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来访者的“失落”与“悲伤

2023-04-03 18:45:2120:40 37
所属专辑:心理治疗
声音简介
哀伤辅导:如何处理来访者的“失落”与“悲伤”
咨询师之家

处理失落和悲伤,是特别考验咨询师的功力的。


如果可以陪伴来访者度过这些特殊时期,对咨询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讲述了失落和悲伤的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方案,不仅适用于心理工作者,作为普通大众,同样值得一看。

失落,无法避免
失落,似乎是人们生命经验中,无法避免的事情。

从呱呱坠地后,随着生命不断地成长,个人从家庭跨入学校、毕业、走入婚姻、儿女离家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失落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与我们相遇,仿佛在提醒与考验着我们的脆弱与韧性。

失落的发生,源自于依恋情感的失落。


了解依恋关系,才得以了解个人如何因应失落的冲击与可能影响的行为


依恋的理论英国精神医师认为孩童时期,人会对第一个重要的照顾者产生情感依附,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抚育、支持与保证。


即使后来随着成长,人们会转向环境寻求其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但仍会需要向原来依附对象寻求安全的保证与情绪的支持,


而第一个依附对象所提供的安全基础,将会影响孩子往后发展情感连结的能力。


因为依附行为是为了获得情感连结,一旦这样的连结关系产生了威胁危机,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与反抗情绪,以防止被破坏、阻断的可能,并尝试和失落对象重新链接关系。

失落与悲伤的经验,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也让我们珍惜宝贵的人、事、物。


虽然失落令人悲伤,但若我们学会与它共存,便能从失落的经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与成长,让自己的生命更圆满。

什么是失落?

“失落”最原始的意义为:被剥夺。可延伸含义为:“对那些曾拥有过的某人或某物,我们再也无法拥有了”。

失落来自于被剥夺。当我们所拥有的,有重要意义,熟悉的事物,无论是有形、无形的,被夺去、或失去了,失落感就油然而生。


当失去的和我们的关系越亲近,对我们越重要,那种空虚、分离的失落感就越加剧烈。



紧接着失落,我们可能会感到悲哀、愤怒、愧疚、孤独、无助、震惊等。


也可能拒绝相信失落的事实,更可能会失眠、失去食欲、感到无力,工作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想面对他人等。这些反应与感受都是正常的。


经历失落事件后,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一,但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顺利地调适并恢复正常生活,但也有些人仍然被悲伤紧紧缠绕着。



面对来访者的失落,咨询师们能够做什么

1、告诉来访者接受失落的事实,承认失落的无法逆转。

失落虽然带来痛苦的感受,但这些痛苦必须被体验、面对,否则借着病症或其他形式來影响我们。

2、提醒来访者暂时避免做重大的决定,因为失落与悲伤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3、协助来访者找到适合调养身心的环境,重新适应生活。


可暂时避开会让自己受伤、不利复原的环境,并寻求亲友的支持。并尝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失落的经验与现在的生活,寻回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将情感、活力投注于新的目标、新的人、事、物之中。



悲伤是什么?悲伤不只是难过的情绪而已,它所包含的是生理、情绪、认知与行为的各种因为失落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人面对到失落时,身心灵到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创,承受沉重与庞大的压力。

生理方面,因应失落的反应,包括会胸闷、窒息感、四肢无力、发抖、口干舌躁、头晕目眩、血压上升、胃闷或反胃等等。

情绪方面,各种交错交叠的情绪都有可能会出现,可能同时觉得愧疚,又觉得解脱;也可能觉得悲伤,又觉得愤怒。

其他象是无力、无助、无望的感觉,更是常见于悲伤反应之中。

认知方面,便是会有很多念头,象是会为事件的发生找一个解释,或会有一些想法来告诉自己要怎么面对这样的处境。


例如:
“我该怎么办?”
“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好想再见到他”…

行为方面,则是因应情绪反应与认知反应所产生出来的行动。


可能会不断的翻阅已故者的照片,或是会常常不自觉的往墓地去探望已故者,或是哪里也不想去,想先暂时远离社群,都是一种因应失落的行为反应。





咨询师如何了解悲伤者的需要及转化其悲伤的心情

作为心理咨询助人者,首先要知道,悲伤疗愈过程并不容易,也不是依靠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除了需要些耐心,也需要一些温柔。


悲伤的人会需要回顾过往与回顾逝者的点滴,慢慢,并完整叙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承认与接纳),去经验与释放悲伤的痛苦感受,


