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疑云有声小说

成语中的诚信文化札记
1个回答2024-03-03 18:35

成语中的诚信文化如下:

1、抱柱之信。

释义: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2、立木为信。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3、赤诚相待。

释义: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4、言而有信。

出处:《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杀彘教子。

释义: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他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于是就把猪煮了后给孩子吃。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没有一本惊悚悬疑小说叫什么手札的?
1个回答2023-07-09 06:05
鬼事手札?探险手札?
《波斯人信札》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3-01-16 05:30

1721年,孟德斯鸠发表了鞭笞时弊的名著:《波斯人信札》。此书用讽刺的笔调,勾划了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表达了作者对路易十四的憎恨,倾注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感情。此书的发表,使他的声名大震,一举而成了法国文坛上瞩目的人物。

信札,雁书,简,封,哪一个不是对“信”的称呼
1个回答2022-09-11 22:40
简,那是书的古代说法
信札趣谈·启功
1个回答2023-11-20 01:50

信札趣谈·启功

《启功》:启功(1912-2005),字元白,又字元伯。北京人,满族,爱新觉罗氏。书画家、教育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先后任辅仁大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九三学社宣传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论书绝句》《启功书画选集》《启功论书札记》《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古字体论稿》《启功絮语》《启功韵语》《启功赘语》等。

“稍痊当趋指承教” ——给陆宗达教授的信

启功先生谦逊而幽默是出了名的。在北师大校园内,“师”门弟子爱戴、尊敬先生,见面总爱称他为 “博导”。先生便言: “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 ‘拨倒’,不拨 ‘自倒’ 矣! ”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先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66岁的先生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封写给陆宗达教授的信,是由时任文艺记者鲍文清女士带给陆教授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谦厚和诙谐,体现了先生一贯的处世原则和达观率真的天性。

该信是这样写的: “颖老先生: 贵恙大痊,甚为欣慰! 兹有鲍文清同志专往拜访,敢希惠予延见。鲍同志系外文局《中国建设》之编辑、记者,为报道专栏知名作家,采访名流,积稿甚多,皆曾在国内外发表。因仰我公为今学术界之灵光,亟有报道之要。渠与功相稔颇深,知公初愈,亦不敢久事打扰,暂作望门识荆,以后何时可以详谈,敬请当面指示,春寒仍望多加珍摄!功节前大病,感冒未愈,未敢叩起居。稍痊当趋指承教! ”落款“弟功敬上 初五”。据鲍文清女士讲,这是10多年前她在启功先生家再次采访,启功先生认为在教学方面他不值得采访,让她去采访陆宗达教授,并且亲自写了这封信,让她带着去找陆教授。对此,鲍文清颇有感慨。她说:“我去采访陆教授,他并不知内情。后来过了许久,才偶然了解到真实情形,陆教授很感动。启功先生淡于名而重友情,于此可见一斑。”

“《淳化阁帖》第4、6、7、8卷共4册为海内孤本”

——写给张文彬局长的信

启功先生的这封信写于1996年,信的背后揭示了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1995年3月,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要赴美协商“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 展的事宜。行前,启功先生找到她说: “你这次去美国,能不能去找个叫安思远的美籍华人,据说他手中藏有北宋《淳化阁帖》3卷,请他拿到北京展览,我不见到北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启功先生为何如此看重这一《淳化阁帖》呢? 原来《淳化阁帖》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它全名为《淳化秘阁法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所谓法帖,就是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册。元代大书家赵孟頫曾这样评价 《淳化阁帖》: “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淳化阁帖》原刻本经历千余年的劫难,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

启功提到的这个叫安思远的人并非美籍华人,他出身英国的名门望族,名叫R·H·Ellswoyth,因从小钟情于东方艺术,起了个中国名字安思远。他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斜对面的公寓里。王立梅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他。通过交谈,王立梅得知,安思远收藏的《淳化阁帖》第4卷和第6、7、8卷是他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拍卖会上通过竞拍高价买到的。

安思远对王立梅说: “我也可以将《淳化阁帖》让给你们,但不是无偿,我们可以交换,我可以不要等价。”“你对交换的文物有目标吗? ”王立梅问。“可以交换故宫收藏的清代朝珠。” 安思远说。

回到北京,王立梅立即向国家文物局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文物局的领导很重视,马上和故宫博物院联系,请故宫选择可以交换的朝珠。另一方面又积极筹备《淳化阁帖》6、7、8卷及第4卷来北京展览的事情。故宫博物院挑选了3串朝珠。王立梅将朝珠的照片送给启功先生看后,启功先生专门给当时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写了这封信。

启功先生在信中写道:“美国安思远先生所藏著名古帖拓本若干种,曾在故宫展出,观者甚多。经我国专门研究者鉴定,其中宋《淳化阁帖》第4、6、7、8卷共4册为海内孤本。在我国列为一级文物(所展其余碑帖总和可抵此帖1册),极值收藏。”先生信中又写道: “窃念我故宫所存清代珠宝之属甚多,只有经济价值,而与历史文物不可并论。倘略出够资格之珍珠宝石物品,出手方不寒俭。”

张文彬局长接到此信后,又要求故宫博物院再次挑选可供交换的朝珠。王立梅又专程去故宫博物院,和当时任副院长的杨新到故宫珠宝库房挑选。王立梅说: “本来以为故宫所藏朝珠一定很多,结果确实可供选择的还真不多,好一些的都是典章制度中有记载的,不宜拿出交换,其他的真不够档次。我只好问安先生可否改换其他文物。”安思远提出故宫收藏的翡翠或家具也可以,但都未能成功。

2003年,经王立梅女士的积极斡旋,这件国宝级文物——“北宋祖刻淳化阁帖 ”最善本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巨资从国外购得,最终回到了祖国。

启功画像 李延声

《波斯人信札》的有什么文学地位?
1个回答2022-12-19 06:45

这部小说实际是通过文学形象以表达政论,不但思想进步,而且风格清新明快,可以说是法国启蒙文学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最早的一部哲理小说,它为新型哲理小说开辟了道路,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信将疑这样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9 05:26

将信将疑类似的成语有:半信半疑 疑信参半 半信不信将信将疑 [jiāng xìn jiāng yí] 生词本基本释义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出 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例 句不管我怎么对他说,他还是~的。近反义词近义词半信半疑 疑信参半 半信不信反义词深信不疑 千真万确 坚信不疑

什么信什么疑 什么
1个回答2024-02-22 12:41

自信不疑  

[发音][zì xìn bù yí]    

[解释]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出自]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半信半疑

【拼 音】:bàn xìn bàn yí

【解 释】:信:相信;疑:怀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出 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示 例】:他提出的那些建议是否能实现;让人~.&^^&有些广告自吹自擂;令人~.

深信不疑:

发音:shēn xìn bù yí    

释义: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事例:你不能对他的话~。  

将信将疑  

拼音:jiāng xìn jiāng yí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解释: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例子: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之间。

将信将疑是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2-29 06:55
半信半疑 [bàn xìn bàn y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 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例 句
1. 他提出的那些建议是否能实现,让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满腹狐疑 将信将疑 疑信参半 无可置疑 似信非信 半信不信半疑半信
反义词
深信不疑 千真万确 坚信不疑 无可置疑 自信不疑
将信将疑这样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5 05:32
将信将疑

【近义】半信半疑、疑信参半
【反义】深信不疑
【释义】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用例】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之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