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 白雪歌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23-03-07 23:20:0115:04 141
声音简介
有道是,空字不空情几重,你可知,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副有声画里,那一个空字的几番倾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5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6狐裘:狐皮袍子。
7锦衾:锦缎做的被子。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8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9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10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11铁衣:铠甲。
12难着:一作“犹着”。亦写作“著”。
13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4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5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16惨淡:昏暗无光。
17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18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19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20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21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22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23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24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5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5]
作者简介
岑参(岑嘉州,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摘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第二部分中间两句,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第三部分,最后三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作品评价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此诗: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看云时

英雄气壮情自长,冷风白雪柔刚肠。

看云时

英雄气壮情自长,冷风白雪伴热肠。

看云时

有道是,空字不空情几重。你可知,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副有声画里,那一个空字的几番倾诉?🌅 | 陪你看日落的人比日出浪漫‍ᥫᩣ,就在日升月落里 再爱一次这有奇雪的人间 🧡ིྀ。不是只有礼物和花才浪漫 愿意听这不是碎碎念的奇奇语,也算。

猜你喜欢
岑参

岑参(岑嘉州,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

by:假说真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朝代】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by:老裴背古文

第一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要是演播名类诗歌,名著和众多的文学作品,让喜欢文学和小说及诗歌等等的人们在业余的时间来欣赏和愉悦……

by:青莲雪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各地方言

包含无锡、上海等各地方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

by:高宇古琴

岑参、舒婷北庭边塞诗朗诵会

1、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微信订阅号【声动新疆】上线,扫码、搜索都可以关注哦

by:听友13703609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词集|by安莲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词集|by安莲

by:安蓮

书山白雪

恐龙遗迹,2.5亿年的地质地貌与民风民俗

by:教有声的子冉

白雪频道

@DJ白雪白小雪的私人音乐电台

by:DJ白雪

白雪夜读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道光!这道光,透过我的声音,到达你的心灵!

by:白雪的世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