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叫傅佩的小说

穿越成为傅文佩最后和一个外国人在一起的小说
1个回答2022-12-26 02:35
情深深雨蒙蒙之雅夫人
傅佩荣学易经要看三本书?
1个回答2024-02-24 14:21

一是《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是《易经杂说》,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是《简易经》,谷园著,天地出版社。

傅佩荣的收入
1个回答2022-10-27 08:22
收入一般。
很多人认识傅佩荣,因为他是电视观众最熟悉的国学大师。他妙趣横生,又让人醍醐灌顶的风格,使很多人发出了“听国学课就听傅佩荣”的一致呼声。15岁时,国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句老子的话,成为傅佩荣人生的转折点。那时的他很喜欢“志向”这两个字,总想做个有志青年。但却总在一日一日的重复生活中忙忙碌碌,找不到方向。
傅佩荣最大的争议
1个回答2024-03-09 01:34

傅佩荣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广泛,其著作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傅佩荣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质疑,其中最大的争议是与其"文化本质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相关的问题。

傅佩荣主张,文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因素,民族的本质决定了其文化的本质,因此,文化之间是不可逾越的。这种"文化本质主义"思想引发了很多争议。一些人认为,这种思想过于强调民族和文化的本质差异,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歧视和排斥。

此外,傅佩荣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他主张,民族的利益应该放在最高的位置,其他利益都应该服从于民族利益。一些人认为,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体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敌对态度和行为。

傅佩荣解卦用的是那个版本的易经
1个回答2024-03-09 19:46
易经先有卦象后有系辞,三易,他当然是用的周易,因为连山,归藏失传了,
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毛么样
1个回答2024-05-09 14:50
人生哲学是一门高深但又普通的学说,说它高深就是应为它难懂,说普通式应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哲学不光会说,会写,最重要的是实践,就是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傅佩荣讲座的著作
1个回答2024-02-15 01:19

《心灵导师》、《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哗拍、《西方哲学与闷芦仿人生》、《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孟子》等,著作达一百多部。蚂纤

傅佩荣 易经 书籍
3个回答2022-04-01 21:06
一个撰写关于《易经》的书的作者,他的书值不值得看呢?判断的方法很简单:看这个作者知不知道由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六十四卦是怎么从简单的阴阳符号演变而来的,如果不知道,那么他所写的关于《易经》的书就根本不值得阅读。因为卦象是《易经》的基础,没有八卦、六十四卦这些卦象就根本没有《易经》,不知道由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六十四卦怎么从简单的阴阳符号演变而来,根本就不可能《易经》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傅佩荣讲《庄子》
1个回答2023-12-02 10:02
第一,《庄子》是一本值得念的书,

第二,《庄子》是一本很有趣又很难懂的书,

第三,学了《庄子》人生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说第一点,《庄子》这本书值得念吗?明朝学者王士祯选出四大奇书,里面有《庄子》,清朝学者金圣叹选出中国的六大才子书,里面第一本也是《庄子》,你说,他值得念吗?非念不可!那你说《庄子》这本书好像不太容易念啊,你有什么动机非念不可,日常生活的成语有太多来自于《庄子》,你不想知道他原始的出处吗?譬如孩子从学校毕业了你祝他“鹏程万里”,他进社会工作你希望他“扶摇直上”,他刚入职场的时候觉得前辈好厉害啊,他就希望“亦步亦趋”,但后来发现这些前辈“奔逸绝尘”不容易跟上。好不容易工作久了很熟练了,就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像“庖丁解牛”一样可以“游刃有余”啦,但是你毕竟很怕格局太小,千万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甚至“以管窥天”,尤其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你要记得一方面不可以“越俎代庖”,更不能够“尸位素餐”,尤其在看到各种利益出现的时候,要记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你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就觉得人生如“白驹之过隙”,你觉得空间太广大了,中国就好像“太仓之稊米”,你跟别人来往有时候会说一些话,像“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最后的希望当然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我这简单的几句话就用了9组18句成语,像这样的数量可以再翻好几倍啊!都来自于《庄子》,你不希望知道原始的出处吗?知道他原来的用法上下文是怎么连起来的,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在讲思想的书会有这么多有趣的成语呢?能够两千多年传下来,让我们从里边得到启发,《庄子》跟《老子》合称老庄代表道家,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能跟儒家分庭抗礼影响全球华人的就是道家,他的三观都非常特别,这点最后再说,这就是第一方面《庄子》绝对是一本值得念的书。

但是,第二方面呢?《庄子》这本书很有趣但是又很难懂,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在《史记》司马迁提到庄子的时候只用235个字就把《庄子》打发了,他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庄子这个人其学无所不窥,就是他的学问是没有书不看的,基本上庄子是追随老子的道家,进一步司马迁说当时他看到庄子的书十几万字,但是今天《庄子》的版本只有7万多字,他是在魏晋时代郭象所编的,不是少了将近一半吗?很可惜的是司马迁对《庄子》的介绍非常简单,并且没有把握到重点,我们将来都会说明这些,所以要由以下三点加以了解。

