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艺术走廊第六集

2023-07-24 11:17:4947:54 56
所属专辑:第一集个人成长
声音简介
·丽莎》是如何创作的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油画之一,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小,达·芬奇就显露出对于绘画、色彩的爱好,父亲及时发现了他的这个特点,就把他送到一个名画家的画室里学习绘画。达·芬奇很有绘画的天赋,因此进步很快。有一天,老师让他画放在桌上的一个鸡蛋,并且一连让他画了好几个月。这下,达·芬奇可不耐烦了。
老师看出了他的不耐烦,就教导他说:“千万别小看画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枚鸡蛋就是完全不同的。画蛋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力,而且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老师的开导下,达·芬奇终于领悟了画蛋的意义,他坚持画了许久,直到将蛋画得炉火纯青为止。这为达·芬奇今后的绘画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到1506年间创作的。它还有一个通俗的名字——《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一个皮货商的妻子,当达·芬奇给她作画时,她才24岁。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因此她的面容总是含着悲戚和忧愁。为了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达·芬奇想了许多办法:他请乐师奏起欢快的音乐,唱起好听的歌曲;让人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冲去蒙娜·丽莎的悲伤,使她脸上重绽愉快的笑容。
达·芬奇的努力没有白费,蒙娜·丽莎果然微笑了,而且笑得那样舒展、动人。达·芬奇抓住这可贵的时机,用画笔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个珍品。
蒙娜·丽莎迷人在何处呢?人们都认为:就在她那神秘的微笑上。从画上我们可以看见,有一丝微笑从蒙娜·丽莎的脸上掠过,她的嘴角微翘,目光神秘,面容端庄而宁静。画中人的笑含蓄、安详,反应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名画《向日葵》是谁的作品
《向日葵》是著名画家凡·高的名画。凡·高,荷兰人,1853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16岁时进入一家美术公司工作。到1880年,已经27岁的凡·高才开始下决心学习绘画。从此他就把精力都集中在了绘画事业上,并且经常废寝忘食地画着,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绘画方面,凡·高很有独创性,他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画。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凡·高的作品。凡·高画了大量的画,却几乎没有卖出去一张。
卖不出去画,就意味着挣不着钱;挣不着钱,就意味着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但贫困没能使凡·高屈服,靠着弟弟和朋友提供的一点生活费,凡·高仍利用一切时间画着、画着。
凡·高实在是太穷了,以至于连作画的颜料和画布也买不起。汤佳大爷是一个经营绘画用具的小店主,他很赏识凡·高,他认为凡·高肯定会成功的。尽管自己并不富裕,汤佳大爷还是尽可能为凡·高提供一些绘画用品。
然而,汤佳大爷的妻子对此却很不满,她抱怨道:“凡·高浪费了那么多颜料和画布,他画的油画却卖不出一分钱。”
由于日夜不停地作画,再加上经常挨饿、营养不良,凡·高的牙齿掉了许多,而且身体疲乏,面容异常苍老、憔悴。接着,凡·高又患了精神病,并在疗养院里呆了一年。
尽管如此,凡·高依然没有停止绘画。1890年,贫病交加的凡·高自杀身亡,而凡·高的成名,却在他的死后。
黄色是明媚、充满活力的颜色,在《向日葵》里,凡·高就使用了大量的黄色。在黄色的画布上,向日葵像火苗般鲜艳、夺目,远远看起来,整幅画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向日葵》给人的感觉就是:火热、狂喜、充满生机。
1987年,《向日葵》被卖到了2250万英镑,这是一个惊人的价钱。对比凡·高生前的穷困潦倒,又怎能不令人感慨、深思呢!著名漫画《父与子》是谁创作的
在许多杂志和报刊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一对父子:父亲穿着黑色的背心,白色的裤子,他最大的特征就是肚子圆鼓鼓的,显得既滑稽又可亲;与身材胖大的父亲相比,儿子则显得又瘦又小。当这对外表差异极大的父子站在一起时,的确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重要作品。卜劳恩1903年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长大后开始学习绘画。他曾为许多报纸、书籍做过插图。1931年,卜劳恩的儿子降生了。卜劳恩非常高兴,他决定将发生在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用画笔画下来,让所有的人都来分享他与儿子之间快乐的情感。
