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公“三具铡刀”看廉政建设四大思路 (作者:王平 周茹)2023第六期

2023-06-29 11:26:2211:28 1.5万
声音简介

从包公“三具铡刀”  看廉政建设四大思路

王平周茹/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包公把‘龙虎狗’三具铡刀摆在开封府大堂之上,无论皇亲国戚还是高官小吏,谁敢以身试法,都毫不留情。”不论正史记载抑或民间传说,包公都是老百姓所景仰的大清官。虽然“三具铡刀”只是老百姓对包公手持反腐利剑的形象指称,但其所蕴含的“定规矩”“强震慑”“善监督”“严执行”等廉政建设思路,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规矩立在先,丑话说在前”,实施廉政建设要以“定规矩”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纪律教育,不搞不教而诛……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也一直强调“礼法并行”“先教后诛”“诛教结合”。包公在抬出“三具铡刀”之前,首先通过“定规矩”对公职人员进行廉政教化。“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只有当相关公职人员无视规矩、践踏章法时,包公才会抬出“三具铡刀”来实施制裁。


所谓“定规矩”,指在公职人员正式履职前,要把他们的责任清单以及权力清单公布出来。“定规矩”的目的是让公职人员“行之有方、行之有界”。一方面,“行之有方”,指公职人员要按照相关规矩所设定的责任清单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尸位素餐。包公对于碌碌无为的庸官尤其鄙视,认为他们“洋洋自得,不知羞辱”。另一方面,“行之有界”,指公职人员要谨慎使用手中权力,不能逾越权力边界去搞利益勾兑。包公对以权谋私的贪官深恶痛绝,将其比作害国害民的蠹虫和国贼。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做好“定规矩”工作。他说:“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定规矩”之所以极为重要,在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于“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


“定规矩”时,要将规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结合起来。缺乏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规矩就无法落地。“定规矩”后,不能把规矩束之高阁,而要昭告天下。昭告天下的目的,既在于让公职人员“学廉、懂廉、守廉”,更在于让老百姓根据规章制度对公职人员实施监督。“定规矩”后,不仅要把规矩刻印在器物上,更要把它们刻印在公职人员的内心。只有把规矩内化为公职人员的自觉行动,让他们做到“内在守法”,才能起到包公所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教化作用。“定规矩”后,还要根据实践发展推动制度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纪律规章,实现制度与时俱进。”


“不带剑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实施廉政建设要以“强震慑”为后盾


仅在事前制定“规矩”,而不在事后对违反“规定”的公职人员进行严厉制裁,就会让“规定”沦为人人皆可轻慢的一纸空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让制度‘长牙’‘带电’”,“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三具铡刀”就是制裁腐败分子以及震慑意图效仿者的“牙齿”。一定程度上,只有“三具铡刀”寒光四射,才能让公职人员不敢小觑“规矩”,才能让“规矩”以及蕴涵在“规矩”里的礼义廉耻在公职人员内心生根发芽。


“三具铡刀”之所以能起到制裁和震慑作用,一是因为“三具铡刀”体现了“勿谓言之不预”的警示性原则。铡刀锋利无比,意味着公职人员一旦犯罪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绝无姑息养奸的可能性。这让他们望之生畏、闻之生怯。二是因为“三具铡刀”体现了“上一秒发生,下一秒发声”的及时性原则。铡刀摆在开封府大堂之上,意味着公职人员一旦犯罪,会在第一时间被绳之以法。三是因为“三具铡刀”体现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必然性原则。包公之所以在铡刀上雕刻龙头、虎头和狗头,其意是提醒公职人员要对号入座,在制度面前不要抱有“铡刀或与我无关”的侥幸心理。质言之,无论腐败分子身份有多么高贵、背后关系网有多么复杂,抑或腐败手段有多么狡猾隐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款适合他的铡刀”在等着他。


“没有监督的控制是无效控制”,实施廉政建设要以“善监督”为支撑


如果说在事前“定规矩”和在事后“强震慑”,是控制公权力的两套制度装备,那么,这两套装备要被顺利激活并发挥作用,离不开在两套装备间架设的“善监督”这个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做好“善监督”工作,他指出:“权力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公权力正确行使,更好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


包公深谙“没有监督的控制是无效控制”。比如,为了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监督功能,他破除压力,实施了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然后通过衙门小吏才能传递给官老爷。一些讼师恶棍和衙门小吏,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就大开正门,老百姓得以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和各类讼师恶棍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在传统社会,正是有包公这样的清官廉吏,老百姓才有机会冲破层层阻碍,把自己的监督诉求传递至相关部门。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实施廉政建设要以“严执行”为保障


再好的制度,也离不开人的执行,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具铡刀”之所以能发挥扬善惩恶的功能,根本在于“三具铡刀”后面站立着执法严明的黑脸包公,所谓“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制是重要因素,但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体制改革了、完善了,不等于权力干扰、金钱腐蚀就不再发生了,而是会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起作用”,“法律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执法的人自己不守法,那法律再好也没用”。


黑脸包公作为老百姓所敬仰的清官,有“激扬清波,涤荡瑕秽”的人格力量。“黑脸”代表包公的铁面无私和刚正不阿,所谓“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包公从不把官官相护的“人情闭环”放在眼里,更不和贪官污吏沆瀣一气。“公生明,廉生威”,敢于硬碰硬的人格力量让包公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在那个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时代,老百姓用“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笑,黄河清”来赞誉包公的执法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对包公的不徇私情和执法公平十分敬佩,他曾动情地说:“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都推崇他们为‘青天’”,“包青天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传颂,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群众对公正司法的企盼”。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 | 主播:袁方

剪辑:|审听: 

编辑:张文哲| 审核:丁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闽剧-包公斩包公(包公自斩)

包公斩包公剧情简介:狄宋仁宗景祐年间,时值狄太后六秩双寿,普天同庆。帝携曹后尚贵妃驾临南靖祝寿。当筵尚妃越曹后绣龙椅,被平儿悄悄撤后尚妃坐跌,心怒不可言,设计...

by:虎纠之声

包公案

包公的传说由来已久,世间每有不平事,总是期望有包公来主持正义。惩治坏人,为平民好人伸冤。弘扬正气。评书由众多小故事组成,各自独立成章。欢迎各位收听。

by:小东说评书

包公奇案

评书《包公奇案》《包公奇案》是由已故评书大师,有“南北二阔”北阔之称的孙阔英先生遗作。现由孙阔英先生之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孙岩先生为广大听众呈现的又一部反腐倡...

by:评书孙岩

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包公案

献给热爱评书的你

by:香槟可乐茶

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全书十卷,安遇时编。

by:蚂蚁搬砖工

包公案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

by:轩海阁

包公案

故事有趣,有侦破,有推理,有人情,有世故,有古代的风土人情,也有爱情故事

by:苏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