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推六问的意思和解释?

2024-01-10 04:34

2024-01-10 08:39

成语在词汇分类上属于“熟语”。特点就是其意义比较深邃,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且每个成语的意义是很固定的,一般不容易发生变化也不可随意理解。不知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你的想法:你在问这个问题时,或许是觉得类似“摩拳擦掌”这样的成语,“摩擦拳头和手掌”才是这个成语的本义,而“形容人们在做某件事前积极的准备态势”是引申义。如果题主是这样理解的,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严格来讲,本义并不等同于字面意思。例如“白菜”,其本义为“一种十字花科的蔬菜”,而不是字面意思“白色的菜”;有的词的本义的确和它们的字面意思差不多,但两者间仍有区别。词本身的词义是具有整体性的,也就是:词义>字义之和(答主为了通俗才这么说,严格地,这里的字义之和应为“语素义之和”)词的整体意义要比组成它的字(语素)义的简单叠加之和更丰富。而对于成语来说整体性更是尤为显著,以致成为成语的特点。所以这里我觉得像“摩擦拳头和手掌”以字面意思为成语本义有些不妥,而且就算要说是本义,好歹也应该解释为“摩擦拳头和手掌的样子”。下图为《现代汉语》北师大版中描述成语整体性特点的部分:可见成语的词义是具有很强的隐喻性的,所以“比喻……”的义项我认为就是成语的本义。诚然,这些义项和构成成语的这几个字的意思之间是有理据联系的。比如“鸡毛蒜皮”,鸡毛和蒜皮都是些废弃的,没什么用的小东西,所以用来指“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是有据可循的,但是仍不可说“鸡毛和蒜皮”就是这个成语的本义。因为这个成语在固定之时,就是用来指琐碎小事的,而并非被人们用来指称几根鸡毛和一把蒜皮,也就是说人们根本从没按照“鸡毛和蒜皮”的意思用过鸡毛蒜皮这个词。反观一些其他词的本义,可是曾被真正拿来用在表达之中的,只不过后来词义变化而不用了而已。比如:来:本义是麦子,象形字。现在成了趋向动词,表示向说话者的方向靠近。张:本义是弓的绷紧状态,现在引申为精神高度集中压力大(紧张),或者被用为量词。发:本义为把箭射出去。现在被简化后,兼指人头皮上的毛和把东西送出去(发送,头发)。这些词以本义出现的例子:来:于皇来牟。——《诗经·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张: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发: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另外,很多成语是从历史故事和古代文献中概括出来的。比如“一鼓作气”,这个词是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这句话中截取而来,然后赋予其意义,比喻趁着劲头一口气把事情做完,理当为其本义。只理解成字面意思反而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再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这样的,直接是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了整个故事,用来比喻“希望不通过努力而得到回报”和“自己骗自己”,这些意思在这些词诞生之时就被赋予,自然也理应算本义。好了,终于要来回答题主的最主要的问题了,那成语有没有引申义呢?答案当然是有了。尽管了成语的意义和形式很固定,不容易变化,但是词汇是不可能不发展的,成语也会有语义变化,会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的改变产生新的意思。有时会本义新义共存,这时新义自然就成了引申义(严谨一点,叫转义)。但成语的凝固性还是使很多成语在新义产生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后,旧义就被社会抛弃。但是,不能因为本义变得不常用就说本义发生了转移,本义就是本义,转义本义的概念本来也反映了词义的发展,所以不可混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