1934年12月,第一幅《父与子》发表了,立刻,人们就被这一对可爱的父子所吸引,被他们之间的父子真情所打动了。人们喜欢《父与子》,喜欢知道他们之间的趣闻、逸事。而卜劳恩也不断将发生在他与爱子身上的故事,用画笔传达给广大读者。《父与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就从德国传向了全世界。
人们都衷心祝愿,这对带给千家万户的父子,能永远快乐。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1944年,卜劳恩被德国法西斯抓进了监狱,最后死在了监狱里。
尽管卜劳恩死了,可是他的漫画《父与子》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随后的50多年的时光里,依然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卡普阿的《我的太阳》所指何人
“风雨过后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辉煌,空气清新精神爽。啊,多么耀眼的阳光;啊,美丽的太阳,我的太阳。”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这首题名《我的太阳》的意大利民歌,经过了100年历史,如今仍然被世人传唱。当这首民歌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被临时替代意大利国歌而奏响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齐声高唱。这说明《我的太阳》这首歌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欢迎。
《我的太阳》也是我国较为流行的一首外国歌曲。
《我的太阳》中的“太阳”究竟所指何人?
有人认为,这个太阳就是作曲家卡普阿钟情的爱人那美丽的笑容。
心爱的人,笑容如灿烂阳光,既辉煌又美丽。情人的微笑,似阳光般温暖,既温馨又迷人。爱情是阳光,温暖了心房;爱情是空气,充添着营养。作曲家心中的太阳,是他深爱着的情侣;小伙子心中的太阳,无疑是他钟情的姑娘。
也有人说,卡普阿创作《我的太阳》,源于世间流传的一则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漂亮姑娘。哥哥不忍心与弟弟争夺,毅然离开了他心中的“太阳”远走他乡。弟弟为哥哥的风格所感动,他将哥哥与情人一起视为心中的太阳,为之歌颂,为之吟唱。
卡普阿创作的《我的太阳》,其中“太阳”究竟所指何人,大家已无意去争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个人的心中最美好的偶像,即是那光辉灿烂的“我的太阳”。《摩西》的生活原型是谁
16世纪初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一尊名为《摩西》的雕像。这尊雕像以其精湛的艺术形象,成为闻名于世的不朽之作。
几百年来,人们从《摩西》那充满睿智和刚毅的脸上,以及同时迸发的爱与憎的神情,深切领会到艺术给人带来的巨大魅力。
米开朗基罗何以会有如此完美的构思,《摩西》的生活原型是谁?这是后人格外关注的问题。
据前苏联一位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大胆地提出,《摩西》的原型是大画家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交往甚密,俩人曾长期居住同地。《摩西》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米开朗基罗十分欣赏达·芬奇漂亮的仪表,对达·芬奇骄人的气质、风度崇爱有加。歌德曾赞誉:“达·芬奇是全人类的楷模。”
雕像《摩西》不仅在外表,就连神情也同达·芬奇极为相似。因此,有人相信米开朗基罗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而创作《摩西》的。
有些学者则认为,《摩西》的原型就是创作者本人。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无一不深刻地反映他本人内心深处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米开朗基罗是用自身去塑造心灵上的追求。
是否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摩西》是作者本人心目中所有美好形象的综合体。
这样认为或许更确切。《查理四世一家》的含义是什么
弗朗西斯科·戈雅是18世纪末期,享誉全球的西班牙绘画大师。
戈雅的画,其造诣深邃,技艺精湛,堪称世界艺术珍宝。
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是个喜好他人阿谀奉承的家伙。当他见到戈雅创作的《查理四世一家》这幅画时,简直高兴至极,他马上授与戈雅为“宫廷第一画师”。
明快和谐的光线,错落有致的布局,交相辉映的着装,各具神态的表情,尽显珠光宝气富丽堂皇。一幅惊世之作,博得查理四世国王的欢心,也给世人留下说不清道不尽的话题……
前苏联学者阿尔巴托夫认为,《查理四世一家》这幅作品,是“戈雅以当时所绝无仅有的勇敢揭露着当代社会的沉疴痼疾。”
美国艺术史学者托马斯史弟,在其《大画家传》一书中坦言:《查理四世一家》是“一幅衰微的王室的图画”。
艺术家指出的戈雅的“画外之音”,查理四世国王及其家族却全然不知。就连那些嫉恨戈雅荣登“宫廷第一画师”宝座的幕僚们,也对此仅仅是忿忿不平而已。如果当时宫廷内有谁发现这幅画另有弦外之音的话,那戈雅恐怕就要引火烧身了。
戈雅是否真有勇气抨击至高无上的君主?戈雅与查理四世及王族是否有深刻的矛盾?
在世人的眼里,看不出《查理四世一家》这幅画对王室有什么不恭,更难以确定作品所包含的讽刺意义。
