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 第18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2023-02-04 20:49:5124:46 121
声音简介

第18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2) 肝的生理功能(1)

现在上课,这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规律来,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这样来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那么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那么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就是湿土是指脾而言,燥土是指胃而言的,那么这个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我们上一节曾讲,阳和阴之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这里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这个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点记位,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理论问题,将来在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去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反之,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是说,胃的燥不能仰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它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个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面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的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盛,又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是一对矛盾,这也体现了中医思维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来理解,喜燥,本来燥能胜湿,能抑制它,而不应该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在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来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者,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够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它才能够维持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这是从脾胃的属性、气化的属性来说,又进一步来说明脾胃的功能,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讲脾主升清,从气机的升降角度,来说明脾胃是正常状态,需要什么条件,那么从脾与胃、燥与湿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又论述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脾的生理功能正常,意味着脾胃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够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保证了五脏系统气机运动正常,意味着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各个脏腑都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是中医理论在讲述每个概念、每个原理,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就概念记概念,进一步探索,它想说明什么问题,在什么解度,它想回答这个问题,最终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它的实践意义,这样一个属性,决定了中医对脾的病变,一旦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的时候,它的治疗,特别是处方用药,要注意它喜燥恶湿,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湿的药物,将来在学中药的时候,学方剂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多用辛、温、散,这样的药物,取它燥湿的作用,保证维持湿土和燥土之间关系的平衡,将来学习中药,老师讲胜湿的药物,多辛温香燥,这个结论哪来的呢?脾喜燥恶湿而来的,那么强调病理的情况下,多强调脾的阳气不足,在虚证状态下,湿气盛,就是它的性质所决定,脾有病,多表现为,或者是容易表现为,水湿停聚,所以调节脾,治脾的一个基本原则叫祛其湿,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的时候,任何一个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有祛其湿的药物,这个理论依据,就是脾喜燥恶湿。

第三个特性,做一般了解,就是脾在五行与长夏气化相通,长夏湿气盛,脾主湿,它(长夏)和它(脾)同一系统,脾的生理病理,在气化上与长夏是相通应的,通过这个简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生血、统血,升清是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进一步来回答运化、生血、统血,这里总在强调,运化的水榖精微、运化水湿,保证气血生化之源正常,通过生血、统血,保证气血的化生和运行是正常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它的主要功能产生的作用,至于说脾主升清,旨在说明维持脾主运化、生血、统血,这样一个生理功能,需要脾本身具备什么条件,这是从气机升降的角度强调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从脏腑的气机运动状态来进一步阐述,所以有的教材把脾主升清放在生理特性里面,也是合理的,这里面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它的问题,说明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生血、统血,我们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学习五脏生理功能,这是一个重点,着重从脾主运化这个功能来理解,它和水榖、和精微、和气血的关系,至于说升清,喜燥恶湿,都是从脾的性质,脾的运动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进一步论证,如何保证,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不同角度,最终这些问题,生理特性、生理作用,都在说明和论证,脾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至于说执行这样一个作用,它通过什么功能、什么机制来执行。

下面讲肝,这又是脏象学说五脏当中,最难学的一个地方。

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

什么叫做疏?什么叫做泄?疏有疏通的意思,泄即发泄,升发,那么什么叫做肝主疏泄呢?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痛而不滞,这样的作用,再简单一点,记这个定义,那就是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通畅的作用,那么什么叫做气机通畅呢?就是通而不滞,散而不瘀,因为它有升发的作用,有散的作用,散而不瘀,通而不滞,瘀和滞,它们意义相近,不瘀不滞就是通,所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把它定义,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用它的功能来定义肝主疏泄,从古到今,对肝主疏泄的释义,对它进行定义,包括语义定义,这是语义定义来说的,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在这里,用它的功能来定义它,那么具体肝主疏泄有哪些作用呢?在定义肝主疏泄这个概念的时候,又进一步出现机机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讲气一元论的时候,讲气、气化、气机,那个气化,讲气的运动变化,而气机讲气的运动,它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形式,在讲脾,我们讲脾升胃降,讲脾主升清,脾升胃降,成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的气机通畅,就是维持五脏系统的气机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说中医认为气机运行正常,意味着通、不滞、不瘀,就是疏通的意思,那么我们根据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把它所有的功能抽象出来,总的,它的功能,都是在调节全身气机基础上派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它,将来同学们看书,看参考书、读文献,对于肝主疏泄的定义,采取不同的方法定义,我们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进行语义定义,如果简单的语义定义,过去的中医文献也有,什么叫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疏通发泄升发的作用,这是对这个术语的释义,对疏泄的释义,也可以说是一个语义定义,我们在这里讲的肝主疏泄的定义,是在语义定义的基础上,采用功能定义的方法,来表述肝主疏泄的概念。