并学习适应一个逝者已不在的新环境(内在心灵与外在环境),然后重新找寻情感投注的新对象,

同时再次连结与逝者的新状态关系。

悲伤的时刻,我们能做的是接纳悲伤,不因此伤害自己与他人。藉着悲伤的体验更体察生命,学习珍惜当下、珍爱还拥有的关系。将悲伤的力量投注在有对个人有意义的事物上。

因为经历悲伤,人才学会更体会他人的感受(同理的展现),并学习面对真实的生命,以真实姿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真正体会“用心活着”是什么感觉。

悲伤是因为失落,而咨询师需要了解失落背后的根本缘由。悲伤是一种警讯,让我们知道有所丧失和缺乏,人生不同了。


我们可能因此感受到生命的不再那么安定与安全,充满了不确定感,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间被迫失去了。


了解来访者失落与悲伤背后的原因,这是咨询师的必修功力。



关系的失落造成悲伤情节难以释怀。而在关系里,当然不只是身份、角色、定位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给予、付出与接受。


失去了一位重要他人,也因此失去了一份关系。而这份重要的关系,往往关系里建构了来访者的角色、定位、和身份。

自我价值的失落,导致安全感的失落给来访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亲人的意外骤逝,反弹回来的将是我们对自己的苛责,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怎么保护不了亲人,怎么会让亲人受到这么痛苦的遭遇。因为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价值感便随之受损。

失去控制感会让来访者产生焦虑与不安,因为内心受伤了,因为对这生活世界的种种不再觉得有把握与可控制,


因此,内心会强烈的感觉到一种无力与动弹不得的感觉。

这就需要咨询师帮助他们重新定义或找到内心能够恢复控制的感觉,找到可利用的资源。



咨询师进行哀伤辅导的基本原则

1、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生者必须接纳“死不复生”的事实,才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与反应。


但有时面对亲友的突然离去,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真实感。强化死亡的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生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


例如:
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
当时的情况怎样?
如何发生的?
是谁告知你的?
葬礼怎么举行的?
亲友们是如何谈这件事?

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有助于检视死亡事件的发生,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2、鼓励悲伤者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大部分哀恸的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

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着这些情绪的表现在失落发生的初期,会有麻木、幻听、幻觉、幻想、混乱、托梦等悲伤行为出现。


心理治疗师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做适度地表达以纾解不安。
辅导悲伤必须要察觉失落对悲伤者的意义及冲击,
例如:
愤怒的情绪对象是谁?
愧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幻听、幻觉、幻想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治疗师应适当且有效地予以评估,检定出较为明确的问题焦点。


否则,不管心理治疗师能引发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觉,都不算是有效的辅导。

但是辅导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引导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时,谈到与逝者的往事最好从鼓励正向的回忆开始。


如果会谈时悲伤者先从负向的回忆谈起,即使正向的情绪很少,心理治疗师也应想办法鼓励他谈谈逝者的一些好处,或过去曾享有的美好回忆。


这样才能够让悲伤者透过辅导再经历对逝者的矛盾情绪。

3、帮助悲伤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

对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应。

辅导员应该帮助生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附情结,了解悲伤者在处理与逝者的依附关系所面对的问题。


也许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全毁的家园、也许他想要尽快离开这个让人难忘的伤心地、


也许他认为建立新关系,将自己的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逝者是一种羞愧、也许他认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

这些质疑可能是对的,但必须协助他们面对并做适当的处理。

但是有个原则辅导者必须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励还处在剧痛期的悲伤者做任何重大改变生活的决定,如:
变卖财产
改行
换工作
领养孩子
或很快跳入一个新的亲密关系中

因为在极为悲伤的时刻,情绪尚未稳定,很难有好的判断力,并且容易产生不良适应而影响到未来新情境的适应或新关系的建立。


重要的是告诉他,不要仅为减轻现在的痛苦匆促做决定,当他准备好时,自然就有能力做决定并采取行动。



4、从短期危机处理到长期悲伤疗程
悲伤辅导是一种割断依附关系的渐进过程。危机处理是在协助生者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能力。


