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入仕方知行路难 初仕凤翔

2024-01-20 00:30:5312:25 65
声音简介
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时,苏辙的任命却迟迟未下。又过了一些时日,朝廷的诏书才正式下达,苏辙为商州推官。然而,因苏洵奉命在京修礼书,苏辙便奏请留京侍奉。
一切尘埃落定,苏轼也整装出发。嘉佑六年(1061)冬天,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和不满三岁的儿子苏迈,启程前往自己的任地。苏轼到陕西凤翔做签判,苏辙一路护送,一直送到郑州,仍是依依不舍,不愿离去。过去的二十多年,兄弟两人朝夕相伴,互相扶持,已然习惯了。面对人生中第一次别离,尽管两人早已做好思想准备,心中也明白离别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人生,但分离就在眼前,他们还是无法抑制心中的不舍之情。
苏轼和苏辙兄弟情深,在他们各自的诗文中也能找出许多印证。苏轼曾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而在苏轼去世后,苏辙在写给兄长的墓志铭中则提到:"抚我则兄,诲我则师。"无论苏轼一生历经多少荣耀和低谷,又如何在波折中前进,在苏辙眼里,他始终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最敬爱的兄长。
所以,尽管天寒地冻,而苏辙形体单薄,他依然从汴梁一路跟到郑州,希望多些时间陪伴兄长。然而,看着弟弟瘦弱的身躯,苏轼心疼不已,几次催促弟弟策马返程。终于,寒风之中的苏辙,离苏轼越来越远,身影也渐渐模糊……
与弟弟分开之后,苏轼继续前行,来到绳池。多年之前,苏轼和苏辙进京赶考时,曾经路过这里。当时,他们在寺庙中借宿,得到住持奉闲老和尚的热情接待。临别之际,兄弟二人曾题字留念。如今,苏轼故地重游,原想拜访奉闲,但当他踏进寺庙之中,却被告知奉闲已经去世,而往日的题诗也因墙皮剥落,早已无踪无影。
物是人非,再加思念弟弟,苏轼心中不由得生出万千感慨,挥毫写下《和子由绳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赛驴嘶。
苏轼自进京赶考,到如今去凤翔任职,几年里,行路万里,途经几十县。他有时到一个地方,有时又到别处,来来往往,在广袤的天地间留下了一些痕迹。但是,在他心里,这却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停留一样。鸿鹄在雪地上留下爪印,原本就没有定数。
绳池寺院内的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多年,留下的只有一座安放骨灰的新塔,而当年题字的墙壁也破败了,苏轼再也没有机会一观往日的笔迹。他回想往事,情不自禁地想要和弟弟分享那些关于过往的回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入仕12年

【内容简介】大学毕业生陈强,阴差阳错踏上了未知的仕途,权力与欲望的交织,金钱与美色的诱惑,且看他如何步步为营,闯出自己的入仕之路!!!【作者/主播简介】作者:夜...

by:石木山

远鉴方知|军事热闻

俄乌冲突、中东局势、南海和平、两岸关系......持续跟进报道中,国际军事热点放送。本专辑将为您带来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让您及时了解军事界最新动向。无论您是军事爱...

by:远鉴方知

行路中国

从建筑到收藏,从艺术到人文,四季更替,沧海桑田,永恒的是中国之美。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行路中国,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by:木石林

刚行路上

将所有的游记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用声音带你去旅行,走遍世界的大小角落。

by:刚行路上

采撷西行路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近年来,关于“西游”题材的热潮不小,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籍,都是对西游故事的别样解读。比如,...

by:电子工业_电子书

读书便是行路

读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

by:祖茹蕙_谦恭信敏_祖尚

西京谍影(方知今 著)

鲜为人知的隐秘之战,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共产党谍报人员潜入西京胡宗南内部,“军统之花”与他的一段苦涩的爱情历程,人性与党性、爱情与信仰、真诚与...

by:美丽的晴空

行路难朗诵读

很多人觉得老裴的东西方便背书,所以很多初高中古文老裴都读了很多遍,如“桃花源记”,如“琵琶行”,如“春江花月夜”......感谢大家愿意听!老裴常有读错的地方,...

by:老裴背古文

伟大的旅行·行路篇

“伟大的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球探险,而是现代人类回溯人类祖先诞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过一幅画向人类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而关野吉晴...

by:湛庐阅读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在这里我只想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我想说的正好你也想听会不会特别美好?可能只有只言片语可能只是一声“嗯哼”~啊?又是不说人话、听不懂的碎碎念吖?是么?哈哈...

by:披香渡龄偶K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