第一个,他的编辑很有趣,怎么有趣呢?他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同时包含33篇,所以《庄子》有33篇分为三组,内篇讲的好像是本质吧,内在的本质,外篇讲的是不是外在的应用呢?而杂篇是不是混杂其他的思想?未必如此,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点,他的编辑在中国的各种书本里面是很少见的,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一般会认为内篇代表他的核心的观念,而外篇、杂篇很多材料可能混杂了后代有些人的批注,不同学派的应用,甚至有些地方恐怕是不知道是谁写的混进去了,像这些很多学者都做了讨论。

第二点是他的写法很特别,庄子自己说了他写这本书,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你说这不是超过了十吗,寓言里面又有重言,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我讲一个故事,里面用各种不同的动物或植物,事实上我讲的是人,因为直接讲人的话,谁要听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鱼一个是鸟,《庄子》里面讲到鱼讲到大的,一开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大的鱼还不只这一次,后面有一段谈到任公子钓鱼,他钓鱼的时候用50头牛当作鱼饵,一钓钓了一年,钓上来之后,大鱼可以让浙江以东好几县几万人全部饱餐一顿,这大得难以想象吧!

再看小的,他说小的鱼一个小池塘让他游来游去,他的供养就充足啦他可以开心,到江湖呢,里面几条鱼也不分大小可以相忘于江湖,提醒人可以相忘于道术。

他自己描写自己的时候,就说跟别人借钱别人推拖一下,他说那你还不如把我当作快要枯死的鱼,最后到鱼干店找我算了。跟你借点水你推推拖拖的,鱼早就变成鱼干了,他这样描写自己。但是提到鱼不能忘记“鱼快乐吗?”,这一段庄子跟惠子的辩论真是精采之至,但是他到底在说什么?

再看鸟方面,一说到鸟,前面那只鱼叫做鲲变成鸟–大鹏鸟,它的背啊不知其几千里也。也是大得不得了,简直像天边的云朵一样。

大的鸟不是只有这一只,有一次鲁国的郊外来了一只大鸟,鲁君非常高兴心里想这是一个祥瑞的征兆,立刻演奏最好的音乐,请它吃上等的美食,这个鸟根本不要,它要的只是回归自然。其次呢,讲小的鸟,有一种鸟它飞的时候不飞在最前面,也不飞在最后面,最前面被猎人当目标,最后面吃不到任何食物。

另外一种鸟我们比较熟悉叫燕子,去到很多人家的屋梁上一发现有危险掉头叫跑,这说明这些鸟很谨慎,但是你听到鸟你也知道庄子也把自己比喻为叫做“鹓鶵”这种鸟,它很有格调的,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橡树的果子它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喝。你如果说忽略鸟的话那要小心,我们刚刚前面说“螳螂捕蝉,黄鹊在后”在《庄子》书里面原版是“异鹊”在后,就是很奇怪的鹊“不是黄雀”。黄雀是麻雀的雀,这个“异鹊”是喜鹊的鹊。我光就鱼跟鸟来看看庄子的寓言啊就觉得太有趣了,里面还有什么?还有猴子、狐狸、牛、猪、鸡等等等,都是他的寓言。

第二个是重言,为什么要念重呢?借重古人的话,你能想象吗,庄子借重的古人最多的是孔子,第二个才是老子(老聃) ,但是经常老聃出现的时候会教训孔子,庄子也表明了立场,他为什么喜欢借重孔子呢?因为孔子在战国时代中叶已经天下人皆知他是办教育的,所以特别多人知道儒家的思想,而庄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后遗症也清楚的揭发出来。

他写作除了寓言除了重言、还有卮言,卮言就是随机应变的话,另外被庄子借重的人包括黄帝、尧、舜、禹、汤等等,还有很多假人假名都非常的生动,像这样的书你不看实在是会觉得错过了一些有趣的地方。但是《庄子》书特别难念,他的用字用词用语都是独到的,尤其是中文里面,形相似,音相同,意思也可以相通,所以很多假借的字很多奇怪的字,我们见都没见过,《庄子》书里面出来了。

在《庄子》天下篇有一段他描写自己,天下篇作者还有一些质疑,他怎么描写庄子呢?说庄子的著作虽然宏伟奇特,但行文婉转而不会妨碍事理;

他的言辞虽然变化多端,但玄妙幻想而颇有可观;

他的思想充实而难以穷究,他谈到本源,说得弘广而通达深远而博大;他谈到根基可以说是和谐适宜抵达最高境界,他的道理无从竭尽,他的说法无迹可寻;让你念起来茫茫然昧昧然真是深不可测,的确,我念《庄子》很多地方是有这种想法甚至里面有两章我必须承认,我实在是看不太懂,因为他在那两章里面谈到音律的音乐方面的,还有一章是谈到古代鬼的观念非常有趣,但是实在是不太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

