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道三观简说

2023-09-13 22:08:4920:03 44
声音简介
中华大道三观简说
中华三观(道)(唯道无物、唯用无我、唯公无私)
中华五纲(教)(道、德、仁、义、礼)
世界观 化万物
人生观 化生灵
无不为 无为 德道德
唯道 无物 圣人
无物的起点(圣人入学) 无我的终点(贤人毕业)
中华大道三观图
外王(传教圆道)
仁 仁
唯用 无我 贤人
价值观
化人类
义义 唯公 无私
无我的起点(贤人入学) 无私的终点(君子毕业)
君子 无私的起点(君子入学)
超越主观唯心主义 进入中华修学体系


内圣(学教修道)
西方四种世界观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物主义
神真道至圣

简说:
这张图,包含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一切世间法”,归纳为四种世界观,上半部
分是“一切出世间法”,归纳为中华大道三观(这里的图示只是为了方便表达和理解
而已,其实两者不二)。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的修学逻辑简说如下:
第一步,简说世间法的四种世界观——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物 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其中的各种辩证关系,最终全部可以归纳到主观唯心主义。 持客观唯物主义者是世间最俗的凡夫,持客观唯心主义者是世间信神的凡夫,持主观 唯物主义者是世间善于思辨的凡夫,持主观唯心主义者是世间有善根的、可以觉醒的 凡夫。如果停在主观唯心主义里面,只能变成凡夫里一个比较聪明的人,知道活在每 个人自己的梦里,但还没有觉醒,不知道怎么解脱(主观唯心主义是说,并不存在客 观物质世界,也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哲学家认为的不可知的“物自体”,一切不过 是各自主观精神的幻觉)。只有达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超越,进入下 一步。
第二步,以主观唯心主义为起点(超越主观唯心主义),转入中华大道三...观的修学。
第三步,简说出世间法的中华大道三观——唯道无物的世界观、唯用无我的人生
观、唯公无私的价值观,这三观的基本含义。
第四步,简说中华大道三...观的次第,即中华大道三观与中华圣教五纲(道、德、 仁、义、礼)之间的具体关系。
其中,上述第一步,详见《哲学四种世界观简介》;第二步无需讲解。下文简说
第三步和第四步。
一、中华大道三观基本含义
人类的三观分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回答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生
观回答我是谁;价值观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显而易见,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
生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决定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大道三观,是建立在唯道世界观基础上的三观,也就是唯道无物的世界观、
唯用无我的人生观、唯公无私的价值观。
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 63

64 古道研习讲记
唯道无物的世界观:世界并不存在,世界是道不是物,是精神现象而非物质存在。 详见《唯物三义辨析》,这可以解释一切物质现象的来源。
唯用无我的人生观:自我并不存在,详见《自我三义辨析》,主观现象唯一的意
义是自觉和觉他,这可以超越生死,消除一切烦恼。
唯公无私的价值观: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必定是随缘尽份、一切利他、永恒无
私。这可以消除一切战争,让人类做个好梦,达成理想世界。
二、中华圣教五纲基本含义
道:无所为,真空之心。
德:无所不为,心之真空。爱万物。在修道位是五种无为圣位;在行道位体现为
教化一切众生。
仁:无物,爱众生。在修道位是贤人与圣人的转折点;在行道位体现为教化上根
器之民。
义:无我,爱人类。在修道位是君子与贤人的转折点;在行道位体现为教化中根
器之民。
礼:无私,爱亲族。在修道位是小人与君子的转折点;在行道位体现为教化下根
器之民。
三、中华大道三观与圣教五纲的关系
(一)关系和修学概述
圣人:校长,君主,无私无我无物,归仁之上才算。
贤人:老师,大夫,无私无我有物,仁义之间皆算。
君子:助教,士,无私有我有物,义礼之间皆算。

小人:学生,民,自私有我有物,尚未学礼皆算。
这个是中华圣教体系的师生分类。需要提醒的是,中华的概念,本质上是一所学
校(详见第六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整个教育实际是一个圆满的循环:从
礼乐开始入手,对治自私自利;从礼到义,是从自私修行到无私;从义到仁,是从无
私修行到无我;从仁到德,是从无我修行到无物;从德到道,是从无物悟入唯道;悟
道后,从“唯道”起用到“唯用”以应缘上根器众生,从“唯道”起用到“唯公”以
应缘中根器众生;从“唯公”再回归到“无私”,建立礼乐、教化众生。这是中华大
道与中华圣教的全部核心。
“无私”这个阶段也分起点和终点。以“礼”为起点,以“义”为终点,这就是 价值观修行阶段;
“无我”阶段是以“义”为起点,以“仁”为终点,这就是人生观修行阶段;
“无物”阶段是以“仁”为起点到“德”,从“德”到“道”,“道”分为“无 物”和“唯道”两面,这是世界观修行阶段。
“道”的起用,用在世界观的层面就叫“德仁”,用在人生观的层面就叫“仁义”, 用在价值观的层面就叫“义礼”。
(二)圣教五纲修学过程:
中华的修行必须先以“无私”为起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无私”又是以不伤人为起点。从“礼”向上到“义”,义所当为就要必为, 义所不为则不为。
很多人分不清“礼、义、仁”之间的区别。
“礼”是以“无私”为起点,终点就是“义”。
当说一个人是个义人的时候,他已经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性命来维护“义”,所
以他的“义”已经开始进入到“无我”阶段了,虽然还不圆满,但是行为上已经是完
全的无私了。
“义”,一定是行为完全的“无私”,但是内心里还有斗争,所以要进入“无我” 的修学。
“无我”开始的时候,是开始能行义道的人,有的时候还会想起“自我”,但
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 65

