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心理年龄》第三章

2024-01-14 23:47:2261:11 21
所属专辑:升级心理年龄
声音简介
第三章 青春期的心理年龄

青春期心理年龄,不是指青少年的心理年龄,而是指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在遇到人生的重大问题和困境时,处理起来仍然停留在青春阶段的心理水平。相比于儿童期,青春期心理年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萌生出巨大的活力与创造。然而,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在独立的同时,也存在冲动、偏激和片面的一面。

一、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
相比于儿童期心理年龄的自我缺失,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有着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权威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与自己的关系。青春期是比儿童期更高的心理年龄阶段,青春期心理年龄的重要特征是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空前增强。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缺乏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年龄则代表着自主性的独立发展,也被称为"自我觉醒的时期"。他们的名言之一是"战胜自我",这代表着积极上进的一面,但同时往深里看,"战胜自我"又何尝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又何尝不是把自己当作"敌人"?每个人的进步,本质上是在以往境界的基础上,追求新的提升,而不是对过去的全然否定,"战胜自我"体现了追求进步和自我超越的一面,却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否定着自我的既往。
第二,与权威的关系。对于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来说,这个权威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单位的领导,也可能是领域内的权威。如果说儿童期是对权威说"Yes",青春期则要推翻权威,对权威说"No"!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心理年龄阶段之后,他们开始彰显个性,而彰显个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抗权威。青春期与儿童期都容易走极端。在权威面前,儿童期是顺从的极端,青春期则容易走向对抗的极端。事实上对方既然成为权威,就存在着成为权威的原因,如何学习和借鉴这些优势,同时又不盲从于权威,在继承中完成发展和创新,将会是更加有效的行动方案。对于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而言,无论谁以高于他的心理位置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们容易去挑出毛病,以证明我才是对的.我比你厉害,你说往东我偏往西,你说对的我偏说错。"请将不如激将",针对的就是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如果对方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他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请将和激将都不起作用;如果对方的心理年龄在青春期,由于其固有的叛逆性,激将就可以
起到作用了;如果对方在成年期,他能综合地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实力,以及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综合地决定是否行动,别人的请和激对他意义不大。
第三,与世界的关系。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通常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意识,难以兼顾到自我与世界的平衡。他们常常表现为一方面是心理上追求独立,而另一方面忽略了对环境的客观依存。如前所说"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一方面体现出独立自强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强调自我负责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就生存于天地之间,没有天地,何能立足?无所立足,何谈独立?
青春期的心理年龄,当他们在心灵开放的状态下,便主要表现为积极进取、敢于竞争、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负责任,他们通常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干,成为优秀的人才。当他们在心灵封闭的状态下,便主要表现为叛逆、对抗、容易挑刺、容易情绪偏激,他们的才干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破坏性,最极端的时候,甚至是"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
在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在面对某一件事情时的"逃避"或"对抗",就说他是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或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这只代表着他在处理这一件事时候的心理年龄水平。但是,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生的诸多方面,处理事情多数时候都呈现某个阶段的心理年龄水平,那才说明他这个人的心理年龄处于某个阶段。简言之,不能用单一事件来判断一个人,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水平,一定是从他的总体状态来分析。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相对于儿童期心理年龄而言,其能量有了巨大的提升。当他们的"三观"反向发展的时候,当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爱的滋养的时候,他们的主旋律就是冲突、对抗和破坏。

