型祭坛和神庙类礼制建筑,都是人类早期文明起源时期,人类为了展示他们掌握的,最早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而营造的远古视觉文化体系的平台。也就是说,肉眼可见的,把最先进和最高级的技术,展示出来的平台。


        这个远古视觉文化体系源于人类最早的科学实践,就是最早期的观天活动。东亚的早期观天者,在立竿测影、观象授时的过程中,发现了四季日影长短变化,也发现了四季的交替是因为太阳运行轨道的变化,这就是黄道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是二分二至,春秋分,冬夏至,在这四个节气,太阳运行在三条不同的轨道上,即最北的夏至、中间的春秋分和最南的冬至三条黄道,也就是《周髀》中论述的内衡、中衡和外衡。


        圜丘表现的就是这三衡,也就是太阳在春秋分和冬夏至运行的三条轨道。


        是不是觉得难以相信,如此复杂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有根据吗?


        自然是有的!


        在东亚地区的钱塘江、黄河、 长江和辽河四条大河流域,观天活动与天文知识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孕育,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已经基本成形。在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同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这类活动和知识。


       迄今为止发现的典型考古遗址案例,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最突出的莫过于辽河流域的建平牛河梁遗址,还有西周早期新疆地区巴音布鲁克草原祭坛遗址,这些遗址发现的古城和祭坛都呈现了三层同心圆的构造形式。


        第二个维度,文献记载,也就是理论知识的文字记录。


        这些东亚先民、中华先民最早掌握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记录在战汉时期成书的《周髀》之中。


        《周髀》,是记载中国最早的科学理论,主要是天文学、数学和几何学理论的专著,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形成的理论,在战汉时期逐渐成书,唐代称为《周髀算经》,是十部算经之首,属唐初国子监明算科,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数学系的主要教材。


        《周髀》虽然成书于战汉时期,但其中的早期科学理论和科学数据却是完善于先秦时期, 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滥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东亚大河流域。可以明确地说,《周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地区正在迅速崛起的,东亚早期文明中的中华先民掌握的基础科学理论,是包括天文学、数学、几何学、测绘学知识,以及讲解如何进行天文和大地的测量和计算的经典。


        当然,其中包含了大量因历史久远,历经修改,甚至篡改而真假难辨的实测和理论数据,现代人类已经也无法完全搞清楚其中的元数据、修改和篡改数据的来龙去脉了,有兴趣以后我可以给大家专门讲讲《周髀》的数据分析。


        不过,《周髀》中讲授的三衡二间至七衡六间,即三个同心圆至七个同心圆,它们不是等距的同心圆,而是按照勾股定理,即勾三股四弦五的数学几何学原理构成的非等距同心圆我也把图片放在文稿里,大家参考,那么,在西方,这个原理也被后人称为欧几里得原理

        东亚地区分布在四条大河流域的远古古城和祭坛,西亚地区分布在两河流域的神庙,北非尼罗河流域的金字塔,乃至英伦三岛上的石阵和木阵,都是基于类似的数学几何学原理构建的,同心圆之间并非等距;

        天坛圜丘的同心圆是等距的,说明什么?说明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师已经不明白,至少是完全无视了祭坛原本的设计和营造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剩下的只是有形无实的外形而已。


        第三个维度,空间:圜丘为什么位于天坛礼制建筑群最南端?


        这其实是一种东亚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早期宇宙模型,由祭坛、天顶、天北极三者构成。祭坛象征的是观象授时的高台,天顶即头顶的天穹,天北极是天球的北极。


        这种宇宙模型源于东亚文明,中华文明,但也影响到了中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中美洲最早出现的奥尔梅克(Olmeca)文化,那里也出现了基于相同宇宙模型的类似的礼制建筑群。

        如此形式的祭坛布局究竟何时出现?


        在东亚地区,最晚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约距今5500年前后,具体体现在辽河流域的喀喇沁左旗和建平县、凌源市之间的沟壑间、山梁上,这就是西辽河红山文化圈的喀左东山嘴遗址和建平牛河梁遗址。

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

        完全同类型的遗址,竟然还出现在遥远的中美洲地区,约距今4000年前后,具体体现在中美洲的母文化,奥尔梅克文化的拉本塔遗址,当地土语的西班牙文发音是La Venta。在后面的内容中我再给大家介绍,以后有机会我带大家实地去看看。


        好,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天地之中是个一个天文学的普世概念,是远古先民在漫长的数千年的观测星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概念。


        那么我们也用天坛的构造解释了一下,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对我们的文化符号的影响,由此可见,天坛建筑群不仅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有深厚的科学和文化底蕴。


        好的,我是吕宇斐,跟着我,我将继续带你看看你我身边的远古天文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长丰格格

要是有视频或者配图就好了

大声工场 回复 @长丰格格

在节目的简介中有文字和配图,可以点开看

囡囡_g87

文稿如何看

大声工场 回复 @囡囡_g87

现在挪到单集节目的右上角,点击“简介”

听友81692604

这才是国学的源头,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石。

千古狂涛

文本在哪里啊

大声工场 回复 @千古狂涛

收听页面改版了,点节目的封面,就那个唱片上面,就能显示简介

洋洋_kF6

中国文化太过含而不露了吧,实打实的隐学,有一处未懂,圜丘是相当于早期宇宙模型的祭坛吗?位于最南端是为了和天北极相对吗?

猜你喜欢
圜悟克勤大师传

克勤禅师是两宋之间的一代禅门领袖。因一场大病,死里逃生,遂立志了断生死,出川参学。此后,克勤四处游访,遍参当世诸宗禅门大德,最后在湖北蓟州遇到绵州人法演禅师。克...

by:秦汉墨书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是由主播梵一如、沙青青、权小星三人为固定成员的对谈聊天节目,聚焦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的热点话题、文化现象以及历史趣闻。节目每周五上线。...

by:番薯剥壳工作室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

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

by:倪倪的自娱自乐

给孩子的东亚史

这是源于李爸爸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灵感。用现代历史观,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语言,把东亚历史徐徐道来,而这些故事和历史理应成为孩子认知的一部分。有故事...

by:博雅小学堂

日本东亚政策研究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研究内容包括琉球问题、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等,对近代日本外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具有...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

【内容简介】本书一书分上下篇:上篇除首篇概论和最后两篇讨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译经以及韩国汉文小说外,中间主要五篇涉及的都是发生在中国和安南/越南之间的历史与文化...

by:一帆_读书声

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为历史类专著。分为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与国际环境、国家的发展战略政治变革与国家干预、经...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东亚鬼影:日本间谍全传

日本这个弹丸之国,在近代战争史上却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不仅在甲午海战中打垮北洋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大显身手,而且成功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在这些曾一度改写历史的...

by:马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