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一讲 大德受命

2023-09-06 08:05:1715:21 49
所属专辑:《中庸》浅解
声音简介
《中庸》第十一讲 大德受命
时间: 2023-02-09 14:38:18
《中庸》第十一讲 大德受命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整个这一段都在告诉我们,道就在生活中。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道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就在我们人际关系当中。“造端乎夫妇”,从这些日常的行为、日常的关系当中,就已经是道了。只不过我们懂得了道是什么,就能更好地让自己的行为去合道。接下来开始讲察乎于天地,告诉我们“道”的那些无形的运行规律是什么。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里讲鬼神的德行是非常盛大的,鬼神就是察乎于天地之间,体察我们的人生百态,体察我们的善恶,并加以记录的。



我们学《太上感应篇》,都应该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都是道的运作规律。“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的善恶都是被记录在案的,这就是察乎于天地。



所以这里孔子在说:“鬼神体察天地万物的德行,是非常大的。”所以儒家绝非是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只是不去过多地讲解,儒家的文化是以人为本,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里在告诉我们鬼神在发挥他的功德,在体察着我们的善恶。《论语》里面也会讲:“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要讲“敬鬼神而远之”呢?对于鬼神我们敬畏之心就够了。远之,有远就有近,告诉我们要远鬼神,近人民,近百姓,多去为百姓做事情,做事情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求诸于鬼神。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如此。何为正行?我们要懂得“正己而不求于人”,我们要懂得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合于道,而不是到处去求鬼神。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这里的弗是不的意思,视之:看不见,也听不到。这里在告诉我们鬼神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体物而不可遗,遗是离开的意思,告诉我们体现在万事万物当中,我们又是离不开的。



比如说现在我们天天在讲,做事情有因就有果。道家告诉我们:“善恶之报,如形随形”;儒家告诉我们要懂得“致良知”;孔子告诉我们“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些事情我们也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他却察乎于天地之间,运行于天地之间,受着某种规律在运行着,这个规律就是道。这里告诉我们鬼神,就是在做这些事情的,在体察我们的人间疾苦,记录我们的人间善恶。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说鬼神的这些盛大的德行,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斋就是斋戒,明就是静心;盛服就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去祭祀。



古代就开始有祭祀天地、祭祀鬼神的说法。所以说圣贤之人,我们的古人都是承认并且敬重天地鬼神的存在,只不过我们不提倡求助于天地鬼神。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信偏了。



以前的人是不断地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德行合于天地之间,去敬重鬼神的存在。而我们现在不懂得修正自己,让自己合道,反而去求鬼神,大错特错,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出现了偏差,所以才叫迷信。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洋洋乎:形容盛大、众多的样子。有很多的神存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无所在,无所不在。



无所在是什么意思呢?“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我们看不到,就以为无所在。“体物而不可遗”,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规律当中,所以他又无所不在。所以很多事情讲道的规律,不是我们不知道,他就不存在,也不是我们不认可、不认同,他就不存在,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运行的规律。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格:是降临的意思,度:是揣测的意思。“矧可射思”,矧:是况且。射:是怠慢和不敬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翻译过来什么意思呢?说神之降临是不可揣测的,我们怎可去怠慢和不敬呢?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微之显:是细微的、隐蔽的意思。即使再细微、再隐蔽都会显现出来的。“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掩:是掩饰的意思。再细微的、再隐藏的事情都会被显现出来,是不可掩饰的。鬼神的功德也是不可掩饰的,他是体察万事万物的。



所以我们平时所做的行为,无论好与坏都是不可掩饰的,都是藏不住的,哪怕再细微、再隐蔽。所以我们老话总讲:“举头三尺有神明”,告诉我们要懂得积阴德。

何为阴德?就是别人看不见的事情,即使是别人看不见的事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地鬼神都是在体察万物的,一切都在道的运作规律当中。所以说道察乎天地,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会记录在自己身上。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说我们让自己合道,绝非做给任何人看的,只是让我们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善良,让自己更合道。我们只有越合道,才能显现自己的天性。“天命之谓性”,我们最原本的、最至纯至真的东西,才会得以显现。