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父母皆祸害"。这原是网上一个群的名称,他们的宗旨是:"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个群刚刚成立就呈现出一呼万应之势,参加人数迅速达到数万人,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父母亲不明白了:我们生了儿女,养了儿女,费尽心机为了儿女,怎么在儿女的眼里反而成了祸害呢?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在"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群里,一些被视为精品的文章长期位于置顶的位置。其中一个帖子用较长的篇幅斥责父母的几个"谎言"。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
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对待猫的虐待模式,不过是他父亲虐待他的方式的转移而已。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看不到恶在最初是如何滋生的,这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我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女人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这个谎言源自我们一个共同的经历:1到3岁时,当孩子蹒跚学步开始探索世界时,大人们忍不住要替孩子们完成任务。
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们递给他;孩子四处爬来爬去时,大人们因担心而制止他;孩子快乐地玩耍并大喊大叫时,大人们警告他们小声一点……总之,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孩子"好",而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并且,等孩子长大后,大人们变本加厉地这样做。譬如,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家长们在这样做,老师们也在这样做。这样做,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烦闷,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这种窒息感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并且,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孩子也这样想,社会也这么以为。理性很容易欺骗人,但情感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现在,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为什么很多父母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根本的原因是,父母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年龄也长到了青春期,于是出现了"青春期"与"青春期"的火星对撞。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相对于儿童期心理年龄而言,其能量有了巨大的提升。当他们的"三观"正向发展的时候,他们的主旋律就是独立、竞争与拼搏,且看一篇文章《竞争催人拼搏》。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其发展成长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半路出现强大的对手阻挠我们,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停滞不前。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明白"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如果你不变得强大,那么胜利就有可能是属于对手的;反之,如果你克服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勇敢前进,那么你就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并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走向成功。

几条藤蔓因为生存本能的驱使,冲出密林,在树顶上争夺阳光厚爱,使自己得到良好的生存条件,并茁壮成长。大树因不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在强大的竞争面前,没有极力地吸取养分使自己向上生长,最终让几条藤蔓抢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造成"藤寄生于树生长,树却慢慢死去"的后果。
在南美洲广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的热带雨林,一些不断让自己的根部从地下汲取养分的树木冲出其他树木的顶部,使自己享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而逐渐地壮大起来。而另一些树木则整天地都在懒散地生活,最终使自己在众多树木的空隙之间,再也不能够向上生长,成为栋梁之材了。
森林中的动物们都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而只有狼在一边磨着自己的牙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直到有一天森林之王狮子到来以后,许多小动物都被狮子吃掉了,唯有狼靠着自己锋利的牙齿逃过狮子的捕杀,那些死去的动物们至死也不会明白狼为什么会不停地磨着自己的牙齿。
也许你是万花丛中一朵极不显眼的小花,那你也不应该气馁,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朵花也都有自己生存下去的自由。不要太在意自己的不足,只要你在争取养料的过程中努力汲取,使自己茁壮成长,历经风雨都能屹立不倒,那么你便是最强大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许你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春笋虽弱,却有石破天惊的意志;小草虽柔,却有野火烧不尽的顽强。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知道平凡之中蕴含着奇迹。只要你在竞争中拼搏了,努力着,奋斗过,那么你就能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你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当我们面对竞争中的困难时,一定要告诫自己:催人拼搏,拼搏促使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的感受主要是以下哪一方面:
1.相对于环境的艰难,个人力量是弱小的,光有自己的拼搏
2.很有共鸣,人生就要敢于竞争,不拼搏什么机会也不会有,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博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与活力的人生。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他们的事业将会逐步发展。他们的开拓精神日益增强,在一些领域,他们甚至能够做出阶段性的高成就。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仅仅停留在青春期的阶段,即使他在某个方面创造出成就,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大的缺失。因为,青春期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是阶段性的,而不是持续性的。