大概只有戈雅自己才知道创作这幅画的真正意图,但他却始终没有说出来。《蒙娜·丽莎》为何充满微笑
你肯定看过达·芬奇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你心中将永远铭记着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幅神奇的油画肖像,经艺术大师达·芬奇的手,令全世界钟爱艺术的人为之倾倒。
蒙娜·丽莎是一位富家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人。在达·芬奇以蒙娜·丽莎作画时,正值她的幼女不幸夭折,大画家想方设法让蒙娜·丽莎在他的画板前,从忧伤、愁苦中间现出一丝笑容。最后,蒙娜·丽莎笑了,笑得很自然,笑得很甜密,笑得很迷人……
达·芬奇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瞬间,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定格在画板上,变瞬间为永恒。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专业画家的眼里,美得若隐若现、神秘莫测。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社会学家的眼里,笑得深邃多情、妩媚百态。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各自都有个人的看法。有的人从中领略到蒙娜·丽莎于哀愁、凄楚中透出喜悦;有人从中体会到蒙娜·丽莎在自然、恬静中现出诱人。
喜爱《蒙娜·丽莎》的人,在全世界可谓比比皆是。人们惊叹达·芬奇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被蒙娜·丽莎的魅力所陶醉。
是什么原因创造出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什么意境?这些都让专家们去探讨吧,我们只要记住这永恒的微笑就足够了。《阿甲克斯》为什么会沉入海底
在20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靠近地中海的莱奇·马林纳海滨浴场,一名嬉水者在潜入海底时,触到了一尊铜像,当这尊铜像被打捞上岸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显然是一件“舶来品”。经专家鉴定,这尊铜像是古希腊的作品,塑造的人物是希腊英雄阿甲克斯,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塑成。
《阿甲克斯》在靠近意大利的海底沉睡了2400多年,如今,这件艺术珍品重现于世,这可是非同寻常的发现。
《阿甲克斯》是怎样沉入大海的呢?
历史学家指出,《阿甲克斯》肯定是在从希腊运往罗马的途中,因船只遇难而陷入大海的。但这件艺术珍品是由罗马人抢掠来的,还是希腊人供奉出的就不得而知了。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希腊就已经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那时候的希腊雕塑技术空前的发达,出现了菲狄亚斯、米隆等一大批雕塑大师。
经专业人士考证,铜塑《阿甲克斯》很像出自菲狄亚斯之手。无论从结构造型上,还是工艺技法上,与菲狄亚斯的其他作品都极为相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菲狄亚斯的作品已无一件是真品。拿这些仿制品来作比较,是否值得可信还需要考虑。
尤其是《阿甲克斯》尽管在形式上与菲狄亚斯创作技法相似,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不尽相同。在人们熟知的菲狄亚斯的作品中,大多追求外观上的华丽、飘逸,而《阿甲克斯》却是古朴、典雅。
《阿甲克斯》究竟是偶遇不测风暴,还是突遭海盗袭击?迄今无法断定。那么,是否还有其他艺术珍品遭此厄运呢?《马拉之死》寓意之谜在哪里
让·保尔·马拉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雅各宾派政治活动家。
1973年7月13日,一位年轻女子科黛来到巴黎圣·奥雷诺街马拉的寓所,她向门卫提出要见马拉,遭到门卫的拒绝,双方大声争执起来。这时,泡在浴缸中的马拉听到争吵,吩咐夫人命令门卫准许来人进入。
女子进屋后不久,从浴室传来马拉的一声惨叫……当马拉夫人及佣人等跑进浴室,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马拉赤裸着上身倒在浴缸里,包裹着的黄色头巾垂在脑后,胸前肋下股股鲜血直淌,握笔的右手垂落在缸边,旁边放着一把匕首,左手攥着一张便笺。
马拉就这样惨遭杀害,离开了他的未竞事业。
法国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被马拉的死所震撼。画家的愤怒激发出创作的激情,他将马拉之死绘到画布上,成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马拉之死》真实地再现了这位革命家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对反对派分子的无情揭露。用大卫自己的话讲,“把马拉为人民而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示给人民是有益的。”
但是,大卫并没有明确指出《马拉之死》的构图,其内在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这幅画就是一种白描直叙,是以写实为主,树简洁、朴素的画风。
而许多行家则认为,大卫构思《马拉之死》从构图上看似写实,但真正寓意在于把马拉朴素、勤奋、忘我献身的高尚品质充分表现出来。