接下来又开始给我们举例了,举舜帝的例子,告诉我们舜的所行所为,最后的所得都是道的运行规律。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说舜帝可以称为是大孝之人。若论德行,可以称为圣人;若论尊贵,可以称为天子,舜帝是那个时候的天下共主;若论富有,可以说坐拥天下。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飨:是祭祀。说宗庙一直在祭祀着舜帝,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也有舜祠,就是供奉祭祀舜帝的地方。“子孙保之”,还有子孙保其基业,甚至现在的我们还在学其德行,还在学其仁爱,还在传承,这都是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说有如此大的德行的人,他必得其位;“必得其禄”,上天给他的俸禄,给他的福禄;“必得其名”,所以我们现在都在称赞舜帝,都在称赞古之圣贤;“必得其寿”,他必然是可得长寿的。



我们这里来补充一句,这里的寿和我们世俗之人所理解的寿还不一样。《孟子》说:“夭寿不贰。”《道德经》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是不失其道,不失其道才会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的肉体会死亡的,死而不亡的是精神,是文化、是传承。



所以到今天我们还在赞扬舜帝,还在赞扬老子,还在赞扬孔子,这都是死而不亡,这个才叫寿。绝非浅意的我们理解的人活到多大年龄才叫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所以说天生养万物,必因其材而笃焉。这里的笃是加厚的意思。说天地不光生万物,还养万物,生育、养育万物,都是因材而笃的。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栽者就是我们形容他是正的,所以叫栽。只要我们行得正,天是培养我们的。倾者覆之,倾:是歪了的意思。覆之:就是推倒。如果我们行的是不合道的,我们是歪的,天必然将我们推倒。



天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资质,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果。所以我们老话讲:“自助者天助”,我们自己是自助的、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行正道的,天都助我们。如果自己是邪恶的,走的路是歪的,天必将推倒于我们。



所以我们反过来再来理解这句话,天是不曾加丝毫的善恶于我们的,所谓的天在栽培我们,是我们自己合了道的运行规律,天地自然就是滋养我们的;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合道的,是倾者自覆。所以孔夫子才告诉我们:“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我们是得罪于天的,祷告也没有用。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诗经》告诉我们,嘉乐君子,嘉:就是善良的。乐:是快乐的。说善良快乐的君子,“宪宪令德”,宪宪是盛大之意,盛大的美德。“宜民宜人”,这里的民指的是百姓,人是指的为官、为政之人。“受禄于天”,上天是赋予给福禄的。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善良快乐的君子,他自己有着盛大的美德,对于百姓和为官为政之人都是有益处的,他是受福禄于天的。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上天会护佑这样有德行的君子,会赋予天命。“自天申之”,申:是匹配。这样的善良和乐的君子,上天是保佑的,会赋予给天命的,这一切都是和他自己的德行,和他自己的道相匹配的。



“故大德者必受命。”所以说大德之人必受于天命。



整个这一段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和自己正好相匹配的。我们有大德之人,自然会有大的天命,自然会受禄于天,自然会得其名,得其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讲解

《国学经典》开始语:尊敬的各位正本家人大家好!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

by:正本系统广西孝道家园

中庸讲记

大家好,我是常不轻。国学智慧,深如大海,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达。古文艰深,大家不妨听我聊聊,我用最平常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心里舒坦,智慧增长,才是最好。当下压力巨...

by:常不轻国学

中庸别讲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在2015年第一次为启予国学门弟子们讲课的录音,后弟子们将本课程整理并出版了《中庸别讲》一书,同年,此书又被编入《启予四书》,成为启予国学师门所...

by:账号迁移至启予国学

华衫讲透大学中庸

自序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里说:...

by:拙诚哥

闫效平讲中庸

闫效平讲国学系列课程视频版请到闫效平课程网yanxiaoping.org

by:闫效平

孙诚德讲中庸

中庸之用从宇宙本体:诚到人生境界:至诚到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一堂课贯通所有!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如何成为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如何知道未来之...

by:观吾大学堂

大鱼讲《大学》《中庸》

【温馨提示】:购买后在“喜马拉雅儿童”APP也能收听,新注册用户还能额外领取7天儿童会员哦。现在起微信搜索添加【xmly79】,即可免费申请加入【喜马拉雅官方内...

by:大鱼小洁讲国学

《中庸》讲义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既往开来,编写儒家、道家系列经典解读教材,...

by:一本童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