二、"鱼"和"熊掌"的故事
当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还在青春期,一个重要的局限性就是事业与家庭难以兼得。且就我的一次经历来谈。
有一次,应某地教育局之邀,我给校长们讲授幸福双翼家庭教育,坐高铁动卧回深圳。坐在对方的,是一对大约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妻,太太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
先生跟我聊了起来:"请问你是不是做老师的?"
我笑着回答:"我脸上又没有刻着'老师'两个字,你怎么知道?"
他也笑了:"我是开猎头公司的。"
说,唉,原来如此。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段他:"请问,你是教什么的呀?"
我:"这个呀,简单说就是教一个人如何获得事业和家庭双丰收。"
她:"就是,他这个人就是不顾家!"(太太显然产生了情绪共鸣)
他:"你烦不烦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先生不耐烦地反驳太太)
夫妻俩生气不说话了。过了好一会,我问男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谁教你的呀?"
他:"孟子呀。"
我用轻松和半开玩笑的语气跟他说:"孟老师从来没想要坑你的老婆孩子。看看孟老师是怎么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假如两个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鱼,要熊掌。人家说的是'假如……',为什么你把它当真?"
接下来,我继续说: "如果看看下半句,就更加知道是'假如'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活着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假如两个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生取义。如果活着和正义不能同时得到,那全世界的人包括在座的你和我,都是坏人,因为好人都已经舍生取义了。所以,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并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在假设的、特殊的、极端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在大多数的时候,鱼和熊掌恰恰是可以兼得的。"
他……(没有说话了,在若有所思中)。
过了好一会,我跟他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今天基本上被等同于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这种认知深深地刻入许多人的骨子里,要做成事业就得牺牲,这已经成了一种信念,甚至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真正的认知和反思。"
"试想:'事业和家庭不可兼得',你是相信这句话对自己的人生更有帮助,还是不相信这句话对自己的人生更有帮助?"
他:"不相信这句话,对人生更有帮助。"
我:"既然不相信这句话对人生更好,为什么我们竟然相信了这句话,甚至把这句话变成了信仰呢?"

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里,事业家庭双丰收,这才是圆满人生。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相比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他们更有力量,所以在事业和家庭二者之中可以拿起一部分;但相比于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他们还是力量不足,还不能拿得事业与家庭的全部,所以放弃其中的一部分。事业关系到生存,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在拿起事业的同时放弃了家庭。虽然他们说的是事业和家庭不可兼得,但放弃的通常都是家庭。

我们看一个真实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例子。
W,1961年生,1984年本科毕业,我们看看他事业与家庭的两个方面。
从1984年到2011年,W成功完成了从"公务员"到"创业者",再到"投资者"三次身份的华丽转变。且看他这段时间的工作简历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
1984年,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东北某省委宣传部。
1988年,辞去公职闯海南。
1991年,和几个合伙人共同创立了公司,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以3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创业,四年后资产达到48亿元。
1999年,进入创投行业,担任高级合伙人。
2005年,负责创办创业投资基金,先后参加投资过民生银行、金融街等多家上市企业。
在这期间,他还获得了以下社会荣誉,最主要的是"中国风险投资10佳投资人""点金之手﹣﹣中国创业投资10强""1978-2008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优秀人物"。
2011年W50岁,这一年是转折点,此前知情人爆W已经经历了两段婚姻,但详细情况外人并不十分清楚。而这一年,W的家庭矛盾以一种戏剧般的方式暴露在世人面前。
事情起于5月15日,W在微博上发表原创诗词《私奔之歌》:"总是春心对风语,最恨人间累功名。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 朗月清空,星光伴我,往事如烟挥手行。痴情傲金,荣华若土,笑揖红尘舞长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关注。
第二天凌晨,W 发出了一条新的微博,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下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围观。原因是什么呢?
W高调宣布私奔:"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Q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
W 因此被称作是"私奔帝"。
2011年5月26日晚,在中国南方某大城市,W和他私奔的爱人以及另外一位朋友,奔波在这个城市里,寻找一个落脚之处。因为害怕媒体发现行踪,也害怕被公众发觉,他们不敢用自己的身份登记入住酒店,他们的朋友陪着他们先后转悠了四间酒店,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招待所住下。但是W不得不露面,在私奔之前,他已经患上牛皮癣,在宁静的乡村待了一段时间后,携带的药物已经用完,而这位朋友从北京带来的药物,对他已经失效。他不得不寻找一家医院,继续治疗。生活如此充满着吊诡,让一个坐拥数十亿身家的人,患上这种疾病,然后与自己所爱的人私奔。这不是童话故事,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6月26日,新浪微博上知情人士爆料,W已于近日回京,称"莺已飞,鸦归巢"。27日凌晨3时左右,W 也在自己的微博上证实了此事:"再尴尬的事情也要面对。Q建议并送我回到北京处理家里事情。目前我在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两位私奔的当事人各自悄然打道回府,一场最为现代版的爱情剧黯然收场。男主人说:"实际上这件事是没有办法用对错来形容的,一旦涉及情感问题,有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对错、理性不理性来区别的。我也算是个走南闯北、经历很多、在理性的环境内工作多年的人,并且我的理性是实践证明了的,但是涉及感情方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会乱,不是指行为乱,是指思想乱。这是我的弱点。讨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很尴尬的……"
谈及现状,男主人说:"我现在和我的太太在一起。"当记者问他是否在压力之下,做了情场上的逃兵之时,男主人选择了久久的沉默。
曲终人散之后,留下的是"过家家"般的爱情,还有网络上的"私奔体"谈资。网友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追求用"私奔体"表达出来。与白骨精私奔:"各位徒儿,我放弃佛缘,和白骨精私奔了。感谢你们多年听我唠叨。为师没法面对你们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你们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唐僧鞠躬!"还有与关云长私奔、与小怪兽私奔等。
追求爱情原本没错,若心理年龄在成年期以上的阶段,是否有其他的方式与方法呢?可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家人,不伤害对方,这是成年期心理年龄与青春期心理年龄的根本区别。
家庭、事业与人生的总体状态,最终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或互相促进的。
2011年6月 7日,W由于个人原因辞去现任职务,由另一创始合伙人接替W全面负责公司的运作与日常管理工作。
2013年9月13日,W 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北京警方传唤,当晚,W家人收到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分局签发的刑事拘留通知书。一个多月以后,W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正式逮捕。2014年1月,W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刻反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W变更强制措施,予以取保候审。