画坛巨匠大卫自己是怎么想的,却一直没有对外界讲出来。《无名女郎》是何方女子
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无名女郎》是众所公认的惊世骇俗之作。
凡有幸一睹该画风采的人,无不为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那冬日的早晨,覆盖着白雪的建筑,晨曦衬托之处,一位端庄、美丽的女郎坐在马车上。那神情,矜持中不失妩媚,沉静中透着风情。
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她的真名是什么?人们关注着、猜测着。
有人曾断言,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初恋的少女是画像的原型。大画家对初恋,一生都未能忘怀,他将所有的思念之情都集于笔端,他为了心中永远的纪念,创作了这幅作品,他没有署上名字,主要是考虑那一切都已成过去。
而有人则说,《无名女郎》本是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克拉姆斯科依与托尔斯泰是一对好朋友。由《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感染而激发出的创作激情,使画家对安娜·卡列尼娜情有独钟。他用画笔记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美丽,这在情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克拉姆斯科依的学生列宾,则另有一番论点。
他认为,《无名女郎》并不是一幅肖像画,而是纯粹的创作画。画面中的人物并不是哪个模特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目中所有理想的、美丽的女性。列宾的说法可靠与否还无法印证。但是,我们从克拉姆斯科依笔下《无名女郎》那独具特色的神态中,似乎感觉到其背后总应该有一个真实名字的存在。《伊凡雷帝杀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有一幅作品《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堪称列宾的一个杰作。
从这幅画上我们看到,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一只苍老的手抱着奄奄一息的亲子伊凡,另一只手摁住儿子流血的伤口。伊凡皇太子已无力支撑自己的身体,眼里仅存着一丝绝望。伊凡雷帝目光呆滞,脸上流露出懊悔与无可奈何。整个画面在昏暗、静寂、沉重的气氛笼罩之下,使人感到窒息。
列宾的这幅作品,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晚年时期的伊凡雷帝,性情乖戾,疑心重重。他时常感到太子伊凡有欲夺皇位之意,父子关系日愈紧张。这一日,伊凡太子的妻子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内走来走去。叶莲娜的衣着,违反了宫廷传统的服饰惯例,伊凡雷帝见后大发雷霆,伸手打了儿媳叶莲娜。叶莲娜受到这突然的惊吓,使刚刚怀孕的胎儿流产了。伊凡太子闻听此讯,当即勃然大怒,痛斥伊凡雷帝施暴。伊凡雷帝无法容忍儿子的指责,举起手中铁头权杖向伊凡太子刺去,权杖正中伊凡的太阳穴,顿时鲜血直流,不久,伊凡太子就一命归西了。
对于伊凡雷帝怒杀亲子的说法,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前苏联的一位历史学家曾指出,伊凡父子确曾发生过激烈地争吵,但是伊凡雷帝只是在伊凡太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伤害。太子伊凡的死,是因其爱妻遭辱、胎儿流产与憎恨其父的多种原因导致心理压抑,最终患病不治身亡,与伊凡雷帝的行为并无直接关系。
看来,太子伊凡的死因还需要深入研究。秦始皇兵马俑是古代艺术宝库吗
秦始皇兵马俑拥有规模宏大的约8000件兵马俑雕塑群,俨然是一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其在雕塑艺术表现上呈现多方面的成就。
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是兵马俑的第一个显著特点。秦俑一、二、三号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有约8000件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仿,而又“被坚执锐,全副武装”的陶俑、陶马来模拟古代军队编列,其宏大的气魄和构想,实为旷古罕见。它体现出秦代军队的实际风貌,形成咄咄逼人、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强烈的感人魅力。
秦俑艺术最感人之处在于所塑造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达到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境界。驾车和坐骑的挺立陶马,身长约2米,高约1.7米,臀肥腰圆,肌肉丰满,筋腱隆实,鬃毛飞扬,马头方正,鼻大口阔,耳如削竹前纵,睛如系铃圆睁,四蹄伫立,神骏机警,露出不待扬鞭即欲奋蹄神态,一看就知是可千里追风赶月的骏马良驹。而数千名恍若真人的陶俑,神态各异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表现出逼真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特征。