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2024-01-12 08:15

1个回答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汉语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因为汉语阅读能力是汉语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行编写的汉语教材内容加大了词汇量、阅读材料,以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素质能力很不相吻。经我多年的教学发现,一部分学生常遇到阅读的心理障碍,有害怕阅读、阅读速度慢、综合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习惯的形成、健康的阅读心理)未能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死板、落后。在传授阅读文章时只片面地强调传授语言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缺少对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忽略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功能、意图,从而束缚了学生对阅读材料信息加工、反馈和运用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发展思维的形成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技巧是汉语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阅读欲望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而兴趣的培养可通过:
  1.情景陶冶法:教师授课时应注意阅读课文的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借助多媒体的动感声音效果、图表等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汉语信息。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桂林山水画面的美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作者的语言文字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眼看到这么绿的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几句最优美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争相回答,相互获取汉语信息,引起求知兴趣。
  2.直观引入法:结合阅读文章内容,运用实物、图片、教具、投影、幻灯或演示等直观手段,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诱发学习兴趣,使其快速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能让学生直接、形象、感性地获取汉语信息。如:在教学《我爱百合花》这课时,我用实物及多媒体把百合花图片、它的功效与作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直接、简单地了解百合花,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改进教法,加强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借助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仅停留于表面理解、简单肤浅的理解,他们不懂得如何把握文章大意,如何对于文章进行深层的推理理解、获取综合的信息。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递进式转化,充分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参与,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运用阅读整体理解性原则来指导学生阅读。整体性理解包括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情感层次理解。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懂得文章字面信息;深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层次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后的语言输出能力,要求学生对作者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做到层层落实,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加强阅读技巧指导,提高阅读速度。笔者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说文章内容简单,并不需要向学生讲解,但考查时他们总是埋怨学生成绩差、阅读理解失分严重、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等。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笔者认为是因为教师常常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看待问题,脱离了学生实际,忽略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生指出一条获取信息的科学途径;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速度阅读的指导。如果学生能恰当地使用阅读技巧与方法,阅读能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速度阅读呢?下面笔者以鲁迅的《孔乙己》一课为例,谈谈在授课时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1)预测:在学生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汉语水平特点,首先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向学生提出,故事发生在哪儿?故事里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都是做什么的?通过学生回答和讨论,为学生阅读新课奠定基础。(2)略读:略读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回答:孔乙己是什么人?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怎么样?孔乙己对孩子的态度怎么样?(3)猜词:在学生浏览全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新词,教师教会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新词的意思。一般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词义;也可通过上下文的同义词、反义词获取词义,还可以根据词的语法、词法常识(前缀、后缀、词根)来判别新词词义。(4)查读:要求学生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查阅,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较详细的信息。例如:让学生找出描写酒店气氛的语句。找出能说明孔乙己心情的语句。找出能说明孔乙己经历的语句等。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加强阅读训练速度,学生阅读水平定会提高。
  四、养成习惯,讲究技巧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倾向。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可以受益终生,它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的控制,又可以保持智力活动的永久性。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1.克服阅读的不良习惯。如头部左右摆动、指读、回视、重读等,集中注意力,注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连贯理解。
  2.养成默读习惯。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眼睛来回移动进行默读,提高阅读速度。
  3.大量阅读。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一系列课外阅读实践,持之以恒,这样会提高识别单词的能力,改进阅读速度。
  总之,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信息传递,培养学生汉语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综合过程,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培养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相关问答
介绍民族汉族
1个回答2024-03-11 05:08
汉族,全称大汉民族。 原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空镇启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旅镇汉,监亦有光。”汉族...
全文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06:38
藏族的松赞甘保与汉族的文成公主的故事,是真实的。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12:00
昭君出塞就是最典型的了. 她自幼进宫,因为美貌让人嫉妒.一直无缘面见皇帝.时值呼韩邪单于向汉皇提出和亲.昭君自愿请辞,以公主的名义前往匈奴和亲. 文成公亲 唐太宗的亲侄女,和亲到吐番.由使者东禄...
全文
中国民间传说,汉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2 10:13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汉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4:44
1.牛郎织女 2.梁山伯与祝英台 3.花木兰 4.孟姜女哭长城 5.灶渣旅王爷的来历 6.佛山南狮 7.望夫 山 8.南风古灶 9.银坑 10.仙鹤献玉 11.地拆梁行仙和歌仙 12.杜十娘 1...
全文
汉族的民间故事有?
1个回答2024-02-11 02:15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
全文
求汉族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05:02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花木兰 孟姜女 骡子为什么不下驹 荞麦为什么根是红色 兔子为什么三瓣嘴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桑树为什么破肚子 蝼蛄的脖子里的肉是怎么来的
汉民族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4-17 01:59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
全文
汉族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5:58
1.牛郎织女 2.梁山伯与祝英台 3.花木兰 4.孟姜女哭长城 5.灶王爷的来历 6.佛山南狮 7.望夫 山 8.南风古灶 9.银坑 10.仙鹤献玉 11.地仙和歌仙 12.杜十娘 13.嫦娥奔月·...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