值得强调的是:事业与家庭无法兼顾的真正原因,从来就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心理年龄未能上升到成年期。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鱼和熊掌皆不可得;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鱼和熊掌定可兼得。
所以,当事业与家庭无法兼得时,一个最关键的解决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心理年龄突破到成年期的新阶段。


三、家庭中的"青春之歌"
在家庭中,当"儿童期"遇上"青春期",或者当"青春期"撞上"青春期",会演绎出怎样的"青春之歌"?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有可能是夫妻之间,也有可能在亲子之间等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已经到了"青春期",父母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儿童期或青春期。
我们看看,在这些情况下,会发生点什么。
先看看夫妻之间,如果双方的心理年龄还在"青春期",甚至是"儿童期"。
设想一下,如果某些人的实际年龄已经二十多甚至三十多岁但心理年龄还处在儿童期的孩子阶段,他们就结了婚,甚至生了孩子……这叫什么?这就叫作"过家家"。当然,若是真正的孩子玩过家家,那是天真烂漫的趣事,若是几十岁的成年人玩起了"过家家",那又会是什么呢?婚姻是什么?婚姻是成年人的事"儿童"不宜!成家之后,他们要面临着养活自己,面临着两个家庭成长环境所形成的性格与价值观差异,面临着处理小家庭和两个原生大家庭的关系,面临生养与教育孩子……一个"孩子"怎么应付得了?
接下来,婚姻可能出问题。当婚姻出现问题之后,儿童期的一方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忍,是逃避,或者是背后的抱怨,青春期的一方所采取的方式常常是指责,是对抗,甚至是分手以及分手之后满怀着怨恨的报复。
有一本书叫《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爱自己,和谁结婚真的都一样吗?我们用心理年龄的方法来看看这种观点。
这本书的书名,也许反过来说可能更符合真实的情况,"不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而成为别人的负担,无论和谁结婚,最后都不会幸福,也就是"和谁结婚都一样"。所以,我们确实首先要学会"爱自己"。
但是,仅仅是学会了"爱自己",和谁结婚还真是不一样。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单有爱自己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有智慧地选择结婚对象同样非常重要,如果选错了人,婚姻依然会不幸。爱自己,然后有智慧地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这样两个人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都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和包袱,于是彼此就有余力共同创造更多的美好。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只停留在青春期阶段,通常人生难以圆满,即使事业上做出了成就,家庭中也容易危机重重。

