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哈姆雷特》,拖延界首席执行官的复仇之旅

2024-03-13 22:21:5919:55 29
声音简介
如果想和一个人断交,你只需要和他聊下面三个话题:
转基因有没有害?
中医药能不能信?
狗肉你会不会吃?
[插图]
相信我,这不仅能收到奇效,一言不合还会来一场真人对打:
[插图]
而在文学上,也有这样一个争论不休、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话题,它就是:
《哈姆雷特》到底该怎么解读?
[插图]
为啥?
因为有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
[插图]
[插图]
把这名句补充完整就是:由于对哈姆雷特拖延复仇原因的解读不同,一千个人就能解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下面混子哥就来带大家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神作,要了解这部作品,就得从莎翁所在的时代说起。
英国的扫盲运动
小莎和上一篇的塞万提斯是同一时代的人,当时整个欧洲正在轰轰烈烈地搞扫盲运动:文艺复兴。
[插图]
为啥要搞扫盲运动?还不是因为老百姓过得不怎么样!
当时英国的老百姓都得听国王和教会的,让干啥就得干啥,根本没什么地位可言。
[插图]
所以,大家也都很丧,集体躺平,听天由命。直到扫盲运动席卷英国,文艺复兴的推崇者大喊:
[插图]
在文艺复兴之前,大家都信奉上帝,认为人很卑微,而文艺复兴之后,人的价值提升了。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观点,它有个[插图]官方的名字: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地位。
[插图]
这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其中就有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老师:罗杰·阿斯坎。
这老哥是出了名的人文主义者。
伊丽莎白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插图]影响,登上王位后,尤其重视人才的发掘,并让这些人才努力建设英国。
[插图]
女王重视,国民追随,本身就火热的文艺复兴,“噌”的一下,成了全民热议的现象级话题,人文主义也成了流行词,常常被人挂在嘴边。
在伊丽莎白的治理下,老百姓拼了命地挣钱,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生活一下子变得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于是,英国也越来越强大了。
[插图]
这就是在用事实证明:人确实可以创造幸福生活,人文主义是靠谱的。
于是,很多人开始把人文主义当作信仰,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做个好人,世界就会灿烂幸福。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到了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因为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娃,国内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都想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插图]
各方势力忙着掐架,社会混乱不堪,失业率、犯罪率大大上升。
[插图]
现实和信仰不符,让一些人开始纠结,甚至质疑人文主义是不是真的靠谱。
[插图]
面对这样的社会,莎士比亚也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痛苦的他,看到社会的种种罪恶,态度悲观,开始创作悲剧。
[插图]
《哈姆雷特》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写下的,他在这部悲剧中影射了现实,融入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哈姆雷特》写了啥?
《哈姆雷特》实际上讲的就是,拖延界的首席执行官哈姆雷特,想复仇却又一再拖延的故事。
[插图]
姓名:哈姆雷特
身份:丹麦王子
信仰:人文主义
任务:为父报仇
而这个故事跟这些人有关:
[插图]
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丹麦,当时正在德国死磕人文主义的王子哈姆雷特,听说自家国王老爸被毒蛇咬死后,二话没说回国奔丧。
他在回国的路上想象过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到自己进门会见到这样一幕:
[插图]
哈姆雷特这才发现,叔叔克劳狄斯接管了国家。
[插图]
哈姆雷特的三观崩塌了。就在哈姆雷特痛苦忧郁的时候,他老爸在梦里出现了。
[插图]
原来,克劳狄斯毒死了国王,篡夺了王位。而哈姆雷特作为王子,又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于公于私,他都可以直接砍了克劳狄斯。所以按照常规的剧情,应该是妥妥的爽剧模式!
[插图]
但这是大作家莎士比亚,咋可能这么老套!
所以他不仅没有用爽剧模式,还让哈姆雷特身患拖延症晚期。
[插图]
哈姆雷特担心叔叔对自己下手,所以他一边装疯保护自己,一边试探克劳狄斯。几乎要获知真相的他,面对复仇的命题痛苦又纠结。
[插图]
最终,哈姆雷特通过一出戏剧,证实了鬼魂的话,为父报仇的念头再也摁不住了,他果断地提起剑冲进了王宫。
在王宫中,他看到克劳狄斯正跪着,在向上帝忏悔自己杀人的罪过。
