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领导在境外豪华酒店,“代表”加沙人民说:我们坚决不撤离

2023-10-17 23:59:1808:47 5487
声音简介

实际上,本次“巴以冲突升级”,叫做“哈以冲突”似乎更贴切。

长期以来,真正的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承认的巴勒斯坦政权,是位于约旦河西岸,法塔赫主导的阿巴斯政府。

哈马斯,则是一个跟法塔赫对立的巴勒斯坦政治军事集团,崇尚原教旨主义和搞“圣战”。

因此,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冲突其实并不属于巴勒斯坦的政府行为,也不代表巴勒斯坦政府的官方立场。

对此,可以参考巴勒斯坦官方通讯社瓦法社的相关报道。15日,阿巴斯总统在谴责以色列的反人道主义行为的同时,也谴责了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并明确表示“哈马斯的政策和行动并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

然而,咱们的一些网民,就不买账了,他们认为,巴勒斯坦政府早已成为了以色列的傀儡,“不屈”的哈马斯才真正代表着巴勒斯坦人民。

遗憾的是,客观现实,却远比大家的那种想当然,非黑即白的印象,要复杂得多。

咱们先看下图,这是哈马斯头号政治人物伊斯梅尔·哈尼亚发表电视讲话的情形,激情呼吁加沙人民不要转移,一定要誓死坚守加沙地带北部。

讲话中,他“代表加沙人民”说——以色列要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撤离,但是我们坚决不会撤离。

只是...他代表加沙人民地方,并不在加沙,而是在境外的一家高档酒店里。

这次讲话的地点,很多媒体都推测,应该就是哈尼亚长期用作自己办公地点的卡塔尔某七星级酒店。

说到这儿,哈粉们可能觉得,这分明是污蔑,是在挑拨离间。

但事实上,早在冲突发生前,哈尼亚本人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新闻连线中就承认过,出于安全和工作需要,自2019年以来,他和他的贴身团队,就一直驻扎在境外。

那么,很多人又会说了,在常驻国外也可以理解嘛,这都是工作需要!

作为以色列的重点“关照”对象,他如果留在境内,很容易就被以方“定点清除”了,那还怎么继续领导抵抗呢?“与人民同在”,并不等于“每时每刻要与人民吃住在一起”!首领必须保证“绝对安全”才能指挥。

但你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作为以色列的重点追杀对象,哈尼亚在哪里,其实都没法保证所谓的“绝对安全”,无论他在加沙还是在卡塔尔。

毕竟,历史上,被暗杀在高档酒店和海外豪宅的名人可多了去了。

远的不说,就看哈尼亚当年的得力助手,曾经的哈马斯二号人物——马巴胡赫之死。

2010年,马巴胡赫在迪拜豪华的六星级酒店——布斯坦罗塔娜酒店的客房里“神秘死亡”。

迪拜警方发现,马巴胡赫豪华套房没有任何破门而入、或是搏斗的痕迹。但他双耳下有电击留痕,鼻腔淌血,枕头上也有血迹,牙齿有伤痕,这些均符合窒息而亡的基本特征。

根据房间里发现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以及血样检验的结果,警方断定,马巴胡赫可能被注入药物,诱发心脏衰竭而死。

当年的案件侦察录像

最终,警方调取了这个六星级酒店和其周边街区的30多个监控探头后,得出结论——这属于一起蓄谋已久的暗杀。

迪拜警方表示,可以“99%地肯定”,马巴胡赫就是死于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之手。

迪拜警方曝光的11名主要参与者,他们均持假护照入境,身份是以色列摩萨德特工

说到这儿,可能还有人依旧坚持表示理解——哈尼亚要代表哈马斯在国际上拉外援,常驻国外也是方便他到处奔走游说。

而且,当年的法国沦陷后,戴高乐不是也跑到英国去“代表法国人民”了吗?很多知名政客,都有过流亡经历,这没啥不光彩的,不影响他们做英雄。

但你再想想,戴高乐是在法国沦陷之际才离开祖国的,而非国家还健在的时候就提前就走了。

更何况,戴高乐可没说过法国人民不能跑,法国老百姓一定不要离开法国...

等待撤离的加沙平民

这个,咱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

当年,叛军曾经占据过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的半数土地,甚至一度攻入城区。形势最危急的时刻,叛军都占领了叙利亚陆军总参谋部,距离总统府不到5公里远。

下图是2013年4-7月的大马士革形势,红色为政府军控制区,绿色为反政府武装占领区。即便这样了,巴沙尔·阿萨德也没走。

而且,镜头前,被西方打上了“暴君”的标签的巴沙尔依旧保持着彬彬有礼的风度,整洁体面的着装。很多时候,巴沙尔境遇比泽连斯基总统要焦灼的多,但他从来没有过胡子拉碴、没有凹过硬汉造型的“战时套装”,或者在演讲中歇斯底里的煽情。

更没有-拿人民做盾牌,坚持让平民留在战区....