且看婚姻与家庭关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S怒斥"四栖老爸"。
一明星S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闪耀明星,她和Y携手走过了十年的婚姻。离婚多年后,当看到Y携再婚所生的儿子做一个电视节目后,S怒斥前夫:"男人可以离婚、可以重组家庭、可以爱现妻和儿女、可以携子在媒体前秀父爱、称自己'司机保姆厨师教练'四栖老爸,但不可以对以前的孩子在7岁时他求你带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11岁管你要电话你都不给,14年来形同陌路……表演慈父可以,但我不允许你继续伤害我的儿子,你不是人!!"
对于那段过去的婚姻,对于与前妻所生的大儿子,Y 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他将那段婚姻比作"闹剧":"大家都存着看热闹的心态,哪有人真想理解你?"谈到决定离婚的时候,是否想到儿子?S说:"当时全是乱的,你被一个男人拿下了,你根本就全乱了,突然你的世界就塌了,你根本就不会想了!"谈到孩子,Y说:"前面一段有了孩子时,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当离开他了,感觉什么都没做,原来以为有一辈子的时间,哪知道一共就跟他相处这么长时间,我们虽然是父子,但生命中的缘分就这么长。"
谈到处理前后两段婚姻关系时,Y说:"分开了就是分开了,我深知,要开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
在面对过去婚姻和孩子的态度上,Y 是"逃避","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S则是愤怒和指责,离婚十几年后还在怒斥"你不是人!!"在这件事情上,一个在儿童期,另一个在青春期,处理问题的方式刚好在两个极端,极端的方式从来都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当前面的问题未能真正解决时,面对后面的婚姻即使有着美好的希望,事实上也必然受前面的影响和牵扯。事情的发展常常是:希望是一回事,实际是另外一回事。

不仅是夫妻之间,在亲子之间也可能奏响极不和谐的"青春之歌":青春期儿子和"青春期父母"的激烈碰撞。
小斌今年14岁,他不愿意上学了,还在大年三十那天踹了妈妈二十几脚,爸爸忍无可忍,动手打了他。然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现场。
儿子:"我先踢了妈妈,然后爸爸打了我,我才还的手。"
妈妈:"后来父子俩就打起来。大年三十,我们在吃年夜饭,他说你们吃团圆饭,我就把桌子给掀翻,还要放他爸爸的血,反正不要我们团圆了。"
爸爸:"我当时说,你说话要注意点,不让一家人过年,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你要考虑清楚。他仍然不听话,最后我们就采取强制措施,捆着他送到奶奶家。"
主持:"那你捆了他之后,是越来越升级,还是他气焰就消下去了?"
爸爸:"这下就老实点了。"
主持:"小斌,你说一下你的感受。"
儿子:"我被捆了以后,我的想法是,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
主持:"就服了?"
儿子:"没有。我当时想,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要长江水倒流!"
据小斌的父母说,儿子以前学习很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这开始于小斌的某次考试考砸了,爸爸打了他。
主持:"小斌原先是一个很出色的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学了?从什么事情开始的?”
儿子:"这就是我爸爸,就是没考好,回来打了我以后,我就没有上学。”
妈妈:"初二上半期没考好,每科的老师都批评他,叫他请家长,爸爸就打了他一下。”
儿子:"那天我拿了物理卷子回来,就考了50几分,他说养你有什么用,我说不要你养,他就打了我,先是踢了我一脚,我还了手。他后来又打了我一次。"
主持:"因为什么?"
妈妈:"卷子,儿子的语文没考好。父子之间又打起来,儿子抬起了一张板凳,爸爸拿着一个拖鞋,父子俩就砸起来,我在中间把他们拉开。"
妈妈:"我为儿子付出的太多了,班都没有上,每天都围着他转,放学、上学都是我送他,从小幼儿园开始都是我。"
主持:"刚才小斌讲了,只要父母改变一下对他的态度,他可能回去上学,小斌你要父母变成什么样的态度?"
子:"尊重我的选择,尊重我的人格。"
主持:"怎么样就算尊重你的人格了?"
儿子:"我妈有时候翻我衣服,我脱了衣服睡觉,第二天起来,兜里的东西拿出来不一样,我爸爸肯定不会翻,这些事我爸爸不会做,只有我妈。有时候我要出门找朋友玩,一定要爸爸同意后才能去,只有十分之一,十次他才会同意一次。"

