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上楼》南北朝•谢灵运(赏析及同步练习)

2024-05-05 07:18:4002:50 42
所属专辑:中华古诗词
声音简介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词句注释】

1.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2.潜虬(qiú):潜龙。虬:传说中有两角的小龙。媚:喜爱,此有自我怜惜之意。幽姿:潜隐的姿态。这里喻隐士。

3.飞鸿:能高飞的雁、鸿鹄等大鸟。远音:鸿飞得高,所以鸣声可以传得很远。此喻有所作为的人。

4.薄霄:迫近云霄。薄(),迫近。云浮:指高飞的鸿。

5.栖川:栖息水中。怍(zuò),惭愧。渊沈:指深潜水中的虬龙。:沈:一作

6.进德:增进德业。《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智所拙:智力不及。拙,指不善逢迎。

7.退耕:退隐躬耕。力不任:体力不能胜任。

8.狥(xún)禄:追求俸禄。狥,谋求。反,同。穷海,边远荒僻的滨海地区,指永嘉。

9.卧疴():卧病。空林:因秋冬季节树叶落尽,故称空林。

10.衾(qīn):被子。昧节候:不明季节变化。

11.褰(qiān)开:拉开,指拉开窗帘。窥临:临窗眺望。

12.倾耳:侧耳。聆:听。

13.岖嵚(qūqīn):山岭高耸险峻的样子。

14.初景:初春的日光。景:同。革:清除。绪风:冬日残余的寒风。

15.新阳:指春。故阴:指冬天。

16.“园柳句:意思是园柳中叫唤的禽鸟种类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17.“祁祁句:《诗经·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18.“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写诗人由眼前春色而触发的离家伤春的情怀。

19.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觉得时间长久。

20.难处心:难以安心做到。

21.“持操句:意思是坚持高尚节操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

22.“无闷句:意思是自己现在做到了隐居遁世而没有烦闷。无闷,《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征,证明。


【白话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

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这光秃秃的树林。

(每天)蒙着被子,睡着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遁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初春。谢灵运在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被逐出京都,这一年的七八月至次年(景平元年)七八月间担任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次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托物起兴,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作品赏析】

《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请微信识别首尾图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更详古诗词赏析、同步练习资料。)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愧。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迫,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fán)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样,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45]小名客儿,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


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同步练习】

1.请选出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这里,诗人将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对仗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2.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紧扣早春景物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形绘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B.“萋萋感楚吟的大意是: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产生无限的悲伤。这是一个用典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

C.“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抒发了诗人决心远离污浊的官场,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

D.《登池上楼》这首诗是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表现了作者官场失意、进退维谷的感伤情绪。


3.诗的开头两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鉴赏这两句诗。


4.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5.诗中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概括三种主要情感。


【参考答案】

1.C。解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应该是以优美的春光勾起作者的感伤情怀。


2.D。解析:A选项绘形绘色的看法有误,结合关键词变鸣禽可见,该句应为绘声绘色;B选项萋萋感楚吟表达了诗人的归怀之情;C选项,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该句中作者本无心归隐山林,只是故作旷达罢了。据此分析作答。


3.这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白媚。下一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像它振翅高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4.“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竞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排遣,新鲜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想到自己不归的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今天照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有徳的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身上得到证明,作者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5.①诗的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政治失意的牢骚和进退不得的苦闷。诗的中间八句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之情。诗的最后六句表达了诗人的归隐志趣。(请微信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更详古诗词赏析、同步练习资料。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18 池上<一>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南北朝史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

by:沽上燕山

悠悠南北朝

【内容全部取材自官修正史】宋齐梁陈四代雄主,北魏周齐三国兴亡,悠悠南北朝,说不尽的乱世纷繁。这个系列主要是从南朝刘裕说起,一直到隋军渡江南下灭陈,通过口述的形式...

by:烽火照东南

南北朝风云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

by:板桥读书

南北朝演义

五胡十六国期间朝代频繁更迭,偌大的中原变成了屠戮的地狱,北方的汉人几乎被屠杀殆尽;但幸运的是冉闵在北方建立了冉魏政权,颁布了“灭胡令”,禁止屠杀汉人,这才保住了...

by:老阎说书

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by:斩风雪

声音主播

6811125

简介:与君初相遇,犹如故人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诗词作为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载体,早已深入人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内容丰富,绚丽多彩,读起来涤荡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让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与诗词为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让诗词点缀我们的生活,让诗词增添我们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