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人间词话背景谈(10)康德: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划定边界

2023-06-15 20:11:2511:22 1.6万
声音简介

10|康德: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划定边界

 

休谟的怀疑论是很有破坏力的,这注定使他在中国读者当中并不讨喜。中国传统里,单纯的破坏力一向很受轻视。我们认为有破必须有立,只破不立像个什么样子!其实在思想史上,破,无论难度、意义,往往都还要较立为高。比起严谨的破,我们实在有更多更多蒙昧而不自觉的立。

 

休谟的怀疑论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倘若我们真诚认可这样的理论,非但一切自然科学从此皆无可能,甚至道德大厦也会土崩瓦解,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任何行为负任何责任。我们真希望会出现一位既富于社会责任感,又擅长精密思辨的哲人,将休谟结结实实地击倒在哲学的竞技场上,哪怕仅以点数取胜都好。于是,我们等来了康德。

 

康德发现,因果律并不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规律,而是我们人类天然的认知模式。所以,在我们试图认识世界之前,有必要率先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清醒的认识。

 

当你握住一只杯子的时候,如何知晓这只杯子“真实”的样子呢?你知道它是坚硬的、白色的、没有任何味道、敲击它的时候会听到清脆的声音……这一切只是你的各种感官传达给你的信息而已,换言之,你对这只杯子的全部了解无非是全部感官反馈的信息汇总而已。倘若你生来眼盲,便永远无从得知它的颜色;倘若你天赋异禀,具有眼、耳、鼻、舌、身之外的某些感官,这只杯子在你心中的形象也许迥然不同。无论如何,你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只杯子“究竟”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知道的只是你的全部感官对它的某些特性所做出的反应而已。

 

这样的结论,自然会使我们想起贝克莱主教那个“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命题,它的深层含义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认识世界的真相,能够认识的只是感官所呈现给我们的内容。那个“真实的世界”,康德称之为本体(或译为物自体);感官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康德称之为现象。我们的认知能力仅可以触及现象世界,而无法达至本体。杯子的本体超乎我的认知能力之外,我所认识的只是它的现象而已。

 

受过一点点形式逻辑训练的人都会轻易认同这样的推理,看过《黑客帝国》的人也不难理解这样的一种生活形态。康德继续讲道: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而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认识现象世界的,这个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天然的认知模式。

 

正如人类有眼睛而植物没有,所以人类感知到的世界图景和植物所感知到的截然不同,倘若我们戴上红色的眼镜,看到的世界自然永远都带着一层红色。时间和空间,就是我们的有色眼镜。

 

我们总以为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康德不这样想。你可以想象任何一个物体处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吗?不,不可能,正如你戴上了一副永远摘不下来且永远强迫你睁开双眼的红色眼镜一样,你永远也无法逃离那一片红色。

 

除了时间和空间之外,我们还有次一级的天然认知模式,它们共有十二种,康德称之为十二范畴。因果律正是十二范畴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都是戴着因果律这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我们无法摆脱因果律来认识现象世界。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知道挨打和疼痛之间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无法知道在一个大气压下将纯水加热到一百摄氏度和水的沸腾之间,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我们唯一可以确信的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

 

这样的一种确信,康德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王国维认真读过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个命题,这是哲学史上一场革命性的论证。

 

如果将人类想象成计算机,计算机是以01这两个数字以及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来认识全部世界的,哪怕是播放一部电影,在计算机“本人”看来也无非是亿万个01所进行的亿万次运算而已,它对电影的“本体”永远一无所知;时间、空间以及十二范畴之于人类,正如01以及二进制规则之于计算机。

 

倘若计算机有了主观能动性,无论它如何施展浑身解数也只能在二进制的规范里认识世界;我们人类无论如何施展浑身解数,也只能在时间、空间以及十二范畴的规范里认识世界。但是,在我们所能认识到的这个现象世界里,我们是完全有理由相信因果律的。亚洲东海岸掀起的一场飓风,也许真的与南美洲丛林里一只蝴蝶的扇动翅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一颗陨星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偶然掉落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砸到了某只恰好途经此处的不幸的小虫,这实在是因果链条里锁定的事情。

 

今天有许多人都很欣赏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那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话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样感人。事实上在康德所论证的因果律里,并不存在“自由”这回事。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都是在因果的链条里被牢牢锁定的,如此一来,我们每一刻闪现在头脑中的思想,岂不同样是被无数个我们无法认清的原因所决定的吗?我们凭借什么为自己的行善或作恶负任何责任呢?一个活生生的人,归根结底只是一部结构复杂的神经机器,其运作方式虽然无数倍地复杂于齿轮密布的钟表,但两者的本质究竟有任何不同吗?倘若我们真的没有自由意志,道德岂不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

 

康德的缜密论证所揭示的是:自由意志、上帝以及不朽的灵魂,即便真的存在,也仅仅存在于本体世界之中,不是我们凭借理性所能认识到的。一旦我们试图以理性来论证上述三者的存在,就会陷入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

 

所以,出于社会责任感的考虑,康德在写成《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又写了一部《实践理性批判》,认为出于道德的目的,我们实在有必要假定自由意志、上帝以及不朽灵魂的存在,哪怕这三者都是超乎我们认知能力的事物,对它们的一切理性证明皆属徒劳。所以我很笃定的是,仅仅得益于行文风格的艰深晦涩,康德哲学才终于没有沦为凡俗世间的过街老鼠。

 

康德哲学是一个过于博大精深的体系,所以我仅截取和本书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做一点通俗介绍。接下来,我们该进入叔本华哲学的第三块基石:柏拉图的理念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小石头正云

感谢朗读者的辛勤付出,我也坚持听到最后了,获益匪浅。

评书_y3

写的真清楚,请问是谁写的?

量子初音 回复 @评书_y3

苏缨著

谷太多

我评论,是果吗?其实我还想说其他的话——果,不说了。

鸡啄食

偷闲得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