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积善之方》*29*谓舍财作福

2023-08-21 06:26:3819:52 21
所属专辑:《了凡四训》
声音简介
第二十九讲《积善之方》谓舍财作福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 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把财舍出去,我们的福报就得来了。我们有更大的福报,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财富。有千万种行善的方法,是以布施为先的,什么叫布施呢?

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舍。达者,这里指智慧通达的人,觉醒的人,觉悟的人。达者是内舍六根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是对应着六尘,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一个是不入,一个是无,无是什么?不是没有,而是不入,那么内舍六根是何意呢?就是我们看到了不喜欢的事情,不起情绪,我们听到了那些不喜欢的话,不起情绪,我们看到了不喜欢的东西,不起分别。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听的话,本身就是已经在分别了,舍是什么,不是没有,而是不起分别,当我们不起分别的时候就不入,不入就不会产生情绪。

每天我们的痛苦从哪里来?无非是他说的话我不爱听,他做的事情我不喜欢,他所说的话,不是按照我的想法,他做的事情,不是按照我的标准,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取相。比如说眼睛看到的是在取相,耳朵听到的是在取相,感受到的是在取相,所以这些都是在取相。

只要把这些相取回来了,就会产生痛苦,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不舍,但是我们修不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我们不理解。其实真正的布施是在修什么?就是修一个舍字,把我们自己的那些东西,全部舍掉。比如说,舍掉我们的情绪,舍掉我们的喜好,舍掉我们的分别,舍掉我们的贪着,比如说我们贪色,色是指好看的东西,我们贪财,贪食物的美味,我们贪别人赞美的享受,这些都是贪。

一个舍字,修得越好,内心是没有痛苦的,因为我们不起分别,这个是六根和六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起分别,对于外面的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也自然能安然处之。

比如说我们看山就是山,不会因为这个山,达不到我们的满意而抱怨,说我们喝水,水就是水,不会因为水的味道,不是我想要的而产生痛苦,我们穿衣服,衣服就是衣服,有哪件就穿哪件,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或者它的款式,而产生分别和痛苦,所以说到根源,其实这些分别,都是因为舍不掉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带来的那些感受。

当懂得把这些东西舍掉的时候,会发现一切所有,无不舍者。内在的这些六根,已经不复存在,已经不起分别,已经不入色生香味触法,这个时候用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就不产生痛苦了,外面的东西自然就舍掉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贪着呢?

其实都是满足自己的六根的,吃的好吃,满足的是口腹之欲,喜欢好看的东西,满足的是我们的眼睛,喜欢听好话,满足的是我们的耳朵,但是归根结底,满足的都是我们的意识,那个意识心,所以当对这些东西,没有分别的时候,自然就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什么不舍的东西,所以这个是终极的。但是绝大多数人,一定是修不到的,修不到怎么办?还是讲次第的。

“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呢,先去做财布施。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法布施是教给人正法,让人觉醒的,这是往大了讲,往小了讲,法布施也很简单,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的东西,诚心诚意地教给别人,就是法布施。

举例子,我们做饭做得很好,当别人想学的时候,我们把做饭的好的方法,教给对方,让他也学会做饭,这就是法布施。在工作岗位上也一样,我们某一项技能特别好,诚心诚意地教给别人,让他人也会了,就是法布施。

我们平时可以去做法布施的事情,因为法布施是得法的,第一层的意思得法是什么呢?我们不断地教给别人的时候,天会回馈给我们的,天道是循环的;第二层意思是什么?我们如果能把别人都教会,是不是我们自己肯定是更会的,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能把别人教懂,才是真得懂,如果只有自己懂,别人没有学会,说明不是真得懂,因为无法教人,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做一个师做的事情,当我们做了师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才是真的会。

所以我们不断地去教给更多人的时候,最会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大家一定要懂得去分享,己有能勿私藏,不要说我会点东西,我自己就藏着不放,不行的,这样的话也无法成长,无法给自己积累福德,这是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什么?当别人遇到恐惧畏惧,害怕,都是属于畏惧,通过我们学的法,去让对方减少这种恐惧,担心和忧虑,这个就是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回到财布施,先从财上去布施,为什么在生活当中,可能我们教给别人方法,没有那么难,但是把自己的财富舍出去给他人,是不是就相对来讲,难一点了。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世人都是以衣食为命的,我们要穿衣吃饭,是不是都是需要用钱财的,都需要花钱去买的,故财为最重。财富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最重要的。吾从而舍之,我们从这里开始修舍,当我们不在意那么多的财富了,对衣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说明什么我们的欲望在不断得减少,然后我们才能内舍六根,否则是做不到的。

我们听到这段话,会觉得我根本做不到内舍六根,怎么办?不着急,先从财上适当地去布施,慢慢地去修行,舍是什么,就是不要了,我的东西不要了叫舍,没有欲望叫舍,有欲望叫取,所以在取舍之间,我们要懂得修舍,因为舍得越多,实则最后得到的会越多。经常做布施的人,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有更多人来帮助我们。只不过我们想的都是先取后舍,而修行之道,圣贤告诉给我们的是,先舍后取,为什么要去修舍?

