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德经》第三十八章

2024-03-30 05:30:4408:17 22
声音简介
读书点亮生活,让经典走进大众,大家好,我是心理学主播和合晨光。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道德经》,共话国学!


《德经》三十八章
导读
本章是《道德经》下篇《德经》的首章,主要分析阐说“有德”与“无德”的关系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老子有关社会历史进化趋势以及性质的认识。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虚静”即为“有德”,而好事“有为”违背大道,就是“无德”。按照这个原则衡量,社会所呈现的是不断退化的趋势,表现为从“上德”向“下德”演变的历史。所谓仁、义、礼之类都是“朴散真离”、道德沦丧之后的人为产物,而且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也就是说,社会“文明”每发展一步,治国之术也就随之倒退一步。因此,道家都秉持自然至上的无为主义,充分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仁、义、礼、智、信等社会属性。凡是存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地方,他们总是肯定自然,反对人为的社会、文化、道德,认为后者是强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绳索:“及至圣人,蹩镬为仁,跟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浸漫为乐,擿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庄子·马蹄》)
老子这种由上德至下德以至无德的演化模式所体现的社会历史退化观,深刻地反映了老子对传统礼法的强烈抵触情绪。按老子的政治理念,他所勾画的正确治国之道,是以“无为”政治策略,使历史发生逆转,从下德(无德)返回上德(有德),最终返“朴”归真。因为在老子看来,“上德”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虽有形式上的君主,却无改造社会的主观动机,更无改造社会的政治行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即是指客观与主观上均彻底无为。由于统治者顺应了人类淳朴的自然本性,结果是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人类社会处于美好的黄金时代。道家因而主张:为保存人的自然本性,应该绝弃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本章又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老子重实质而轻形式的深刻识见,他强调得道之人总是追求内容的朴实而摈弃形式的虚华,“处其实,不居其华”。这一点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针砭、警示作用,对那些热衷于搞花架子,怀着各种不纯动机大肆经营所谓“形象工程”的“肉食者”们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真正的“德”是顺任自然,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真正有“德”;虚假的“德”表现为拘泥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是不离失“德”,而实际上是没有“德”。上乘之德顺其自然,并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乘之德有所作为,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乘之仁虽有所作为,但并不有意识表现他的“仁”,上乘之义有所作为,并且有意识地表现他的“义”。上乘之礼有所作为,但当他得不到响应时,就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来强迫人们服从。所以丧失了“道”后才产生“德”,丧失了“德”后才产生“仁”,丧失了“仁”后才产生“义”,丧失了“义”后才产生“礼”。所谓的“礼”,乃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也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追求内容的朴实而力戒形式上的虚华。所以要摈弃浇薄浮华的“礼”而采取敦厚朴实的“道”和“德”。

注释
①上德不德:真正的德是因顺自然,自在浑然,而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河上公注:“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德,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治
②有德:真正保有“德”。王弼注:“是以上德之人,惟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又,陈柱《老学八篇》:“天生万物,德之至大也,而天不自为德,物亦不知其德,此上德不德,所以为德也。”
③不失德:不离失德,意为出于表现有德的目的而拘泥死守形式上的德。林希逸《老子口义》:“‘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
④无德:丧失“德”,失掉“德”。王弼注:“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
⑤无为而无以为:指真正的“德”是顺任自然而不刻意有为。林希逸注:“‘以’者,有心也。‘无以为’,是无心而为之。”
⑥为之而有以为:指虚假的“德”是有所作为以求表现其德。东汉末年的假道学的行为正与老子所说的相仿。
⑦莫之应:莫应之,没有谁响应、回答它。
⑧攘臂而扔之:挽起衣袖,伸出双手拉人,强迫人们服从遵循。林希逸说:“‘扔’,引也。民不从强以手引之,强掣拽之也。只是形容强民之意,故曰‘攘臂而扔之’。”攘,撩起,挽起。扔,用强力拽牵的意思。
⑨失道而后德:丧失了大“道”然后才有所谓的“德”。⑩失德而后仁……失义而后礼:仁、义、礼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人为产物,而且每况愈下,一个不如一个。
⑪薄:浇薄、缺乏的意思。
⑫乱之首:祸乱的根源,祸乱的魁首。陈柱云:“礼者,文明之谓也;文明者,人为之效也。文明愈进,则诈伪愈进,故老子以礼为乱首。观吾国文字,为伪二字,古通为一字,其义深矣。”
⑬前识: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的人。范应元注:“前识犹言先见也。谓制礼之人,自谓有先见,故为节文,以为人事之仪则也,然使人离质尚文。”
⑭华:虚华,浮华的意思。
⑮愚之始:走向愚妄蠢笨的开端。
⑯大丈夫:喻指真正得“道”的人。
⑰处其厚,不居其薄:指得“道”之人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处于“道”而不处于“礼”。河上公注:“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
⑱处其实,不居其华:谓得道之人总是追求内容的朴实而摈弃形式的虚华,处于厚实的“道”与“德”,而不处于虚华浮夸的“礼”。范应元注:“是以大丈夫处其忠信之厚,而不处其薄,处其道之实,而不处其华,盖知仁义礼其末,必至于乱,不如相忘于道德也。故除彼薄与华,而取此厚与实矣。”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修行者的道德经(第三轮)

《修行者的道德经》由刘金胜老师著作

by:曾好读经

经典经内(第三部)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

by:冰瑶_2s

德国通史·第三卷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德国乃当今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还是在科技教育和思想文...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