[插图]
当他看到这个场面,内心又开始纠结。
[插图]
他转头来到王后老妈的房间,跟老妈进行了一番坦白。
[插图]
但他发现竟然有人在墙角偷听,哈姆雷特以为那人是克劳狄斯。
[插图]
而好死不死,他正是自己情人的爸爸。奥菲利娅也因为父亲的死,变得精神恍惚。
[插图]
哈姆雷特误杀了御前大臣,这让克劳狄斯抓到了把柄。克劳狄斯借口派他出使英国,而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让英国国王帮忙弄死哈姆雷特。
[插图]
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装疯并且试探的时候,就已经对他起了杀心。但因为哈姆雷特的王子身份,加上他深受民众爱戴,所以克劳狄斯不敢直接动手。
不过哈姆雷特在去英国的路上,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奔回丹麦。
[插图]
结果他刚回到丹麦,御前大臣的儿子雷欧提斯就来堵他,还告诉他一个坏消息:
因为哈姆雷特杀了御前大臣,奥菲利娅精神恍惚,溺水死了。
[插图]
克劳狄斯知道了这件事,心生一计,怂恿雷欧提斯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让他找哈姆雷特决斗,想再次借刀杀人。
[插图]
雷欧提斯提出要跟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也答应了。
[插图]
决斗前,克劳狄斯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了毒,还在观赛台上的酒里下了药,就等哈姆雷特一命呜呼。
结果决斗时,观赛的王后误喝了毒酒。
[插图]
哈姆雷特果真中了雷欧提斯的毒剑,但他反手抓过毒剑把雷欧提斯刺死了。
[插图]
认清背后搞鬼的人后,哈姆雷特新仇旧恨一起算,将克劳狄斯也刺死,为父报了仇。
[插图]
最后的最后,哈姆雷特也毒发身亡。《哈姆雷特》的结局就是:
[插图]
请按角色杀青顺序阅读下图:
[插图]
《哈姆雷特》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分析总结一下:
[插图]
1.哈姆雷特为啥一直拖延复仇?
在这部戏剧中,这是最让人想不通的问题。明明是克劳狄斯篡权夺位,哈姆雷特作为王位第一继承者,有理由也有立场杀了克劳狄斯,为父报仇,但他一再放弃复仇机会。
鬼魂告知真相,仇人忏悔罪过,仇人借刀杀人,这事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哈姆雷特年龄小、阅历不够,担心斗不过克劳狄斯,所以他才小心翼翼。这一点,大多数人也都认可。
但拖延的根本原因,却各有各的说法,至今没有统一结论。所以大家才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这里,混子哥就来给大家讲讲,中国学界的主流看法:
[插图]
哈姆雷特接受的是人文主义教育,他一直认为人性本善、世界美好。
所以,当他知道老爸是被叔叔毒杀的时候,他发现现实和他的信仰冲突巨大,他的理想世界瞬间崩塌。
他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而克劳狄斯所做的事只是其中一颗“毒瘤”,所以他纠结、犹豫、拖延。
[插图]
那句“生存还是毁灭”,也被看作他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证明。
[插图]
整个世界都有问题,如果想要“生存”,就得保存这个世界;如果想让世界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就得“毁灭”整个世界,重塑整个世界。
而莎士比亚写这样一位王子,其实也是在说自己对人文主义的质疑。
同时,他用克劳狄斯的“王位争夺”,来影射当时英国各方势力为了王位而争斗。
[插图]
这就是中国学界的主流看法。
[插图]
关于哈姆雷特为啥拖延的看法非常多,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被封建思想、荣誉观念左右的王子,所以他一直拖延复仇。
还有人认为,这是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伯爵。他在图谋叛乱的过程中,也出现长期犹豫不决的症状。
2.《哈姆雷特》对后世有啥影响?
《哈姆雷特》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可以称得上是——
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插图]
如果非要做个类比的话,《哈姆雷特》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就像《窦娥冤》之于元杂剧。它们都是悲剧的经典杰作,主角的遭遇都牵动着读者(观众)的内心,都激起了世人的同情心。
[插图]
在情节结构的设计上,《哈姆雷特》也值得学习和称赞。
比如,他设置了两条复仇线,一条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一条是雷欧提斯为父、为妹报仇。两条线相互对照,剧情更丰富。
很多人熟悉的童年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其实就是动物版的《哈姆雷特》,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插图]
莎士比亚传
莎士比亚的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关于这个人的生平,说法很多,甚至连这个人存不存在都是个谜,混子哥就挑个主流的讲。
莎士比亚,出生于16世纪的英国,常年混迹于英国娱乐圈,多栖发展,靠戏剧走上了人生巅峰。
[插图]
莎士比亚的人生概括起来,就是两条微笑曲线:
一条是他的人生走向;
[插图]
一条是他对人文主义的信任度。
[插图]