“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对内破自己的悭,悭是悭吝,就是吝啬小气的意思,所以我们不断地去修布施,修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大气,不再那么吝啬,外在又能济人之急,能帮助别人,救别人于急难之中,所以无论是对内对外都有好处的,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舍啊,不给啊。比如说我们会点东西,不舍得教给他人,我们知道了一个好玩的东西,知道一个好的秘密,甚至不舍得分享给他人,这都是吝。

吝让我们的格局变得很小,让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一个人如果是贪的是吝的,即使是简单的做一个事情,也很难做好的,没人跟我们交朋友,我们会的东西遮遮盖盖的,不愿意教给他人,难道他人感受不到吗?其实感受得清清楚楚,这样的人做事情很难做大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人做事情不够大气,没有格局,心量太狭隘,所以没人愿意去跟这样的人做事情的。

所以我们舍,看似有所失,实则是有所得的,是让自己的内在变宽阔,并且可以去救助他人,于急难之中,从明处来说,别人会回馈帮助我们,从暗处来说,天道会回馈给我们,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经常去付出的时候,经常去舍的时候,天道循环的规律,又回馈到我们自己身上来了。

“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一定是勉强的,到最后一定是泰然的,就是自然的,舒适的安逸的状态。我们刚开始想去做一些布施,肯定是勉强的,不舍,但是舍着舍着,开始变得很泰然自若了,就像我们教别人,法布施也一样,刚开始我们会点东西教给别人,没办法,是老板让我教,领导让我教,他天天问我,我不得不教,是不是勉强的这种状态,教着教着,不停地舍,内在的心量,就在不停得放大,到后面的时候,是安然自得的状态,甚至愿意主动去教给别人,所以这是一个过程。

“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不停地去布施的时候,最能清洗我们的内心,祛除我们的私欲和杂念的,破除我们的执念和我执,还有吝啬,吝是对内的不舍,内在的这种小气,执是什么?我们拼命地向外获取的时候,就是我执,就是执着的。

比如说别人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痛苦了,他说的话,我不喜欢听,他做的事情,我不喜欢,今天他做的吃的,我不喜欢,他做事情,我不满意。都是执着,都是执着在我里面,很多人经常说,怎么做到无我,怎么去破我执?

如果我们连布施最基础的都不能去修,怎么能做到无我,怎么能做到不贪着,不索取,所以都是从布施开始修的,这一段的主题告诉我们,何谓舍财作福,财看似舍出去了,但是我们得到的其实是福德。

圣贤做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忍辱负重的?咱们之前讲过,世人做事情,碰到不满的事情,他是刚正不阿的,是豪杰铮铮的,是不被权势所屈服的,一定要仗义执言的,哪怕这个官我不做。可是圣贤做事情,又上了一个境界,受屈辱没关系,但是我会依然留在这里,为什么?我要为民请命,圣人是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他不再想自己是不是受到了屈辱。

当觉得自己有委屈,要仗义执言,还是在我执当中的,舍得不干净,但是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可是如果以圣贤的境界来讲,还不够,因为还有那么多自己的感受在里面。

阳明先生不是这样的吗?他受了多少屈辱,可是他不在乎,为什么?他说致良知,致良知是什么?让我去剿匪,不会考虑这件事情的后果,做完了以后,朝廷会不会依然不用我了,他不会想这些事情,因为阳明先生认为,我们还在思考这些事情,就是没有致良知,致良知是什么呢?

我只问我的良心,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就好像有的人,舍己救人,我看到有人跳水了,致良知是什么,我马上想办法去救,不会去考虑得失,我会不会有危险,救完了别人会不会被误解,这都不是致良知的表现。

比如说,写《史记》的司马迁,他被陷入狱在想着什么?我不能死,我为什么不能死,我死了历史不是断代了吗,我必须要活着出去,我要把《史记》写完,《史记》写完了,我的命就不重要了,他考虑的都是如何对更多的人有益,不在意自己的屈辱,舍得才干净,所以为什么圣贤之辈,越是不在意别人的误解。

孔夫子也在讲:“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有人会说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走了,但是他提倡以道侍君的,就是让我去服侍君主,可以的,但是我必须要以道侍君,如果不合道我是不会做的,隐藏起来做文化的传承,不在意别人的误解,不在意他人说我不作为,但是我要保存我的身体和生命,不是为己,而是要把文化传承下去。后世一定会出现有识之士,把这些文化重新捡起来,去兴建大利,利益后面的人们。

哪一个圣贤不是受了很多的忍辱的,包括孔子那个时代,周游列国十四年,受过多少的屈辱,和别人的排挤,非议,甚至很多次生命垂危,可是他不会意气用事的,为什么呢,他考虑的是后世的众生,如果意气用事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如何兴建大利呢?

所以这个舍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修舍,破除不了自己的我执和内在的贪吝,破不掉的话,境界又怎么能上得去,更不要谈无我了,那个境界太远了,所以都是从布施开始修,从舍开始断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

我们真的有前世吗?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

by:姜霖希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著名国学教育专家孙得端老师所讲演的《了凡四训》讲记。《了凡四训》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精髓,中国家训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圣贤教育的四个根本之一...

by:清净菩提读书会

积善堂孔令新系列讲座

孔令新,积善堂创始人,ISA疗法独创者。原兰州军区副团级军医,早年在中国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专注男性前列腺疾病研究三十余年,拥有前列腺治疗...

by:听友75191743

论语·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by:绘怡

积善堂:情绪与前列腺疾病的关系

积善堂前列腺讲堂:情绪与前列腺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

by:前列腺健康之家

了凡积善之家读书会课堂讲记合集

本专辑是由了凡积善之家有声读物组精心制作的公益专辑,这里记录了每晚了凡积善之家成员在线上开展读书会的音频。在每一期的读书会中,专业人士会挑选精品好书,带领全部成...

by:了凡积善之家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