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男童误食降糖药或成植物人,低血糖为何这么可怕?如何防治?

2023-09-07 17:21:1404:09 4059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据媒体报道,河南新乡一个1岁4个月男童因误食降糖药,后因低血糖症状未能及时被发现,物中毒,不幸因低血糖脑病而成为植物人。奶奶自责不已:我就扭头倒水,没想到他吃进嘴里了,孙子现在眼睛失明,我想把我的眼睛给他!

医生介绍,男童脑部受损,从昏迷到植物人状态到如今的微意识,康复恢复有进步。这男童目前仍在康复,家人和广大网友都在为男童祈祷,希望孩子能逐步康复。结合这个不幸的意外事件,我们不妨来了解:为什么低血糖这么可怕?发生低血糖如何才能转危为安?

低血糖为何这么可怕?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临床工作中低血糖的定义是血浆葡萄糖<50mg/dL(2.8mmol/L),是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导致的常见并发症,但很多其他原因也能导致低血糖。

对于婴幼儿,儿童,低血糖疾病虽不常见,但后果可能尤其严重,甚至致残!低血糖可引起惊厥和脑损伤,从而导致发育迟缓、躯体残疾和学习障碍,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

低血糖为何对大脑会造成重创?葡萄糖是脑首要的能量来源,但脑只能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少量葡萄糖。为了确保脑有充足的葡萄糖供应,机体必须成功地适应空腹状态。多个系统参与调节血糖稳态并控制从进食状态到空腹状态的过渡。这些“空腹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会导致低血糖疾病。

为何婴幼儿、儿童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危险?出生2-3日后的婴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血糖稳态和对空腹的代谢反应并无明显差异。但相比成人和较大龄儿童,婴幼儿的葡萄糖水平下降更快,且更早转为生酮,这是因为婴儿的脑容量相对较大,葡萄糖利用率更高。

发生低血糖如何才能转危为安?

低血糖的处理,原则上需要即刻口服碳水化合物或糖,严重者需要静脉输入葡萄糖(医院进行),包括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补充糖分:可以给孩子喝一些果汁、糖水、葡萄糖饮料等,以快速提高血糖水平。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吃过量的糖分,以免引起反弹高血糖。2)保持休息:让孩子尽量保持静止,休息一会儿,避免因活动引起低血糖症状的加重。3)检查血糖:如果有血糖仪,可以立即检查孩子的血糖水平。如果血糖低于正常范围,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4)及时就医:如果孩子会出现或已经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如昏迷、抽搐等,应该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总之,低血糖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对于儿童误食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的情况,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情况,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并加强安全意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如果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情况,应该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最后,提醒所有的家长朋友,家里无论什么药物,都应该放置在婴幼儿够不着的高处,防止被孩子误食导致意外发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百日降糖方

吃出健康,平稳血糖。如何科学的面对血糖,既要吃好,又能控制好血糖,还要减缓并发症的发生,王老师推出的百日降糖方案是怎么来执行的,欢迎收听此专辑,百日降糖方咨询维...

by:健康管理从自己做起

糖尿专科郭医生(糖尿病降糖药居家应用指南)专辑

你不仅可以认识市面上几乎所有常见糖尿病降糖药,还能深刻知道它们的原理,注意事项、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你还能清楚的知道并发症的应对策略,学完你可以放心的用药,安心的...

by:糖尿病专科郭医生

小男童的配音秀

本专辑是关于小男童角色音的模仿秀的练习,希望有兴趣爱好的人,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提高演绎水平,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扮演很多的...

by:小男童

小男童的有声修练园

本专辑展示的是小男童在有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记录每一天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希望有对有声演播爱好的朋友留言交流学习体会,欢迎对小男童的练习中...

by:小男童

维也纳男童合唱团500周年纪念版

1498年,奥地利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明确的指示,在他的宫廷乐师中要有六名男童,合唱团正式的创办日由此开始。此合唱团专为维也纳皇室的礼拜...

by:东溜达西溜达

岁岁好年

专辑名:岁岁好年歌手:云朵/韩冰分类:华语流派:流行Pop...

by:华语音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风声,雨声,播音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y:蔚蓝一片天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