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0顾随讲古典诗词——谈王静安(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24-05-15 17:17:0014:30 99
声音简介

(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静安先生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 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 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 

静安先生云“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此语余不赞成。若认 为“假名”尚无不可,若执为“实有”则大错。心是自我而非外在, 自为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如何能成立?盖必心转物始成诗,心转物 则有我矣。 

王先生讲无我之境,举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 酒二十首》其五)。不然。采谁采?见谁见?曰“采”、曰“见”,则有我矣。又举元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颍亭留别》), 此二句似较前二句无我,然尚不能谓无我,“寒波”、“白鸟”,谁 写?诗人写,诗人写则经心转矣,不然何以他人不写成诗?既曰无 我,而谁见?既见则有我,无我则无诗。而若为“假名”则允许。 

王先生之立此二名义者,以其觉得境界确分为心、物二者,故其 所谓有我乃主观,无我即客观,故王先生讲无我,说: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然此语矛盾。禅宗好说“败阙”,静安先生此处是大大的败阙。 既曰“不知何者为我”,可见仍有我,唯不“知”而已。有而不知, 非无也。自己矛盾。充其量言之不过客观而已,而纯粹客观绝不成 立,亦“假名”,盖“无我”何来“客”?王先生好学深思,法尔如 然,是学者,唯此语不圆满。以物观物,绝非客观。盖客观虽非个 体,而根本不在全体中。客观但观察,而诗人应观察后还须下场进 入其中,不可立于其外。客观亦非无我,无我何观?王先生所说“无 我”绝非客观之意,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 

《庄子·齐物论》有几句比《逍遥游》好得多: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 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逍遥游》是一篇序论,不能知,不能行。佛、孔、耶、 老,皆尚有得其一点的,而吾人能得庄,知尚可,绝不能行。夫子其 “不知而不以为知”a,道不可离,可离非道,故道必不难知。庄子 之道则难知。道必求真、一,“余二则非真”(《法华经》)。庄子 亦抓真、一,而庄子之道难知,难言玄言,善名理者亦不能通。

“枢”、“始”,或谓始亦枢。枢,中也,不偏。始,是一,先 天,故始亦可为名词。“枢始得其环中”是心,“无穷”是物,得 中执一,以应无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 政》)之意。“应”是呼应、应合,是“固然”,绝不矛盾。如此, 则无我可通,乃物我混一,与其说不知,不如说不分。“以应无穷” 者,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秋毫”、“太山”二 句,即众相、非相之意,凡一切相皆是虚妄。所谓诗心,即“枢始得 其环中”以为吾心,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不说心,心在其中;无哀乐,而哀乐在其中。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 我无我,皆不能成立,只可以万物与我为一解之。又如“有我”者: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柳宗元《南涧中题》) 

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可以“无我”为假名,此则 有我。柳乃聪明且热中的人,凡此种人必多抵触,即今所谓矛盾,即 佛法所谓“我执”。此种人我执最深。既曰我执,则必有对人、有对 物,而与人、物又多有抵触。少年时碰钉子,我执的人最受不了,而 其诗文以贬官后所作为佳,有点见道。柳子厚之游山水非闲情逸致, 乃穷极无聊,如此则有我,而写得真好,只美不足以尽之,真是微 妙。此时则我执化去。“独游”时尚有我执,至“回风”则将我执化 去,此有我的诗而无我了。 

王静安先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不能成立,故不能自 圆其说。盖王先生总以为心是心,物是物,故有“有我”,有“无 我”。余则以为是心即物,是物即心,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亦即非 心非物,非物非心,必将心与物混合为一,非单一之物与心。余颇不以其无我之境为然,亦犹余之对新文学反对所谓“客观”者。文学上 客观的描写是不可能的,终有“我”在。无我之境不能成立,无我, 谁写出的作品? 

