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寸之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2023-12-17 23:12

1个回答
成语: 三寸之舌 成语简解 编号 : 2496 成语 : 三寸之舌 注音 : 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 汉语拼音 : sān cùn zhī shé 参考词语 : 三寸不烂之舌 释义 : 义参「三寸不烂之舌」。见「三寸不烂之舌」条。 Emoji符号 : 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三寸之舌”对应Emoji表情符号“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姑且接纳了他。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辞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另外如《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内容则是表述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动了归隐的念头。他推荐萧何担任丞相,并向刘邦表达自己凭著「三寸舌」成为皇帝的军师,位极人臣,已达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标了,于愿足矣!所以希望能辞去职务,隐居修道。 典源 :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源,提供参考。◎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从2>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3>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5>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解〕 (1)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之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2)定从:签定纵约。从,通「纵」。 (3)相:音ㄒ|ㄤˋ。本指视察、仔细看,这里为「看相」的「相」,「不敢复相士」就是不敢再以面貌观察人才能的优劣。 (4)九鼎大吕:九鼎及大吕均为传国宝器,比喻地位极为重要。九鼎,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象征九州。大吕,周庙大钟。 (5)彊:音ㄑ|ㄤˊ,同「强」。◎2《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书证 : 0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源) 02.《隋唐演义.第四一回》:「全凭弟三寸之舌,用一夕话,务要说他来同事,方见平昔间交情。」 成语接龙

“三”字结尾的成语

“三”字开头的成语

“舌”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三寸之舌。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三寸之舌”分成的单字详解:

三, 寸, 之, 舌。

相关问答
成语三寸之舌?
1个回答2024-02-12 17:31
三寸之舌,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cùn zhī shé,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全文
三寸之舌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00:29
意思: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老毛。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
全文
什么动物三寸舌
1个回答2024-02-17 00:12
人。指能言善辩的口才。也说三寸舌。 只有人,才有三寸不烂之舌。 出处: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
全文
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18 02:25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1]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全文
三寸不烂之舌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5 03:49
三寸不烂之舌 拼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解释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出自: 毛遂自荐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
全文
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哪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2-17 19:45
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凭自己的勇敢和辨才说服楚王,拯救了赵国.平原君从此刮目相看:"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故事出自《史记》.后来人们便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极善言辞,口才出众.
三寸之舌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19 17:08
三寸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ān cùn zhī shé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
全文
三寸之舌
1个回答2023-10-06 17:35
sāncùnzhīshé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3 12:02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军了部队把赵国都城邯郸层层包围了起来,当时的形势对赵国来说显得十分不利。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带着他的二十位门客急匆匆地赶到了楚国,希望楚国能够...
全文
你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1个回答2024-02-09 12:18
鸠摩罗什是十六国时期三大僧人和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他 翻译经典严肃认真,他说:“所译经典,要是没有违背原意的地 方,死后焚身,舌不烂”。公元409年8月12日,鸠摩罗什死于 长安,死前留下遗嘱: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