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大学生作文

2024-02-08 21:30

2024-02-08 23:09
北京大学学生记者王黛薇:



他们会比一些城里的同学更成功



很多大学生村干部助理告诉我,有很多同学对“农村”二字避之不及,不考虑自己的专业,一心想留在大城市工作,结果在多次受挫后越来越没有自信。而报考村干部助理的大学生,往往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到农村可以扬长避短、锻炼自己。这是走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一步。更何况年轻的助理们大多勤恳、踏实、主动,他们的将来一定会比很多留在城里的同学更成功。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记者刘慧杰:



他们的选择是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8月,走近了乡间地头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和我们是一代人。他们的行为也曾引起非议,考不上研啦,脑子进水啦……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



一位当村干部助理的姐姐告诉我,来村里一年多,看到自己的努力多多少少对村民产生了影响,已经很欣慰了。不追求过多的意义,不贪念虚无的名利,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并且认认真真地去行动了。这就是我看到的褪去世俗后的朴实,他们的选择一直在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记者薛宁:



村干部助理真的很了不起



我在采访中注意到,大学毕业生们从来不以“村官”自居,而是说“村助理”。他们刚到村里时,村民们的反应非常平淡。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你给大伙办实事了,就会认可你,否则你再高的学历,也没人会高看你一眼。



一位村干部助理自己花钱买了母校研发的超甜玉米种子,本想在村里大面积种植,但村民们没人敢冒这个险,最后还是村干部们在自家的地里种了5亩。今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大风,又来了场冰雹,后来又遭遇上病虫害,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但这些甜玉米在超市里一天就卖出去了7000多个。当好这个助理,真的很了不起!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记者吴海琳:



看上“渺小”的工作就能就业



我采访了首钢技术研究院资环部的一位技术员,他的岗位很普通,成功只能是隐性的。当被问到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否甘心一直这样默默无闻地研究下去时,他给了我十分肯定的回答。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是因为期望值过高。如果他们愿意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如果他们能认真对待看似渺小的工作,也许就没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记者赵敏:



他们的充实让人嫉妒让人感动



在一个崇拜城市、越来越城市化的年代,通往农村的道路并不好走。两天的采访,让我看到了一群真实的大学生村干部助理,真切的感受到他们非但不“糊涂”,而恰是最“清醒”、最聪明的。他们选择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新农村”建设者的行列。他们的工作离轰轰烈烈很远,只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琐碎杂事,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却又充实得叫人妒忌,叫人感动。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记者蔡一歌:



坚持之后困难就会越来越少



我很欣赏一位村干部助理日志中的一段话:把坚持做每一件事作为一种习惯。等你坚持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困难越来越少了。



惭愧地讲,在我来采访之前,怀疑过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目的。他们中有的已经硕士毕业,有的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却放弃了本能拥有的一切。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采访心得,更深入地了解村官,了解农村,排除旧观念,消除对他们的误解,给他们更多支持。



北京服装学院学生记者崔文:



他们的执着和我的感动



他是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他是北京林业大学出色的学生干部……为何放弃年薪可观的汽车销售工作而来到偏僻的农村服务?为何放弃银行优厚待遇而到农村种植反季节草莓?酷暑当头,挨家挨户地发放“水库移民”的资金;风雨之中,拉着一车草莓寻找销路为村民挣钱……在安逸与拼搏中,他们都选择了后者。我常常听到他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们村儿”。



他告诉我,住处没有下水管道,做一次饭要跑几个来回去盛水倒水;他提到了村里没有方便的网络条件,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不经意间的一声叹息流露出最平凡的心愿--常想回家看看……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不能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我要书写他们的执著与我的感动,记录下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