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异同

2022-09-23 16:17

比较《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异同处
2个回答
《小石潭记》中明写鱼,暗写水
《记承天寺夜游》中明写水,暗写月的皎洁
都用了侧面描写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相关问答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异同?
1个回答2022-12-26 08:53
1,相同点:都是作者被贬官时写的游记,反应当时作者复杂的心情 2,不同点:《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凄凉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失落;《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异同点
1个回答2022-11-22 08:00
同: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和《小石潭记》有何不同?
1个回答2022-12-25 01:47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 比较《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心境的异同。
1个回答2023-12-04 21:29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
全文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表露的感情有何不同
1个回答2022-12-02 04:16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记在寺夜游》除了抒发作者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时的忧伤苦闷之情外...
全文
苏教版《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书释
1个回答2023-03-13 17:32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1个回答2022-09-29 05:27
e……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讲了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05 20:3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个回答2024-03-13 05:5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