肝主疏泄的具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它具体生理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叫调节精神情志,我们在讲心主神志的时候,讲到心藏神,情志,在五行学说中讲到,五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七情在五行表中分类,成为五志,把这个称作为情志,就是人的情志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感情活动,那么这个情志活动,与肝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前面讲了心藏神,又讲了五脏藏神,又讲了脑主神明,最终我们强调中医的神志学说,是心藏神和五脏藏神,说心藏神,心为主导,强调五脏藏神的基础上,强调心为主导,在此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肝能够调节情志,在调节人的,神的作用过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来调节人的情志,维持人的神的活动当中的情志活动呢?按照中医的理论,气机学说,就是全身的气机必軉通畅,不滞、不瘀,在这个条件下,人的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全身气机的调畅,虽然是五脏系统皆参与,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它具有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就是说肝主疏泄,它通过调整全身气机,保证全身气机通畅,维持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达到调节人的情志活动的作用,已有的文献、教材,通过肝的疏泄,调节气机,保证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使血的运行正常,为心神提供重要物质基础,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论述,肝能够调节精神情志的重要机制,这里面强调了肝和心的关系,第二个,从什么角度出发,从什么前提出发,来论证肝能够调节情志作用,我在这里讲了两个推理过程,第一个,从总体上,依据我们在这里对肝主疏泄的定义,从总体上进行推理,那么肝主疏泄,它能够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机通畅,气机通畅,意味着全身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全身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意味着五脏藏神、心主神志的功能,就神志来说,都处于正常状态,在这里从气机通畅的角度,强调肝的主导作用,由此得出,肝主疏泄对情志调节有作用。那么第二种推理方法,就是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关系,它说心血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这个教科书也这样讲,如何来理解心血和心神的关系?血是生命物质之一,应该理解为,是神志活动的物质之一,我们常用的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基本物质,那么神志活动要想正常,五脏都藏神,意味着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就物质基础来说,生命物质来说,那么气血精津液,都必须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从总体上来理解,生命物质和神的关系,从心和肝的关系,站在气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那么讲到心血、讲到气血的关系,气机通畅,才能保证血液源源不断地到达于心,维持心的功能正常,那么心就可以发挥主神明的作用,这是从心和肝的关系,这个的角度来论述,心血和心神的关系,联系到肝,来论述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献、学习教科书、阅读文献的时候,看到每个作者,他的前提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论述这个问题的,这样就容易理解概念,不至于出现歧义,说这本书是这样讲的,那本书是那样讲的,为什么众说纷纭呢?我上述讲的,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机制,不是互相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仅仅是论证结论的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维路线推理出来的,这是第一点,讲它的作用,叫肝能够调节精神情志,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中医文献,根据它这个作用,高度概括、提炼出一个科学术语,叫肝主谋虑,这样一个生理作用,我们从这儿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人的情志活动,人的情志活动虽然与五脏都相关,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中医学对情志的异常,就是喜、怒、悲、恐、惊,这样情志的异常,首先责之于肝,那么既然前面我们讲,中医神志学说,讲到,既然承认心主神明,心为主导,生命的主宰,这个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你为什么到这儿又讲,肝主疏泄,在调节全身情志当中的重要作用呢?为什么中医讲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这就是回到我们刚才对肝主疏泄的定义,从保证全身气机通畅的这个生理作用,这个角度看,虽然五脏都参与,但是肝起决定性作用,就这个意义讲,我们得出结论,肝主谋虑,情志功能的正常与否,和肝关系最密切,讲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强调它在调节精神情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排斥心为主宰,五脏藏神,心为主导,因此,中医在临床上治疗情志性疾病,首先责之于肝,这个理论,在当前治疗心身疾病当中,是一个重要的依据,由肝主疏泄能调节精神情志,派生出来的,疏肝的方法,就是调肝,就是调理肝脏的阴阳平衡,是治疗情志生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选手段。

