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最好不要吃降压药,否则容易导致低血压?心血管专家说出实情

2024-01-30 22:16:3903:38 602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高血压作为目前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因为高血压引发的其他并发症,比如心肌梗塞、脑梗死、冠心病等。

所以降压药也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并发症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但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对于降压药的服用时间却有争议。

有人认为睡前不要吃降压药,因为晚上睡觉血压低,很容易导致低血压。这是真的吗?

睡前最好不要吃降压,否则容易导致低压?

首先需要强调,无论降压药是早上服用或晚上服用,至少比很多有高血压却不吃降压药好,因为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但认为睡前吃降压药会导致低血压,这个结论

过于武断,并不正确,也不科学,原因有以下3点:

1)指南、共识或教科书没有这一说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指南或共识,包括内科学教材,都未提出“降压药最好不要晚上服用”,即使是药物说明书,对于绝大多数降压药,并无推荐服药时间早上或晚上。

2)血压波动的类型

我们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24小时内受身体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根据对血压的测量,我们把血压波动分为四种类型: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及反杓型。大多数健康人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是杓型血压,就是跟像勺子一样,晚上比白天血压低,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群是反杓型,夜间反而比白天高,所以说晚上服用降压药会导致低血压也是不准确的。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杓型血压患者,晚上服用降压药比早上服用能够更好地降低血压,因为夜间的血压下降可以降低靶器官受损的风险,而且能够使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类型向杓型血压转变。

3)药物的起效时间

不同的降压药物起效时间不同,有的作用比较迟缓,可能要5-6小时,比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我们称之为长效降压药,通常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对于长效降压药,长期服用情况下血药浓度基本稳定,效果类似,因此白天晚上都可以。

对于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片或硝苯地平片,建议白天服用,晚上服用确实可以引起夜间低血压。但目前一般降压药都选择长效类型药物,既安全又方便,一天固定任一时间服用都可以。

总之,降压药物的服用时间是早上或晚上,应该根据患者的血压类型,服用药物的起效时间来个体化的选择,最好在经过动态的血压监测之后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确定。如果高血压患者一直血压控制较好,可以继续以前服药时间,保持不变,如果是初次诊断高血压,可以根据服用降压药类型决定服药时间,如果是长效降压药,可以选择一天中固定时间即可,如果是短效降压药,可以选择白天服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降压音乐

从临床上看适当的音乐,尤其是放松性音乐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极有价值的。听音乐治疗中不服用降压药,观察无无严重合并症的1、2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可见到听放松音...

by:纤纤境听

许黄桃睡前故事|睡前听最好(完结)

Hello大家好,我是许黄桃,今天来给大家创建一个新专辑,叫做我的睡前故事哈,这个适合于睡前听,也适合于小学初中年龄段听哦当然,更新也是晚上也是周六周日,周五也...

by:暗夜幻影_许黄桃

最好听的睡前故事

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情的小鸡。书中充满了惊险的情节和法式的幽默。当然,也不乏那些捧着肚子哈哈大笑的段子。

by:乖果粒儿

Alpha脑波 • 催眠降压提记忆

研究表明,每分钟50-70拍的音乐有与alpha波相同的频率,能平缓呼吸,安抚潜意识,促进冥想,保持放松,释放因为紧张而占用的大脑资源。对灵感的产生也有奇效。戴...

by:电波赫兹

不要条纹的小斑马|睡前故事

在成长的历程中,让你能够与善良、美好、正直、勇敢相伴,相信爱与奇迹,懂得感恩,学会包容,乐于分享,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

by:糖果格格屋

抑郁药!要不要吃?!

抑郁了,就一定要吃药吗?

by:枫孑然

高血压的6种发病原因和降压方法

想要收听每一期节目?点击下方“订阅”按钮,每晚八点免费收听精彩内容,让你远离疾病,获得健康密码,提升生命质量。阿龙,原名:韩文龙,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

by:阿龙说健康

高血压的6种发病原因和降压方法

高血压的6种发病原因和降压方法,血压高了进来看看,把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by:孙华贵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