在这个家庭中,爸爸妈妈都在爱着孩子。
如果不爱孩子,小斌没考好,爸爸会那么生气吗?妈妈更是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能说自己不爱孩子吗?
请大家感受一下,在上述事件中,爸爸、妈妈和儿子的心理年龄分别在什么阶段?爸爸在"青春期",妈妈在"儿童期",而儿子也成长到了"青春期"。
妈妈以"儿童期"的方式爱着孩子,即便儿子对她拳打脚踢了,她也在忍受着;平时在儿子睡觉的时候偷偷翻儿子的衣服……爸爸以"青春期"的方式爱着孩子,动辄斥责和拳脚相加。心理年龄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的父母,他们给孩子的爱,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很多父母,做了许许多多的"都是为了你好"的事。然而,"都是为了你好"只是出发点,出发点绝不等同于效果,只有当孩子自己内心感受到"这是为了我好"时,父母的行为才真正变成了对孩子的爱。父母说"都是为了你好"不重要,孩子自己感受到"这是为了我好"才是真正的重要。
没有父母的正确引领,子女逐渐长大成人,性格要强的孩子很容易长期处于青春期的对抗阶段,甚至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在家对抗家长,在学校对抗老师,参加工作后对抗上司。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时父母怎么办?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


四、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办?
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个关于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常常有家长问我: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反问一些问题,供大家反省和思考。
第一,你希望孩子18岁自己走向社会之后,能够独立地照顾自己的人生吗?
如果孩子在幼儿期听话,在童年期听话,在青少年期听话,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听话,难道他会在18岁成年那一刻就突然能够独立?
听话的孩子不用脑,只会听话的孩子,必然不能独立。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不听话何尝不是一个学习"独立"所必需的过程?所以,你真正需要的,是孩子听话,还是孩子学会独立?
即使我们真想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需要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我们分析一下孩子不听话的类型和原因。
孩子不听话的第一种类型是孩子在学习独立,如果是这一类,家长的做法不是要让孩子回到听话,而恰恰要鼓励他学会独立地拿主意。在鼓励的基础上,家长关注孩子在学习独立的时候,是否可能出现严重的风险,如果面对严重的风险,则进行相应的提醒和引领。
孩子不听话的第二种类型是孩子和家长对抗,你说往东我偏往西,你说对的我偏说错,如果是这一类,家长的方向更不是让孩子听话。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亲情出现了问题,重建亲情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只有重建了亲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家长们经常问:怎样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有一次,应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的邀请,我给中学生的意长们做讲座。学校给了一篇"命题作文"--《享青春,不叛逆》。我在讲座的时候,悄悄地改了一个字,变成《享青春,无叛逆》。
为什么作一字之改呢?
我的观点是:根本就没有青春期叛逆一说。这是对孩子们在青春期的行为表现的两种根本性的不同的看法。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长大后,不听话了,甚至开始对抗了,所以这是叛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呢,这是孩子成长之后要自己独立地拿主意,但家长依然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是家长滞后的管教模式与生命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和上面"孩子不听话"同理,家长更有效的做法是放手、支持和引导。
家长要做到放手、支持和引导,又深受自身心理年龄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家庭的引领能力,取决于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年龄发展水平。
如果父母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他们对子女很容易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形成讨好模式,或者过于溺爱,这些父母常常美其名曰"顺其自然"。
