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2023-06-04 12:56:2910:26 27
所属专辑:论语信述
声音简介

《论语信述》3.9
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白话】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却不足以验证;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验证。因为杞宋两国的典籍和贤人缺少啊。如果充足,那么我就能验证我所说的了。” 【释词】能言之:即能够说得出来。唐文治:“言者,言其大略。”吕晚村:“开口便道‘吾能言之’,可见圣人于二代礼意精微,及大纲节目,皆有欛柄在手,只是典故不详,便无徵不信耳。”杞:周天子封夏之后代于杞国,以奉夏之祀。宋:商朝灭亡后,周封商之微子于宋,以存商汤之祀。钱穆:“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徵:即“证”之义,可看做证实、证明、验证。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人,即秉礼之贤士大夫。唐文治:“献,‘彦’之借字,谓贤者也。”刘宗周:“《左传》‘杞,夏馀,而即于夷’,故不足徵。殷微子封于宋,先王之礼乐犹存,其后日以散失。七世至戴公时,大夫正考父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至孔子删《诗》,又亡其七篇,仅存者五篇。虽胜于夏之无存,而总归不足徵矣。” 【先贤精义】《礼记·乐记》曰:武王克殷,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朱子曰: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李炳南曰:夏殷之礼,孔子能言,必然能知。虽然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以为徵信。足见孔子言必有所据钱穆曰:此章孔子自言学夏、殷二代之礼,能心知其意,言其所以然,惜乎杞宋两国之典籍、贤人皆嫌不足,无以证成我说。孔子博学深思,好古敏求,据所见闻,以会通之于历史演变之全进程。上溯尧舜,下穷周代。举一反三,推一合十,验之于当前之人事,证之以心理之同然。从变得通,从通知变。此乃孔子所独有的一套历史文化哲学,固非无据而来。又本章可与《为政篇》“殷因于夏礼”章参互并读。戴望曰:王者存二王之后,杞宋于周皆得郊天,以天子礼乐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备其典章文物。周衰,杞为徐、莒所胁而变于夷,宋三世内娶,皆非其国之故。孔子伤其不用贤以致去礼,故言具不足徵以叹之张栻曰:夫以圣人之生知而学,至于前代制作之原,固已默识而无余矣。然至于事为之著,必考文献于故国。有所不足,又从而阙之。其问礼于老聃,问官名于郯子,及史之阙文,皆是意也。非惟至诚无息不自有其圣智,而于制作之实,文理密察又如此。郑汝谐曰:杞,夏之后;宋,商之后;鲁,周之后。杞宋亡夏商之礼,以无文献可证也。若鲁则不然,以文则有典籍,以献则有夫子。鲁之君臣,莫之考证何也?夫子意不在杞宋,托杞宋以见其意,特于鲁则微其辞尔刘宗周曰:行二代之礼,将以救周礼之衰,挽周文之盛耳,其所感者深矣。《四书反身录》曰:夏殷之礼,夫子盖于残编断简之中,因流穷源,由微知著,能言其概。尝欲参考巨徵,笔之于书,以二代经世之典,使后世议礼制度者有所考镜折衷。惜乎既无成籍可据,又鲜老于典故者相质,无徵不信,故不禁流连而三叹也徐英曰:孔子能言二代之礼,而无徵不信,不足以见信于人,而徒托诸空言,所以致叹于杞宋不能存先王之典章也陈祥道曰:先王之于二代,欲其人足证,故修其礼物。孔子之时,不修贤德以传之,孔子所以伤之也。《中庸》于杞言不足徵,于宋言有宋存焉,盖亦彼善于此而已。观《春秋》瓦屋之会,尊宋公于齐侯之上,杞之来朝则卑之以子爵,则礼物之存不存可知矣。刘沅曰:圣人立法,惟其时中。法积久而必敝,惟圣人能折衷之。春秋时,太务于文,全无忠质之意。子故言此,盖欲以忠质之意救其浮薄。而一介布衣,谁信其言?是以叹杞宋之衰,而慨为东周之志虚慰耳,非徒为夏殷惋惜。 【附录】《礼记·礼运》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论语正义》曰:《夏时》《坤乾》,皆文之仅存者。夫子学二代礼乐,欲斟酌损益,以为世制,而文献不足。虽能言之,究无徵验,故不得以其说著之于篇。而只就周礼之用于今者,为之考定而存之。《中庸》云:“考诸三王而不缪。”以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汉书·艺文志》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云云。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定礼乐《四书反身录》曰:即斯一节观之,则知文献所关之重矣。故在天下则关系天下,在一省则关系一省,在一邑则关系一邑,在一家则关系一家,述往昭来,为鉴匪鲜,若子孙于先世遗籍及志状谱牒以其非关日用之急,视为故纸而忽之,任其散逸,漫不珍藏,则贤不肖可知矣,继述之谓何?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by:绘怡

《论语---八佾篇第三》诵读---君子吉

国学儒学经典诵读《论语八佾》篇。

by:君子吉

論語不泥 03 八佾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中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功夫哲学论语八佾第三

功夫哲学论语八佾第三,每日更新一集。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八佾第三——論語章句集註

春耕園學校馬培路老師主講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

by:春耕园书院

《论语·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钟茂森博士融汇儒释道三家国学智慧,全方位地诠释,让人别开生面

by:沈德斌

大墙内《论语》八佾讲座儒家书院小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

by:听友7188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