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读懂孩子的敏感期:语言和秩序敏感期 1

2024-05-13 23:39:5810:43 40
声音简介
第二讲 读懂孩子的敏感期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长要读懂孩子的心脑成长规律,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和爱。

语言和秩序敏感期

1
我们这一讲,探讨的话题是:读懂孩子的敏感期。因为敏感期这个概念,是0 到 6岁的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的一个知识点,因为当你懂得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敏感期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以及他的那些行为表现是为了什么的时候,就懂得了孩子,就更容易、轻松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做好我们个人情绪的管理。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身体、心理各个方面不同的成长规律,我们要遵循孩子这样的一个成长规律,首先你必须得读懂孩子。

在上一讲里,我们讲到了安全感,孩子有个安全期,0 到 3岁这个阶段非常重要。那么敏感期又是什么呢?敏感期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说到敏感期,我们就要先来说说关键期。在奥地利,有一位行为生态学家洛伦兹,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而且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发现刚出生的小动物,它有一种印刻现象。什么叫印刻现象?就是他们会把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运动着的物体当成亲人,并对其产生追随反应,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可使得它具有获得食物、得到安全的生存价值。就是说,生命出生之后,本能的反应,就是只要追随着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运动着的物体,就能获得食物,得到安全。这样的需求是他的本能需求。这种印刻现象只是在出生后(5 到 24小时)短暂的时期内才会出现,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小动物都会出现,所以就把这一段有限的时间称为关键期。

那么关键期或敏感期对脑的发育又有什么影响呢?科学人员曾经在老鼠身上做过“饲养环境和大脑的发育”的实验,发现一群老鼠在一起,突触的发育更丰富。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长期没有人陪伴,对孩子的脑发育会产生影响。但是上面所提到的“印刻现象”不会在人类身上发生,而语言的关键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先说一个案例:我曾经接触一个这样的孩子,3岁左右,基本上没有语言的表达,家长带来时说这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倾向”。孩子每天被送到专门的自闭幼儿园去,孩子的爸爸妈妈也都在医院工作,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上的自闭幼儿园很抵触。爷爷说,每次去接孩子的时候,看着门口牌子上写着自闭康复中心,就想把那块牌子砸了。在我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孩子观察测评后,发现这个孩子没有语言的表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闭”。孩子主要是奶奶带的,奶奶说,在孩子0 到 1岁这个阶段,奶奶很少跟她说话,因为他挺乖的,吃饱了他就躺着玩,奶奶就去忙着做家务。待孩子长大一些,也是孩子自己玩,也常常是与电视或电子产品作伴。就这样,一直带到3岁,都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最开始孩子不说话,就认为是小孩子说话晚,没什么关系。后来发现不对的时候,再去医院看,就诊断为“自闭倾向了。其实是错过了孩子0 到 1岁储备语言的时期,和1岁半到两岁半语言的敏感期。在孩子储备语言和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没有人去和他多交流。要知道,电子产品是代替不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的,家长应该在这个阶段,多和孩子说话交流,给孩子去读一些带有韵律的诗歌或者故事等等。而这个孩子3岁,又在自闭的幼儿园,周围几乎都是不会交流的孩子,想想看,这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后来这个孩子来到我们的幼儿园,并接受我们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半年后语言基本上恢复,现在孩子已经正常上学了。

在孩子语言发育方面,常常有家长来咨询这样的问题:没有语言,说话慢,吐字不清等等。跟家长去交流沟通之后,发现这样子的孩子,在他成长的环境中,大多数家长都是不太愿意和孩子说话的,跟孩子的交流很少,更多时间是电子产品在陪伴孩子,尤其是3岁前。

因此,孩子的每个关键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条单行道,过去了就过去了,后面弥补可以吗?可以,但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去弥补,你想给他弥补为百分之百,有时就做不到了。

所以我们说关键期和大脑的发育,实际上就是智能的发展。智能的发展跟什么有关呢?跟教养方式和运动有紧密的关系。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布鲁姆做过一个研究,如果一个人以17岁智能达到百分之百来看,孩子在1岁的时候就达到了20%,到4岁的时候就达到了50%,到8岁的时候就到80%了,到13岁上,达到 92%。为什么我们说感统的训练,黄金训练期在 8 岁之前?这是有科学根据的。由此数字可以看出,人的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在学前完成的。所以,0 到 6岁对一个孩子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关键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如果用二八法则来看,一个孩子0 到 12岁的成长,0 到 6岁这个阶段几乎占了80%。后续的20%基本上到12岁就完成了。0 到 12岁,又占了整个成年后的80%。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讲,0 到 12岁,也就是到小学毕业,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把基础打在那儿了。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老话是很有智慧的。