将军俑身材高大魁梧,头戴冠,足登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长须飘洒,额头皱纹深刻,昂首挺胸,拄剑而立,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焕发出阳刚之气。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一手执兵器,目光炯迥,神情冷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众多的武士俑也塑造得十分生动传神:有的年轻幼稚,眉宇舒展,洋溢天真活泼的神气;有的老练深沉,额头上皱纹横布,记录下生活对他的磨练;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憨厚质朴;有的侧耳凝神,聪明机敏;有的笑口微启,开朗洒脱;也有个别的武士俑满面愁云,忧心忡忡。“断臂的维纳斯”美在何处
1820年,在一个名叫米洛的小岛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山洞。在对山洞进行考察时,一尊大理石雕像被发现了。当时雕像的腰部是断开的,当人们清理干净雕像上的污迹,并将它大致修复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呼道:多么美丽的女性雕像啊!
看着这堪称美丽绝伦的雕像,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传说中的女神维纳斯。在西方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她以美丽著称。就这样,雕像就被人们称为维纳斯像了。
维纳斯女神雕像高204厘米,它的上半身是裸露的,而下半身则被极富表现力的衣褶所遮盖。由于下半身厚实、稳定,因而上半身更显得秀美。再看雕像的面部表情:神态宁静,不露笑容,显得非常端庄、典雅。
可惜的是雕像的两臂断裂,并且没有发现断臂的残片。因此,有人评论道:“它美是美,可没有双臂总是一种缺陷。让我们来给它装上双臂吧。”于是,好些人设想给雕像装上双臂。这个方案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人说:“女神应该一手放在头上,一手提着衣襟。”有人建议:“雕像的双手应该放在身旁的一个石柱上。”……
然而,一经试验,人们才恍然大悟:任何一种建议都行不通,因为它们不仅破坏了雕像的整体美,而且破坏了欣赏者的想像力。惟有断了双臂,女神才是最美丽的。这以后,就再也没人试图给雕像安上手臂了。
维纳斯像的确令人惊异,因为它虽然是残缺的,可给人的印象却是完美的。而且,很多雕塑家都认定,维纳斯像的迷人,很大一部分就在它没有双臂上。
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又发现,雕像的各部分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而依照这一比例创造的人体形象,是最完美的。于是,人们将这一比例定名为“黄金分割”。
目前,维纳斯像被收藏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中,它不仅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而且是法国的国宝。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慕名前去参观。女神雕像是含蓄而耐人寻味的,它的美,足以令所有欣赏过她的人终生难忘。著名雕塑《大卫》是谁创作的
米开朗基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而雕像《大卫》就是他的一个杰出作品。
米开朗基罗,1475年诞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官员家庭。他刚生下来,由于母亲身体很弱,小米开朗基罗便被送到了一个村庄里,交给奶妈喂养。在奶妈家附近,有一个采石场,而奶妈的丈夫正是采石场的工人。当小米开朗基罗刚学会走路时,他就整天与石块、凿子为伴了。
小米开朗基罗10岁时,父亲将他送入学校念书。然而,此时艺术已经开始在小米开朗基罗的心里扎了根,他对父亲说:“我要做一个艺术家。”
父亲大惊失色:“现在,艺术家的地位与劳工的地位差不多,你竟然想做艺术家!我决不允许!”尽管父亲强烈反对,但倔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迫使父亲将自己送到一个艺术家那里当学徒。
米开朗基罗将精力集中在雕塑方面。经过专心的学习,18岁时他就赢得了名气。后来,有人请他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刻成一座雕像。在认真考察这块大理石时,米开朗基罗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塑一座大卫像。
大卫是古代的一个英雄。相传,在大卫还是个放牧的少年时,一队敌军侵入了大卫的家乡。家乡的战士们奋起反抗,可是因为敌军的首领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巨人,战士们无论怎样英勇,也没法将敌人击退。
年轻的大卫也投入了战斗,他的任务是给战士们送饭。看到战士们难以抵挡巨人的袭击,大卫就提起巨石,向巨人掷去。巨石砸死了巨人,敌人大惊失色,只好逃跑了。
想法明确之后,米开朗基罗就关上工作室的大门,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雕塑的过程中,他拒绝了一切拜访,只允许几个助手观看他的工作。
经过4年的奋斗,一座高达5米半的宏伟塑像完成了。凡是见过大卫像的人,无不为塑像体格的完美、线条的流畅、神情的逼真所震撼。人们惊叹说:“这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啊!”而雕像的创作者米开朗基罗,从此也成了名震世界的雕塑大师。壁画《客使图》是表现谒陵吊唁的吗