第二,讲肝主疏泄能够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的功能,为什么能够促进水榖的消化吸收,前面讲水榖的消化吸收,责之于脾主运化,后面在六腑还要讲胃的腐熟、脾的运化,都是责之于脾胃,那么肝主疏泄和脾胃的运化,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肝主疏泄,它具有促进水榖精微消化吸收,这样一个作用,作用机制是什么呢?第一,它能协调脾胃的升降,这个理论,这个机制,就是从五行的木与土的关系来的,在正常状态下,木必须疏土,土得木而达,我们把它化为脏腑的话,脾得肝而达,只有在肝的功能正常的条件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从正面说叫肝能疏土,肝疏土,但是保证土脾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具体怎么实施呢?它怎么样来保证的呢?我们前面讲脾的运化,胃的腐熟受纳,把它两者结合起来,来完成脾胃对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我们在讲脾宜升则健的时候,提到脾升胃降,讲到脾升胃降处于和合状态,意味着脾胃的功能正常,就运化水榖精微而言,意味着脾胃运化水榖精微,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脾的升、胃的降,脾胃同属土,说土得木而达,木正常疏土,正常叫木能疏土,脾和胃才能维持正常的气机升降和谐状态,肝的疏泄功能,就是通过调节脾升胃降,保证脾之升、胃之降处于和谐状态,为脾胃完成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说,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具体说是调畅脾胃的气机升降,为脾胃的水榖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脾胃对水榖消化吸收障碍,我们在病理上也好、在治疗上也好,都要想到肝,比如:我们吃东西多了,一个字,有个特殊表现,胀,这个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点东西他就感觉到胀,胀是气机阻滞的一种表现,中医讲气滞则胀,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有一个脘腹胀闷,胀,这个胀是脾胃的气机郁滞不通,气滞则胀,那么立刻就想到这个气滞,这个气机,取决定肝,因此,中医治疗脾,我们上面讲过,祛其湿,还有第二个原则,中医调理脾的功能,还有一个叫理其气,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你可以去查一查,调理脾胃的方子里面,每一个方子里都有那么一、二味理气药物,为什么用理气药物,它的理论依据就在这里,调整肝和脾的关系,体现了木疏土,肝主疏泄,通过木疏土这个机制,来协调脾胃的升降,保证脾胃的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这是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机制。第二个机制,它能够分泌排泄胆汁,这里面请同学们注意,中医学对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生理机制,和同学们在中学所学的《生理学》,现代生理学所学的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机制是不同的,生理学讲,胆汁的生成在胆,分泌和排泄还在胆,胆囊的收和缩来进行排泄,现代生理学已经明确的指出,胆汁对消化吸收有重要作用,这是生理学的角度,而中医学认为,这个胆汁的生成不在胆,而在肝,中医过去的文献有一句话,胆汁的生成,叫做借肝之余气而成,生成之后贮存于胆,而分泌的时候,要靠胆的疏泄,就是靠胆它本身疏泄功能正常,而胆的疏泄功能正常,取决定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就胆的生理来说,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学说,中医强调,它生成在肝,分泌到胆,贮存,最后分泌排泄,不是取决于胆囊本身的收和缩,用中医的话说,胆的收和缩,叫胆的疏泄,这个疏泄取决于肝的疏泄,这是第一,将来我们在讲六腑,胆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它的生理机制,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与肝有关,虽然在胆,它强调是肝。 二、中医学在胆汁对消化吸收作用这一点,早在《内经》时代,就认识清楚了,和现代生理学,认识毫无二致。 第三、它这个作用,胆汁具有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有促进水榖精微、消化吸收作用,讲中医胆的生理时,强调肝的疏泄决定于胆的疏泄,保证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正常,肝就是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来调节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从而达到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这是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的第二个机制。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出现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异常,那么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异常,在病理情况下,不仅会出现肝主疏泄的病理改变,它必然出现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病理改变。

第三、它还能够维持气血的运行,也就是说,肝主疏泄是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里讲肝主疏泄,在调节精神情志这样一个原理,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叫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这个结论,对当前指导我们认识心身疾病和治疗心身疾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瘀致病这个结论,这个原理,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肝主疏泄,能够调节精神情志,保证气机通畅,情志活动正常,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也就是说,它不能够疏通气机,称之为瘀,肝调节全身气机的条件是通而不滞,散而不瘀,瘀意味着气机不通畅,由于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叫因瘀致病,那么在病理状态下,反过来,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异常,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以影响神的功能,影响气机的通畅,换句话说,在病理状态,人们不论是什么样的疾病,哪个系统的疾病,都常常会出现情志活动的异常,中医学把这样一个过程叫因病致瘀,我们这个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论证心身疾病,现在从心身疾病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称为心身疾病,都有情志精神状态的改变,或者是先由情志精神状态的改变,导致的疾病,或者两疾病状态下,引起情志异常,这在中医用因瘀致病或因病致瘀,这样一个理论,就可以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医就是这样来认识心身疾病,对于指导我们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0基础中项知识精讲

针对各科考试我们配有专门的专项课来应对!中项精讲课手把手带小白过软考中项!资深培训讲师,详细讲解如何备考中项,结合实际案例,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还帮助大家整理软...

by:软考老王

精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人学习中医,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我们平时在各种中医文章里看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各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的内容涵盖的超级多,...

by:职业营养师曹丽娜

中医学基础讲稿

为了把老一辈从事中医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我们收集了程教授的手稿并加以整理,也希望能与同道共享前辈的成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by:迩冬风瑟

潘毅讲中医基础理论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

讲给小白听的中医基础

学医只以疗效论短长,花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会,少受罪,可以早点好起来。

by:屯蒙学舍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大千老师何许人也,此乃燕赵人士,任侠快意,行走于江湖之上,慷慨于巷闾之中,意豁如也,解难于黎民之倒悬,救济于苍生之累卵。身高丈八,面似银盆,龟背而鹤膝,常啸于林...

by:得明公开课

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

学科核心素养丛书。适合对数学思想有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以及一线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有所借鉴。

by:小熊茉茉

中医基础理论精讲课

本课程适用于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基础知识不牢,掌握不到重点的中医类考生,不适于中医临床。

by:听友9698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