这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还是无力感造成的"逃避"?顺其自然的真实意思至少有两点,首先是懂得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这种个性特征的成规律,然后是按这个规律引领孩子成长。如果既不明了规律,又未按规律来有所作为,实际上就是以顺其自然为名,行放纵无力之实,父母逃避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如果父母自己的理年龄还在青春期,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子女很容易过于专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按自己要求的方式成长。
每个孩子生而不同,有的孩子内心力量很强,有的孩子内心级心理年龄力量较弱。
若孩子内在较弱,无论父母采取的是溺爱模式还是专制模式,都很容易养成孩子依赖的心理特质。
若孩子内心强大,无论父母采取纵容或者是专制模式,孩子的共同点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纵容模式"下,内在较强的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同时,还在心底里有依赖性,认为天塌下来父母都能解决,"我爸是李刚"之类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结局。在"专制模式"下,内在较强的孩子其独立性不会被摧毁,但他们很容易叛逆、否定、冷淡、不接受,甚至公开对抗,他们做事的能力依然可以很强,但情感和亲情之爱的能力却遭到严重损伤。
总之,如果父母不够成熟,教育孩子时采取溺爱与专制这样的极端模式:对于内在生命力较弱的孩子,做事的能力和情感的能力全被摧毁;对于内在生命力较强的孩子,做事的能力依然,但亲情能力不再,他们也被毁灭了一半。

由此可见,父母的成熟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重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升级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的四个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父母期。我们有时虽然年龄已成年,但心智却未必成年。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有时还是青春期,有时是儿童期,有时是成年期,有...

by:爱恐龙的橘麻

升级心理年龄

声明:此书版权归"深圳市幸福双翼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志猛老师所有。本朗读仅用作个人学习、提升、交流之用,请勿用作他用!因为教育,我们在一起。有担当有情怀,心...

by:流金岁月CS

升级心理年龄

泰戈尔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经历一个从幼稚到冲动,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心理成熟度,我们称之为“心理年龄”,它对一个人...

by:快快乐乐分享组

《升级心理年龄》(感谢订阅、好评)

建议使用“喜马拉雅app”,采用1.25倍速或原速播放,效果更佳。声明:此书版权归"深圳市幸福双翼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志猛老师所有。本朗读仅用作个人学习、提...

by:Rainman雨人

21堂心理升级课

“从知道到做到,打破固有思维,21个心理学效应,带领你,活出新的自己”。此次壹心理心探社团队邀请到张文静老师前来与大家分享这21个心理学效应。如何才能突破潜意识...

by:壹心理精品课

黄志猛 《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经历一个从幼稚冲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心理成熟度,我们称之为“心理年龄”,它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家庭乃至整个人生幸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by:幸福双翼张伟

科普第三季—心理故事总动员|心理

【内容简介】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它可追溯到公元前,古时期就已有关于心理学科的记载,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都是心理学最早的开拓...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夜听心理学 第三季

学习传统文化18年心理咨询师提升认知、锻炼觉察、致力疗愈、情绪疏导这是一个关注内在成长的“健心空间”,这里有很多和“看见”自己相关的内容。

by:洋葱小馆杜丰霖

校园三剑客*新升级*经典版:第三辑

少年科幻经典,畅销20年,畅销500余万册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畅销童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等多项大奖美国...

by:作家杨鹏

心理咨询导论(第三版)

作者将每一种心理咨询理论都放置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同时还介绍了许多当代咨询理论,其中包括叙事疗法、系统疗法、女权主义与多元文化咨询。特色及评论:...

by:心师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