当然,即便“由于工作需要”,加沙的哈马斯最高领导,真的长期不在加沙,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取胜于千里外,在境外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继续领导抵抗”,这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哈尼亚生活在卡塔尔的豪宅、高档酒店里发表电视讲话也好,“给我上”代替“跟我上”也罢,如果均属于“工作需要”,这确实都没有太大问题。

但前提是,哈尼亚自己和家人亲属们,都能过着自律、清廉的生活,能清清白白的使用和管理那些国际援助。

然而,无论是国际组织的人道救援,还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打款”,这些账户都没有过公开化,基本是任由哈马斯的高层们看着花,随意分配。

特别是阿拉伯国家资助加沙的经费,几乎都会直接打进哈马斯高层的私人账户。

对此,自己也不富裕的埃及曾经表示过严重质疑,并一度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进行了断供。当年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埃及媒体都做出过相关报道。

另外,自2007年加沙被围后,哈马斯组织了大规模的挖地道活动。期间,通过挖地道和对地道进行监管和收税,逐渐形成了“一条龙”产业。

通过地道走私“肯德基”

据报道,经过埃及与加沙的地道的商品,要被收取货物总价值20%的关税;以色列-加沙的地道税率相对要低一些,但也不是能免费过的。

加沙底层的巴勒斯坦人民,受尽了层层盘剥。

至于在“抵抗运动”中,哈尼亚积累了多少财富,以色列、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媒体推测,约有20-30亿美元。

当然,这个数据,大概率是不可靠的,有抹黑的成分。

但需要承认的是,哈尼亚和他的家人亲属,长期过着锦衣玉食,甚至是相当奢靡的生活。

他的女儿女婿在中东多地都拥有价值不菲的豪宅,日常穿戴均为大牌货。他的丈母娘,妹妹妹夫也以治病为由长居国外,生活非常富足。这方面,埃及、沙特以及卡塔尔的阿拉伯媒体也均有过相关报道。

要知道,哈尼亚可是个穷苦人出身,早年没发迹的时候,他们全家曾长期寄居联合国难民营。在动荡和贫穷中长大的哈尼亚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出生日期。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他和他们全家如今的奢华生活,都是在哈马斯“奋斗”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哈尼亚的姐姐全家均为以色列国籍。

甚至,哈尼亚的一个外甥还曾主动申请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以色列的那个全民义务兵役制,则只限于其主体民族犹太人,以及阿拉伯民族中的德鲁兹男性。

所以,像哈尼亚外甥这样的普通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是不在强制兵役的范围之内的,但可以主动申请。

两名以色列士兵,一个在做犹太教祷告;另外的这位,则在进行伊斯兰教礼拜

而在国情十分特殊的以色列,主动去服兵役,一直是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操作。

作为一个以色列人,服兵役不但属于义务,也是服役者后续升学、就业、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通行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基于信任而产生的“权力”。

换句话说,只有你服过兵役,才算是个“有身份的”以色列人。

可见,哈尼亚的外甥,还是相当在乎“以色列人”的这个身份的。

两名从河南入籍以色列的东亚裔以军士兵

总之,任何一个组织或者著名人物,都不是很多人心中的那种想当然的,非黑即白的状态。真实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hermomi

作者原来是站队以色列……

叮咚当啷葫芦娃

我对你的立场表示怀疑

天择_fs

偷换概念!作者这种人就是思维混乱或者别有用心

猜你喜欢
托马斯·哈代: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by:红猪侦探

东京秘密 | 境外谍战

【内容简介】一个网红律师被一个神秘的电话指引,来到日本,稀里糊涂参加了一个境外组织关于民主自由的研讨会,结果话不投机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连环圈套,在这一过程中,...

by:天蚕变FM

188句境外游英语口语课程

这些问题有没有戳中你的软肋?出国游好开心,一说英语就头大?要坐飞机了,安检海关怎么办?听不懂?练习好的口语就是说不出,凭感觉尬聊?不会表达也会影响“吃货”和“购...

by:唯学云课堂

还乡(托马斯·哈代)

《还乡》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埃格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五...

by:环保绿行者

【巴勒斯坦】哈马斯研究

哈马斯研究作者陈天社著2017年4月出版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阿拉伯语缩写,成立于1987年12月,后迅速发展为中东有影响的巴勒斯坦组织。哈马斯以...

by:暮色静好

马斯克传

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以近距离的观察视角,揭开了如今全球引人注目、富有争议性的创新企业家的神秘面纱:他善于突破常规,引领全球进入电动汽车时代、私人太空探索时代和人...

by:肖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