事实上,危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有的危机必须有结束的一天。


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悲伤却是长期的疼痛,需要时间来疗伤,更需要持续的支持。

因此,悲伤辅导应从短期的危机处理转为长期的悲伤疗程,才能达到悲伤辅导的目标。


当然,个别辅导是其中方法之一,可是限于人力,采取失丧团体(悲伤者自助团体)的团体辅导方式,应该是一个可能给予的有效而持续的支持方式。



5、心理治疗师应有能力辨认“正常的”与“病态的”的悲伤行为



当一个人面对“失落”时,不只在精神上会有极度的痛苦,在身体上也会产生明显的疼痛和变化。


一般而言,在哀恸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身体的不舒服。


最普遍的症状是:头痛、消化不良与四肢疼痛。


还有如:失眠、暴躁、不安、忧郁、缺乏或提高食欲也是很平常的现象。
有的人会从事激烈的活动,而有些人却提不起兴趣。
肌肉紧张、疲劳、记忆力不好及无法专心等情形,也会伴随哀恸而来。


有些人会有过敏性的反应,另有些人会有双手颤抖、心脏悸动、晕眩、与呼吸短促等因极度焦虑而起的特性,还有人会有与其已死的亲人相似的病兆。

心理治疗师要有辨认悲伤行为表现的能力。


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会面对没有重大失落经验的人,误认其正常悲伤行为表现为病态行为,而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适应。

反之,辅导者亦有可能将正常悲伤行为当作病态行为辅导,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加剧悲伤的病态行为表现。


因此,辅导者必须具备辨认“正常的”与“病态的”的悲伤行为的能力,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一般而言,“正常”或“病态”的辨别,应以该悲伤行为是否在常态的悲伤期间所表现而定。

若常态悲伤期表现出过激的症状,心理治疗师视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悲伤治疗是必要的,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须先确定并转介到医院接受治疗。

否则仅给予悲伤者支持并再保证这些行为其实是正常的,即能帮助他度过正常的悲伤期。

如果悲伤者过了正常的悲伤期,还有下列的不良防卫或适应型态,


例如:
退缩、拒绝正视逝者遗像

表示悲伤者还停留在不真实感,而采取不健康的心理防卫机转来减轻其焦虑。


或长期保留与逝者有关的物品等等行为来消除分离焦虑,就是显示出不健康的适应模式。

如果滥用酒精或药物来面对失落,而导致激化悲伤经验,阻碍哀悼的调适过程,心理治疗师则需采取积极治疗态度,必要时需要转介。

6、心理治疗师不要用陈腔烂调来抚慰悲伤者



特别要提醒心理治疗师,切忌用那些对哀恸当事人没有帮助的陈腔烂调,


例如:
“做个勇敢的男孩!”
“生活是为了活下去”
“一切很快就会结束”
“你会站起来的”
“一切将在一年内过去”
“你会越来越好的”
“坚强、再坚强”

等等太过笼统却毫无帮助的“安慰话”。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来访者

佳人们,晚上好。我是才子,很荣幸能与你们共度这个美好的夜晚。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迷茫、无助,甚至陷入深渊的时刻。过去的九年里,我有幸陪伴了无数佳人走过...

by:才子情感

大咖来访

花开有声剧社将不定期邀请各个声音领域的大咖来分享各种发声技巧,敬请期待

by:花开有声剧社

帮来访者做好准备

选自南希.麦克威廉姆斯《精神分析治疗:实践与指导》南希.麦克威廉姆斯博士的心理治疗著作,受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心理治疗行业从业者的认可、至今已被翻译成33种语言,...

by:简安读书

如何覺察及處理情緒?

親愛的朋友,新年好!參加「擁抱太陽心空間」跨年銅鑼祭典的朋友,應該都還記得活動主題【蛻變的能量】。在蛻變過程中,我們將遇到許多要勇敢面對的問題,相信個人的情緒處...

by:擁抱太陽心空間

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

女人是一个家的风水!婆媳关系是古往今来的一大难题,老公在中间左右为难,怎么才能一家人其乐融融呢?

by:10分微课堂

婚姻危机如何处理丨夫妻关系如何经营

好的婚姻一定是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和维护的,既然已经决定要和对方牵手一生,就要给对方最基本的信任,当然,我们也必须要和其他异性保持距离,给对方最起码的尊重和安全感,...

by:恋爱婚姻情感课堂

张锦贵-如何处理杀价问题

张锦贵常用于人名,张锦贵,男,汉族,亚洲教育培训界顶级实力派大师,名师学院院长,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誉为“亚洲第一名嘴”。讲师张锦贵是国际名师、实...

by:华哥os

如何处理棘手学生的问题?

王晓春,北京教科研所退休教师,从一线中小学教师中走来,他反对教育中的一切官腔和浮华。他不为名,不图利,真心想为一线班主任分忧解难,也为全国一线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倾...

by:努力思考以开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