一个孩子,他在很关键的这几个节点:0 到 3 岁,3 到 6岁,6到12岁,心理是什么样的需求?大脑的发育各个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家长需要为孩子打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说到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83年出来顶替父亲参加了工作。上班后,我一直很努力,一直到我学心理学之前,我都觉得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有时候觉得自己还蛮不错的。说实在的,以前我对父母并没有多少感恩,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孝顺,对父母很好。父亲去世早,我一直都在照顾母亲。但是在我学了心理学之后,尤其是在参加了很多家庭系统排列,那样的工作坊,看到很多个案,呈现出来的问题,都是源于0 到 12岁,更多是在0 到 6岁期间发生的一些状况,导致当事人长大之后在婚姻、亲子、事业各个方面又出现一些状况。那个时候突然间觉得我真的好幸福。

我一直在一个特别有爱的家里长大,而且一直到初中,也没见父母吵过架。我一直以为天下的父母都是像我的父母那样恩爱。上了初中以后,听同学们说起父母打架什么的,我觉得特别诧异。当时不能理解,父母怎么会吵架呢?不只是我的父母恩爱,亲戚朋友就我所能接触到的几乎也没有吵架的。所以我真的是很幸福很幸运的一个人。我妈妈是属于相对比较严厉的人,他的严厉更多体现在做事情的条理性上,他会要求我们早上起来要把被子叠好,地扫干净。他每天给我们的分工就是,回到家东西都要放好。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好像对我的学习就没有什么要求,所以我一直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人,到现在都特别乐意学习,我从来没有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可能是因为我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对我的孩子们的学习也没有什么要求,所以他们也都表现得还不错。虽然我本身是个女孩子,但我妈也很少会限制我说女孩不能干这,不能干那,因此,我的性格更像男孩子,从小就爬树上房。回看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且我在上一些催眠课,或在内在小孩那些课的时候,都是特别快乐的。正是因为我在0 到 12岁这个阶段,有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了今天的我。

我特别感恩父母,那时我爸爸在天津上班,挣的钱足够花。我妈妈原来是当老师的,因为有了我这个长女,就把工作辞掉,全职在家带我。所以在我父亲去世之前,我就从来没有跟妈妈有过分离。而且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都是被别人夸赞的,所以我的安全感和自信得以很好的建立。

我非常愿意把我所知道的这些和大家交流,我更希望不只是你们把自己的孩子照顾好,也能够把这个理念传播给周围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长去懂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在一个,宽松的,安全的,温馨的环境下健康长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读懂孩子敏感期

敏感期是所有新手妈妈和学前教育老师必了解的内容,了解敏感期,才能更好他懂孩子,才能更好帮助支持到他的成长。本专辑从孙瑞雪老师讲敏感期开始及每个敏感期的分开阐述,...

by:幸福妈妈引导师王瑕

读懂孩子敏感期

本专辑重新解读孩子的“敏感期”,旨在为父母们纠正对孩子敏感期的认识偏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实现孩子自身发展。它很好地抓住中国父母们在育儿问题过程中正面临的主要...

by:沐子_M

读懂孩子

激发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by:冯漫

读懂孩子

接住孩子的爱,激发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by:心灯共昇心理教育平台

读懂孩子

孩子是父母关系的一面镜子,是父母关系的“替罪羊”;孩子是家庭最忠诚的守望者,承担了家庭所有的问题。本书带领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一起读懂孩子,读懂自己。透过真实的...

by:小宁子的智慧人生

读懂孩子

激发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读懂孩子的内心需要

by:慧真如是心生活

读懂孩子

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激发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by:一念ln

读懂孩子

爱孩子不如懂孩子,我们是孩子选对的父母吗?如果不是,欢迎一起学习,一起成长。1.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2.读懂孩子的成长规律3.读懂孩子的性心理发展规律4.读懂孩子...

by:亲子教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