66 古道研习讲记
是经过内心斗争,行出来的都是无私了。“义”的对象,不包括其他众生,主要是 对人类。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克己”就是没有“自我”了, 没有“自我”就到达...“仁”的高度了。
也就是说,“义”者还有内心斗争,只是行为无私了,但“仁”者就连这个内心
斗争都没有了,内无我外无私。到“仁”的修养程度,是对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爱心,
所以“仁”一定比“义”的修养高,将来证入道德的高度时,就会爱一切万物,无论
是有情无情,都在其内。
所以,修养达到“仁”的程度,才能够说这个人是真有一些“德”了,他是直心
(悳)。直心就是初步学会以道为“我”、直接应缘了,而不是按照条例规范去做了,
这就是“德”。
“德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人才能悟道。前行的积累,实际上就是把
各种的我执、法执破除到一定程度了,才能真正领悟唯道无物的道理。而且这个“唯
道”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状态下的唯心,而是从“主观唯心”超越出来,通过中华
圣教五纲的修行,才能领悟的全体不二之心、万物同源之体,也就是大道。
解脱法是要从“无私”开始。脱离开主观里的“主”,脱离开“我”的心,一定 要脱离开我的阿赖耶识状态,要依智不依识。依智不依识是个修行过程,必须得从“无 私”开始。因为只有“无私”才能进入“无我”,才能破除我执,所以这是个渐修的 过程。
中国古代圣人非常有智慧,知道这个道理。培养人一定要先从“无私”开始。但
是对普通的凡夫来说,“无私”也很难达到,所以先教行“礼”。不学“礼”之前,
一定是小人,因为想的全部是自私,“礼”是作为人的下限,而不是先行“义”。行
“礼”了,就开始进入君子行列。学“礼”的时候会发现心里有自私,但是行的时候
能够在外在的规范上不做出那些自私的行为。克服了自私,这就开始学作大人了。但
这还不是真正的大人,从“无私”证到唯道以后,才真正进入大人、圣人行业。所以
“礼”是底限。
有人说“礼”的下边怎么不讲法治呢?其实,广义的礼本身就包涵了法治。狭义
的礼,主要提倡自我约束;狭义的法治,主要提倡强制作用,完全是给小人用的,是
建立在“礼”之下的,对于不可救药的人才强制行使“礼”的约束作用——“法”。

而“礼”主要是通过防非来止恶的,还是在修心;法治只能止恶没有防非的功能,不
是修心,只是约束身体,所以“法”不是度生的,最多让众生在痛苦的梦里过的相对
平稳一点。因此,中华古代圣人并不推崇法治,而是提倡道德,退而求其次提倡仁义
礼的教化。
(三)得道行道与圆道
大家已经知道,到了主观唯心之后,要想超越主观唯心,就要从“礼”开始修学, 逐渐从“无私”进入“无我”,从“无我”进入到“无物”。当从“无我”进入到“无 物”的时候,这就叫空,什么都没有。
领悟空就是开悟了吗?没有,要更进一步领悟到唯道才能开悟,既要领悟到无物
也要领悟到唯道。只领悟无物,会落入偏空而不应缘,只有领悟以大道为“我”才能
明白,全体众生都是大道身上的一部分,才会生出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才会有圣贤
化身世间的无私无我之教化。这个唯道,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的心,因为主观唯
心只是能够进入修行的起点,“道”,要到唯道无物才能领悟。中华这个“道”就是
佛家《楞严经》上讲的“常驻真心,性净明体”,我们称之为大道、本体、本源、本
觉、佛性、真如都可以,中华一般称之为大道、亘先、灵源、太一、无极等等,就是
一切众生的本源。
“主观唯心”状态就是佛家讲的阿赖耶识或者如来藏状态,因为如来大道还藏在
里面没发现,等破除了你的阿赖耶识的全部活动,消除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识田是
不断的被你的新的记忆覆盖。如果禅定功夫起来了,就只能调用最上面的那一层,用
你现在的意识只能看到最明显的那一层,然后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随缘消业、擦除
这些记忆,直到把所有的痕迹全部都消光。因为要知道所有的痕迹都是两头生的,一
头是存在自己的识田里,一头是存在众生的识田里。在自己这儿的识田是可以通过内
省把它消掉,证回到无生;但是在众生那儿的记忆必须得通过他的业显现出来。你可
以通过修行把你这一侧的种子消落掉,就证回无生了。但如果只是停在这儿,是无法
证成佛果的,必须要有众生那侧的业爆出来,爆到你这一侧来,就等于你这侧的业消
掉了。众生那侧的业爆出来一个,就会显现为你现在的梦境,你随着缘消掉这个业,
就这样随缘一点点消落,这颗业种才真消掉了,这两个众生永远就不相见了,也没有
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 67

