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2022-11-24 22:59:2816:41 249
声音简介
游子月夜望故乡,九曲回肠绕两地,何以尽情把歌唱?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是老杜“以其生平之所郁结 ,与其遭际 ,暨其伤感 ,一时荟萃 ,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绝调”。这八首诗从内容到技巧 ,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到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郝敬称为“真足虎视词坛 ,独步一世”。黄生曰 :“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 ,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公元 763 年) 虽告结束, 但边患并未消弭, 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 战乱时起,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 辗转入蜀, 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 杜甫难以存身, 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于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 766 年) 到达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 备尝艰辛, 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壮志难酬, 感慨丛生, 遂在孤城的暮色中, 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 : “乘槎消息断 ,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粉蝶,指城上涂着石灰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 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 , 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他因此引以为憾 , 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 , 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 , 以浮槎上天为喻 , 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呜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 他来到长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 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 向玄宗献赋, 上表陈情, 恳求重用, 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 他在“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 孤舟难返, 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 “画省香炉违伏枕” 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 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 闻笳声更哀, 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看云时

游子孤城伴月望故乡,两地九曲绕回肠。你却何以尽情把歌唱?

猜你喜欢
秋兴八首 唐 杜甫

秋兴八首,唐,杜甫。魏嘉瓒先生传调。

by:四川省吟诵学会

刘苏讲 杜甫《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本次的音频是繁星读书会在郑州中原图书大厦的讲座录音...

by:郑州繁星读书会

秋兴八首 | 浙江调吟诵

秋兴八首组诗,浙江调吟诵。早期的学吟,翻出来,分享已矣。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咬字最为真,倒字乃浮云,传统调是基础,见字而歌终为本。有声阅读,含章可贞!以吟诵通读中...

by:扬子读书

杜甫传|童书&杜甫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于奇幻仙境中,陆轩,一介凡尘少年,偶得仙缘,却步入荆棘之路。同门嘲讽,欺压不断,唯凭坚不可摧之志,...

by:天喜de电子书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by:Ary远方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y:lie流伶

杜甫传

感受一下唐朝诗人杜甫的一生

by: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