然“无我”二字亦可用,唯很难。 

im-personality 非我的 non-personality 无我的 

诗人所写必与自己思想感情有关,何能无我?唯所写时,“非 我”耳,不是我而非“无我”。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老子》十三章)——此为反面。庄子“吾丧我”(《庄子·齐物 论》)——此为正面。如此讲,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 是有我,而真是无我境界,是“非我”,我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我 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如中国山水画中之人,是“非我”,不画眉 目,画人物确须与画山画水同,将人物自然化了。“无个性”,即是 “无我”。孟浩然诗即“非我”,李白对孟真佩服,李白不成,一写 “我”便出来了。“李白乘舟将欲行”,“我”的意识甚强。王维亦 有“我”,而此“我”与自然同化。 

《醉菩提》a,传奇b名,即《济公传》,讲道济和尚借色身而 度世、仗痴癫而说法。诗人应不畏困苦艰难,非必花朝月夕始有诗, 故曰“心转物则圣”。物,things,含义甚广,“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山木》),支配物而不为物所支配。故济公拿华山龙说, 上淋下□c比在床上躺着有意思。后之小诗人境界狭小,即因其为物 所限,故不免狭小空虚。吟风弄月是诗,而诗不仅是吟风弄月。 

零件之对全体,皆是相反而又相成。余之不赞成静安先生“无我”之说,非反对之,乃加补充、注解,恐学人不明白、有误会也。 实则诗中似乎真有无我之境,如陶诗即近无我,老杜则“我执”太 强,心与物摩擦愈甚,我执愈强。 

18世纪后期文人多写变态心理,人谓之“世纪末”,可译为“日 暮途穷”、“倒行逆施”,世纪末乃法文fin de siècle。自文艺复兴而 后至18世纪末成世纪末现象,人谓为文人之病态,曾有人作《近代 文人之病态》;又有人以为乃健康,作《近代文人之健康》。此病态 之发生,即因物心摩擦过甚。若十指皆全无所谓,若忽然丢一个必留 意之,因受伤而有指头之观念愈盛,丢失后然后知物之存在。庄子谓 鱼在陆地“相濡以沫”,此时期之互助精神固可佩服,而实在太苦; “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江湖中无所缺,自无须 帮助。 

西洋似乎不太留意无我,自我中心。中国曰心转物亦自我中心, 而与西洋世纪末之自我中心不同。彼为矛盾,此为调和;彼为分离 的,此为浑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 首》其五》)二句,曰“采”曰“见”,而物我混一。“若见诸相非 相,即见如来”(《金刚经》),对。可讲之名词,不可认定其相, 应看作“诸相非相”,不可死于句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讲古

台语讲古三国演义,经典讲古,俊鸣大师主讲,楼上邀楼下,阿公邀阿嬷,一起來收听

by:没有胡子的老人

顾随诗词讲记

此书虽名为讲记,看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但诗歌妙理信手拈来,自见先生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所有的诗词评述,都直逼性灵,或寥寥数语,点到即...

by:清澈小舟_Mt

讲古诗

现在大家听到的系列是《呼噜博士讲古诗》。各位同学,呼噜博士讲的古诗呀,可能跟大家在课堂上学的不一样。古诗由非常美丽的文字组成。呼噜博士希望能够把它讲得生动、有趣...

by:呼噜博士

顾随讲 中国古典文心

本书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精准详实的记录,并珍藏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学问与人生融会贯通,把人...

by:清澈小舟_Mt

顾随讲《诗经》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一生执教并从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

by:清溪之歌

讲古论今

粤语,最接近古人所讲之语言,让我们聆听粤语之音,知古人故事。

by:哈尼碗

谢奶奶讲古经

谢奶奶讲的老古经。老大跟他媳妇为啥都是坏的?为啥老二总是善良的?

by:这只叫薛定谔的猫

社长讲古玉

跟社长进实战顶级古玉圈最接近圈子的十年古玉经验分享一定不要错过!

by:社长贺敏华

潮汕讲古

弘扬分享潮汕讲古文化

by:随缘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