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冠军,别装了

2024-05-09 04:09:0109:25 84
所属专辑:局外人看电影
声音简介

估计谁也没想到,五一档的票房冠军,竟然是喜剧电影《末路狂花钱》,即便它备受争议。

豆瓣6.0分,只是高于《维和防暴队》,排在倒数第二。

主演几乎都是东北人,取景地在吉林长春,地域风格浓厚。

它也没有跳脱国产喜剧的通病,充斥着脸谱化的角色,陈旧的烂梗,刻板的视角和脱离现实的桥段。

在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下,这部电影已经取得了4亿票房。

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它呈现的问题,去讨论国产喜剧创作上的困境与挣扎。

本片的故事不算新颖,能看出很多过往作品的痕迹。

孤寡中年男性贾有为,抠门了一辈子,只想攒够一百万开间小店,早点躺平。

就在愿望快实现时,却意外查出身患绝症,剩下十天的日子。

他顿时感觉人生渺无希望,辛苦攒下的钱也没了意义。

贾有为想起高中的三个拜把子兄弟,自己曾经腆着脸当大哥,却从没为兄弟做过什么。

年少许下的心愿犹在耳畔,他当初承诺日后帮兄弟们悉数完成。后来因为争执,大家早就散落在人海。

如今,是完成誓言的最后机会。他找回兄弟,卖掉房子凑齐一百万现金,打算带他们奢侈一把,开启关于友情与消费的狂欢。

片名上看,它山寨了一把经典电影《末路狂花》。但核心,早就悄悄坠落和转换。

剧情上看,又与《遗愿清单》很像,都是主人公确诊癌症,临死之前实现心愿。

放肆消费的设定,还让人想起《西虹市首富》。

它最大的缺点,也不是这些融梗。

而是整部电影的质感,像是由一个又一个短视频段子拼凑而成的网大,缺乏能够组成一部电影的合理逻辑,没有把故事讲好。

它的笑点都经不起推敲,比较粗糙,是简单粗暴的低级趣味,基本是靠几位演员浑然天成的东北语言式幽默所带动的。

比如,贾有为和女同学约会,兄弟们打车在后面跟着,并告诉司机前面两个人是老婆和兄弟,一起绿了自己,希望司机帮忙捉奸。

这明显是刻意设置的误会,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

就算能让人发笑,但观众们仿佛是被挠了痒痒。

它甚至还直接引用了小品台词: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以及:人还活着,但钱没了。

这两句老梗哪怕是由小沈阳本人说出来,效果也并没有多出众。

2024年的喜剧电影还把15年前的小品搬上银幕,只能说明如今的创作有多匮乏。

而那些带有冒犯性质的梗,就更让人难受。

贾有为带兄弟们租了辆车,因为后座太小,两人只能挤在一起,一转脸就不小心亲到嘴,然后满脸嫌弃地躲开。

这个笑点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恐同。

它建立在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冒犯之上,与过去那些辱女梗相比没什么不同。

这种笑点本身是非常傲慢的,来源于掌握话语权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群的奚落、嫌弃和不理解,带有直白的歧视。

如果是一位同性恋观众看到,想必根本不适。

合格的喜剧,笑点应该来源于角色本身,是人物去自嘲或是解构,绝不是通过冒犯观众进行抖包袱。

情节上的处理,也有不少硬伤。

首先是贾有为塑造得比较单薄,他的性格难以对自己的行为逻辑进行支撑。

开篇就交代贾有为的抠门来于母亲的耳濡目染,并且有一个躺平的心愿。

但是,既然想躺平,说明贾有为不是一个匮乏的人,他内心起码是有着目标或对于生活最低诉求的。

但目前呈现出的状态,却是他好像根本没什么兴趣爱好。临终前的遗愿清单,竟然是只能完成兄弟的心愿。

这就陷入了叙事悖论,如果他没什么追求,完全可以持续上班直到退休,为什么一定要攒钱躺平呢?

这对因果关系很难成立,基本就是为了完成需要故意设计的性格和目标,导致这个角色空有概念,很难立体。

观众对于他的认知,也就只有抠门、得癌症。

我们对贾有为这个角色知之甚少,甚至找不出什么醒目的特点。

这也就意味着,观众无法与他共情,更无法被他的命运所牵动,继而代入他的立场或处境。

彼此之间的割裂,让人物始终维持着脸谱化和单一。身边随便一个陌生人,都比贾有为更加鲜活。

在狂花钱的环节,贾有为的选择更是呈现出一种“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疲倦。

10天消费100万,还根本花不完。

所谓的挥霍,竟然只是租个豪车,住顶级酒店,去KTV最大的包房点几箱啤酒,让服务生站成排对瓶吹完,还要鞠躬齐声喊一句:大哥我炫了!

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财务,贾有为常常与钱打交道。

他太清楚钱的价值了,怎么可能不会花钱?他对于挥霍的认知,竟然只停留在这些肤浅的层面。

只能说这些设置是在无限趋近,甚至讨好下沉市场。

就像是用大数据精准定位了那些最能抓住绝大多数人眼球的短视频,去分析他们拍了什么内容。

对于友情的刻画,就更显得潦草。

四人本来住在一个工厂大院,结果改革来临,贾有为的父母背叛了全车间,三兄弟与他分道扬镳。

几人因贾有为的癌症而重聚,中后部分却发现是误诊。

这本来是好事,兄弟们却在打闹之间不小心将装满现金的包裹掉进河里。贾有为恶狠狠地责怪每个人,揭了他们的短。

刚刚建立起来的情谊,骤然破灭。余下的时间贾有为一直在试图弥补,满足他们的心愿。

这三个情节点,单独来看每一个的确是成立的。结尾的“小时代”式大和解,甚至是有些感人的。

但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却很怪异。

贾有为有两次主动向兄弟们靠拢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他一无所有基础之上的。

第一次是即将失去生命,第二次是彻底失去全部财产。

这是不是能够说明,贾有为从头到尾都是被物质驱使的奴隶?只有在一无所有时,才会去渴望寻求人与人的联结?

那么他在结尾主动求和,帮其他三人完成心愿的这一举动,实际上非常虚伪,并且自私自利。

你也不能说他是因为经历了反思之后大彻大悟,认清了金钱和情谊哪个更重要。

如果他真的认为兄弟情重要,那么也不会有前面的爆发和抱怨。

这种逻辑上的漏洞,近乎消解掉了本片试图在渲染友情上进行的发力。

还有一些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

女性是为了成就男性而存在的绿叶,虽然讨论了中年危机,却因为主角团的困境都不够真实,而浅尝辄止等等。

这些都让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拧巴。

你甚至能把这107分钟,分割成几十个3~5分钟的短视频,相信会出现不少爆款。

这足以说明喜剧难出精品的原因,在于从创作阶段就出现了失衡。

创作者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在了造梗之上,而忽略了讲好一个故事的基础。

就像《末路狂花钱》中,身患绝症而疯狂花钱的概念,优先于贾有为角色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笑点能否击中更多观众,又先于整体叙事的合理性。

甚至还包括情感内核能否让更多人产生共鸣,依旧被置于是否符合现实中的基础逻辑之前。

这也就注定了,成品只能向下沉市场去靠拢,以观众所能接受的最低程度,去决定电影的上限。

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过程也一定是痛苦的。因果倒置,一味去臆断、讨好观众,反而会愈加迷失了本心。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票房,创造利润,但最终伤害的还是电影行业的根基。

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应该由创作者去引领观众,用成熟的作品提升观众的审美。

很显然,我们离那样的环境,已经越来越远了。

往期文章:斗胆审判华语电影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