这里所说的壁画《客使图》,是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中众多壁画里的其中一幅。
这幅《客使图》,绘有3名蕃邦客使。其一头戴皮帽,穿圆领灰袍,足登黄靴;其二身穿翻领紫袍,足登黑靴;其三头戴尖顶羽毛帽,穿红领白袍,足登黄靴。这3位异国使节,在3位唐朝官员引导下前行。
这幅壁画,从人物神态、衣着,到宫廷礼仪、风貌,其工艺之精湛,都称得上是唐墓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但对这幅《客使图》所反映的内容,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客使图》反映的是番邦客使前来参加李贤丧礼时谒陵吊唁的场景。
当时的李唐王朝,凡太子、公主婚丧嫁娶大典,均邀请异国使节参加。这些被请来的客人被奉为上宾,同宗室至亲、文武百官等同行并座。
这幅《客使图》中的3位使者,其入行、立位,都与谒陵吊唁所规定的仪式相仿。由此而断定,《客使图》是为记述李贤葬仪而作。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说《客使图》反映的谒陵吊唁的场面于客观事实不符。
因为在唐代典章中,对宫廷礼仪中的各类人物,也包括外来使者,其服装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凡在丧葬大礼中,帝王和官员都要身着素服,即使是邀来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那么,《客使图》中的3位使者,装束之色彩艳丽,与谒陵吊唁的气氛极不和谐。再者说,那3位引导客人的唐朝官员,丝毫不见悲伤之情,如同上朝晋见一般。
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但又都不能说服对方。不知这争议要进行到什么时候?古希腊的裸体雕塑为何都是裸体
只要人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古希腊的雕塑,都是以裸体形式出现的。
断臂维纳斯雕塑像,是世人心中美好的偶像。艺术家也好,大众百姓也罢,都懂得维纳斯雕塑的残缺美。但是,如果雕塑不是一尊美丽的裸体,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她的残缺美吗?
古希腊的雕塑,为何都以裸体形式出现呢?
借用大艺术家罗丹的评价:“希腊人这种特有风气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
正因为古希腊人特有的这种唯体美的尊崇,所以,当少女们与其他青年或壮年男女一样,赤身裸体在竞技场上相互角逐,全然没有丝毫的羞涩感,而是充满着活力与愉悦。体现着人体与自然的和谐。
古希腊的裸体雕塑,向人们无声地展示了人体的力量美、结构美以及创造美。东西方文化对此都欣然接受,在理论上给予充分肯定。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的一些学者,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古希腊裸体雕塑,并非源于裸体风俗,也不是单纯的崇尚自然的唯体美。而是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核心问题还是一种性刺激、性吸引、性渲染。
不管怎么说,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至于它形成的真正历史原因,是需要专家们更深入地探讨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露梅雨子

前排围观中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纪录片配音,练习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by:0今夕何夕0

河西走廊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悠悠驼铃,卫青直捣龙城的波澜壮阔,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震天吼声,班超投笔从戎的如铜钟的一掷……河西走廊不仅仅是汉朝的外道更是一条中华文明...

by:山野乡下人

河西走廊

带着你的耳朵去体验河西走廊的美

by:VIVA旅行家

河西走廊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敦煌郡,敦,大,煌,盛,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by:河西走廊甘青大环线游

河西走廊

【强烈推荐】本书作为一部描写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类,首版畅销万册,再版后也重印两次,畅销合计两万多册。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河西走廊的难得好书。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

by:宅优记

【精品趣味知识】艺术走廊的百变趣闻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

by:于小蛋壳

述说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

by:至尊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