莎士比亚曾经遭遇过低谷,但最终都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那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微笑曲线。
1.莎士比亚的人生走向
莎士比亚的生日被推定为4月23日。据说他老爸是个富商,还当过政府官员,简直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选择这一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的诞辰。而且,莎士比亚去世的日子也是4月23日,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巧合。
莎士比亚十几岁的时候,家道中落,他只能放弃学业出外谋生。
[插图]
莎士比亚二十三岁的时候,跟随一个巡演的剧团去了伦敦,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这时候的莎士比亚跟草根没啥区别,所以他在剧团只能跑跑龙套、打打杂。
[插图]
跑龙套让莎士比亚对剧场事务门儿清,看得多了,心痒手也痒,于是,莎士比亚开始拿起笔搞创作。
别说,还真让他搞成了,他的第一个剧本《亨利六世》上演成功,莎士比亚从此在剧坛有了姓名。
[插图]
三十岁时,莎士比亚准备多栖发展,加入了伦敦的一家顶级剧团,在剧团里既当演员,又当编剧,后来还成了剧团股东。就这样,莎士比亚的钱包鼓了起来,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插图]
不过莎士比亚在巅峰行走了二十年后,就跟这个世界说拜拜了,他死的时候年仅五十二岁。
[插图]
莎士比亚死时并不孤单,身边有妻儿相陪。他十八岁时就跟比自己大八岁的妻子结了婚,生有三个儿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条微笑曲线。
2.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信任度
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信任度直接影响了他的戏剧创作。
伊丽莎白统治前期和中期,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深信不疑,加上当时国家强大、社会安定,所以这时候他写的戏剧,以喜剧为主,透着一股欢乐的氛围。
[插图]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就写于这个时期。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这些喜剧大都歌颂爱情,赞扬主人公追求爱情自由、个人幸福,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到了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社会动荡,莎士比亚开始怀疑人文主义,创作悲剧。
[插图]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是写于这个时期。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他在剧中塑造了一些有着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他们在跟邪恶势力进行悲剧性的斗争。
再后来,莎士比亚想通了:也许未来会变好,人文主义还是有它的好。他恢复了对人文主义的信念。
莎士比亚晚年时,开始创作传奇剧,寄希望于未来。
[插图]
这就是莎士比亚,他一生传奇且高产,共留下了三十九部剧本,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每个人提到他都会飙出一句地道的英语:
[插图]
好了,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我们就唠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by:程咬金_solitude

哈姆雷特

本书是莎士比亚作于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其父、骗娶其母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剧本塑造了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通过...

by:剑雨飞花_j8

哈姆雷特联盟

我们不生产观点,但我们记录每一种不同。每一次“阅读”,都是打开一个新的对话框。

by:哈姆雷特联盟

好色的哈姆雷特

本書屬于風月雜談一類的文化隨筆。共計十一篇,如,(1)脫掉大衣的吉吉(2)畫春宮的女人們(3)巴黎春夢三十頁(4)鏡子?堶惘釦笑諢]5)愛你就打你屁股(6)吊起...

by:我兜里有土豆

大家都来哈姆雷特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你就是我们的哈姆雷特,大家共同演绎经典故事,并且发表评论,或再用故事来表达感悟,在这里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y:朔威明亮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400多年来,一直常演不衰,有评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哈姆雷...

by:阿杨1987

我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是我的哈姆雷特,你的呢?

by:草莓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