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第5章 建议和格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2024-02-21 09:47:2638:51 287
声音简介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有助于我们幸福的最有用的素质。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优台谟伦理学》7,2

这也是尚福尔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在这本书的开首。其中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给人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因为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就是不可避免的,与这种生活必然相伴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9]

首先,生活在社会人群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一个具有伟大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伟大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身。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独,更确切地说,这是根本上如此,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以地位和阶层等人为的差别和级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这两类差别通常互相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不错的位置,而为数很少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

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占据上风。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获得了同等的权利,所以就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所以就是(对社会)作出了同样的成就。所谓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

社会要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优越的个人素质却必须请求别人的原谅,或者必须隐藏起这些优越素质,因为突出的思想素质,其存在本身就对他人构成了损害,尽管这些损害完全是无意的。

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坏处不仅只是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符合自己天性的方式行事;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

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自我否定、牺牲大部分的自我。

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一个人越有价值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根本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却无法对此作出补偿。

绝大部分社交聚会都是这种性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我们就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另外,由于真正的亦即精神思想上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

但是,当这种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马上就会显示其弱点。此外,

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法国谚语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因此,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这样,如果一个人的自身既伟大又丰富,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到的最幸福的状态。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就算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归根到底人只会真心对待自己,顶多真心对待其孩子。

由于客观或者主观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他的处境也就越好。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是隐蔽的,在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的表面下,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

青年人首要上的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由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总的来说能够成为自己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

所以,西塞罗说过,

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此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正是某种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交往而作出所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也更加不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平庸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也就是说,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

此外,在这世上,真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离群索居--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

据此,对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尽量减少自己的要求以保有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并因此尽量少敷衍他的同类--因为在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们热衷与人交往的原因,就是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和无法在孤独中忍受自己。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也驱使他们到外地旅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某种弹性,无法提供自身的活动,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喝酒以增强这项活动,不少人由此途径变成了酒鬼。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这句话

“他不喜好与人交往”,

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孤独为智力优异的人带来了

双重好处:

第一,他可以成为自己;

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吕耶尔说过: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因无法独处而起。
--《品格论》,第259页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 成年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 并且年纪越大越能够独处。 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的强弱总是与一个人的智力价值直接相关。

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首先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越来越宁愿孤独一人,而不是与他人为伴。

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逐渐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

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一个年轻人,如果过早知道了世界的套路,并使自己适应俗世的追求……这预示着庸俗的天性。在所有驯服人性的阴谋中,对荣誉感的维持和强调总是非常重要。但对人的幸福来说...

by:听友470263692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使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本书以简单的语言道破人生智慧,分章阐述了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品格、智力、性情、体魄,以及这些美好素...

by:精致女王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朗读者:远听山声书名:《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本:2018年4月第2版

by:远听山声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

by:闲居偶读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著

他于1850年写了《附录和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

by:残书映雪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

by:睿读艺术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节目内容:《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

by:左使逍逍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巨著;本书论述了人生如何获得幸福;讨论的事情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

by:甜蜜的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