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要求?

2024-01-09 10:09

2024-01-09 10:56
上周聊了聊“第三法”。

提到“第三法”的基础纯手是了解孩子和自己的需求。

“了解需求”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我们很容易混淆“需求”和“要求”。

两者有什么区别?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是主观的。

饿了是需求,吃饭是要求;健康是需求,运动是要求;安全是需求,装防盗门是要求。

需求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要求是人为了满足这种“缺乏”而想出来的解决方案或做出的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人类的需求大致分成这几种——

孩子的一个“要求”,背后可能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周末孩子提出去公园玩,这是要求。

背后可能的需求是什么呢?

——玩耍(人的本能)

——想找小伙伴(社交需求)

——希望父母陪伴(安全需求,爱的需求)

如果我们清楚了背后的需求,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要求(比如下雨),也大多能找到解决方案

——换个室内场所玩耍

——邀请小朋友来家里

——放下工作陪孩子

我们常在书上看到无条件的爱。

有的书上会说:无条件的爱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句话本没有错,因为需求是人的内心感受,需要被满足。

但这句话常被曲解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变了一个字,内味儿也变了。

孩子要再看15分钟电视,我们是纠结于让他看几分钟,还是关注他看电视的目的做橡嫌是为了什么?

孩子11点还吵着要讲故事,他是执着于再多听一个故事,还是渴望我们的陪伴?如樱

孩子讲粗话,我们是急着给他贴“粗鲁”的标签,还是看见他讲粗话是为了融入伙伴?

如果我们忙着满足要求而忽略需求,孩子感到的是放纵和模糊的界限。

如果要求和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感到的是不接纳;即使这个要求被拒绝,他也会用其他方式想方设法满足需求。

怎样做到无条件的爱?我的理解是保有无条件的好奇心——对孩子的行为,先问“为什么”。

需求就像一道数学题,求解的方式永不止一个。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