68 古道研习讲记
业报关系了。现在任何一个境界里面有很多众生的业报,你现在的境界是强者先牵。 所以你的每次业报显现的时候都是那些最强的,直到全部的业种子落尽了,一个业种 子都没有了,这就是佛的无余涅槃了,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的时间。记住一点, 证回无生,可以一瞬间就证回,因为证回无生是个智慧,只能在你的这一侧证回,永 远不可能有办法在众生那一侧证回),就像佛家《解深密经》第二卷里面讲的无种子 空转的时候,就没有阿赖耶识了,彻底消除了“自我三义”中的“别他义”和“主宰 义”,才能证入佛性、回归真如,也就是我们中华说的得道了。那时候的起用就是真 人的起用,真心变真人了,真人也就是道本身了。但是,因为还有许多俱生法执的种 子业力没有消除,而且这个种子是两头生的,一头在自己这里,一头在众生处,我们 可以舍弃自己这一端,但是众生那一头的只能等着众生发起才能应缘。因此,自我三 义中的最后一个“别他义”,只能慢慢随缘去消除,这几乎是一个无尽的过程,这就 是行道和传道以及圆道的无尽过程,就是逐步圆满五位圣果的过程。
归道以后,就没有归道的个体了,也没有归道的这个人在起用,就不是凡夫位可 以想象的什么叫圣人(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这五位圣人其实是从凡圣 两种角度来描述的。只有得道以后才能起用。从唯道起用就是行道,就是佛家讲的普 贤愿海,就是佛家讲的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门、十度般罗蜜的后四度“方便、 愿、力、智”,这是表现,行道过程也就是彻底圆满大道的过程。
在起用时,对于上根器众生表现出来的是“仁”;
对于中根器众生表现出来的是“义”;
对于下根器众生表现出来的是“礼”;
对于根器最差的众生表现出来的就是法制相、阎王相、冥王相、凶神恶煞相,像
密宗里讲的很凶恶的恶鬼、鬼王、魔王、警察、刽子手、地狱的狱卒那种,对于越顽
劣的众生的表现越是凶恶。
(四)总结
我们在学习上古经典的时候,要把这个图(中华大道三观图)记住。这个体系如
果掌握了,实际上就掌握了全部中华大道文化真正的精髓,这是根本。我们在阅读古
代经典的时候,就有了开启宝库的钥匙了。举例来说,像《亙先》只讲道;《通玄真

经》讲全部的道德仁义礼;《六卷本道德经——天子书》主要是讲道和德,其外三卷 还展开讲了外用的治国、用兵等等,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作为君主的起用。但是会明显 地发现,《通玄真经》和《六卷本道德经——天子书》涵盖的总内容是一致的。《通 玄真经》讲述的次第方面明显适用于普通的贵族,而不是天子。所以从这些结构上也 可以推测出,当时老子讲授这两部经典的时候,所面对的受众是不一样的。对培养天 子而用的《六卷本道德经——天子书》,要从第三卷道理卷开始修学,第三卷就是修 学无私(价值观);无私修学到位了,进入第二卷德经卷,修学无我(人生观);再 进入第一卷道经卷,无物(世界观),起用以后就是唯道、唯用、唯公或仁、义、礼。
中华文化是基于觉醒圣者的教化体制,西方文化是基于梦中凡夫的一种生存体制, 所以西方的历史叫文明历史(文明发展史),中国的历史叫文化历史(文化堕落史), 西方认为在进步,我们认为在倒退,这是没法调和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天豪大侠》-中华文化_大道至简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有福同享,患难与共。立志帮助无数中国家庭实现住家创业。互联网商学院创业导师:永恒。欢迎有想法的朋友,期待您的光临。微信:1575153075...

by:三生我心永恒

大道至简

偶得之,莫弃之

by:易观之

大道至简

纵横捭阖、不过一阴一阳之谓道

by:道一文化无绳之约

1983毁三观

一碗毁灭三观再重塑正能量的科普老鳖汤。每月几羹,病重双倍。病发即服,小童减半。孕妇不忌,玻璃心慎用。

by:1983毁三观

大道至简-玄幻小说

正心正念,简单生活,相信光,做回光,实现大同。在小说中,“光”代表着爱、正义、善良和美好,是绝对宇宙的本质和万物众生的本源。而“回光”则是指通过修炼和觉悟,让...

by:元意识之光

三观易碎

我们的生活有点像大富翁游戏,也有点像美少女梦工厂游戏。先玩的多点经验分享给后玩的人,玩不下去的时候互相切磋一下经验,再玩不下去在网上搜索一下通关秘籍。而阅读通关...

by:洛阳快乐书童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