现在谈到第三方面,学了庄子人生会有什么不同,我简单说明以下四点,

第一个,你要记得三个不可能,

学《庄子》不可能一听就懂,不可能一懂就做,更不可能一做就成。

你想听懂吗?每一集都要听两三遍以上,懂的时候你要做吗?那你要从自己手边慢慢练习,需要一段时间;做了能成吗?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多少。

我自己学《庄子》的修养,第一步就学了几十年,也还没学成但至少我了解他在想什么。

第二点,学了《庄子》对于三观会有明确的启发,他可以调整你的宇宙观,挑战你的人生观,颠覆你的价值观。

怎么样调整你的宇宙观呢,宇宙观就是指空间跟时间的整体,空间变成无限之大,由无限来看有限的万物,眼光自然不一样啦;时间成为永恒之久,从永恒来看变化的一切,那会一样吗?这是第一个宇宙观。

第二是挑战你的人生观,一般人都希望成功、有用、发达,能够觉得不负此生,但是庄子提醒你整个万物是相通的,所以你不要只以人类狭隘的一个世界做为标准,还要把眼光提升,以“道”作为一个标准。宇宙万物是像气化的一体,万物是一个整体都是相通的生命,所以存在就等于肯定,这样的人生观当然是非常豁达。

第三个,他颠覆你的价值观,一般讲价值观就是对于真、善、美的判断。庄子对于善尤其是有他的看法,因为善是一种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他们对善恶有一个判断,但他是普遍的吗?是永恒的吗?都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性一但出现的话,你就更能够自在了,所以儒家掌握的是“善”,道家掌握了“真”以及“美”。庄子甚至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学《庄子》也知道他是道家老子的发展,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像公交车后面的八个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到了庄子的时代(战国时代中叶),保持距离很难怎么办?与万物一起变化,与他一起进一起退,所以你要设法悟道,“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学《庄子》以后对于我们所谓的学《老子》开始一路下来,最后要悟道,你有各种可能的故事来启发,各种寓言非常的精简但是都非常深刻,最后你学了《庄子》会有什么不同呢?三点﹕

第一个学会深刻思考,你对于辩证法、正反合,说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都对;那到底怎么样才是对呢?所以你慢慢就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会定于一尊,任何事情的发生你都可以做深刻的思考。

第二点学会敞开心胸,了解一切、接受一切、欣赏一切。

第三点你学会逍遥自得,不管处在任何情况只要活着还能够呼吸,皆有可乐之处。

最后这个课程我们会把庄子33篇总共324章,全部讲一遍。容我冒昧在这里推荐我自己在东方出版社所出版的译解的《庄子》,这样子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跟上课程的进度。《庄子》这本书的译解是我费了最大的心力也觉得最满意的,是我在所译解的四书三玄里面排第一的。

我们在前面喜马拉雅的课程里面上过老子《道德经》与《易经》,我都没有特别的就我译解翻译来推荐,但《庄子》不一样,《庄子》的内容非常的精采但是他的原文非常不容易念懂,所以在这里我们一起努力,越难的越值得一试,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本四大奇书之一,六才子书之一。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六)
1个回答2024-05-21 04:47
从今天开始分三次介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非常好学,他对于在他之前的自然学派跟辩士学派都非常熟悉。但他后来只做一件事,就是每天上街跟别人聊天,跟别人对话,到最后发现好像没有人可以说得过他,所以很多人想说:他是真的有学问,还是说只是口才比较好?我们今天谈2个主题:1.苏格拉底的“无知”;2.在对话中思考。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主题。

无知一般都是负面的意思,但是在这儿是说苏格拉底始终保持一种质疑的心态,对权威的结论也有所警惕,而且在求证的过程反映出他的明智,这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

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凯勒丰(Chaerephon),有一天就到德尔斐神殿去问问题。德尔斐神殿,在古希腊时代是赫赫有名的,今天还有很多人知道,因为它供奉的是阿波罗神(Apollo),也就是太阳神。太阳神代表白天,一切都很清楚、光明,所以雅典人有任何问题,城邦的大事、个人的重要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带一只山羊到德尔斐神殿去请教女祭司他的疑惑,女祭司就会根据她们得到的启示来给你回答。

凯勒丰到了德尔斐神殿,就问:“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结果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居然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凯勒丰喜出望外,立刻奔走相告,跟苏格拉底说:“我去请示了神明,神明说没有人比你更聪明的。” 苏格拉底说:“我怎么能算聪明呢?我一天到晚跟别人讨论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把握。可是神说的话一定有道理,为了去了解神到底什么意思,我可能要去考验一下看看神是不是讲错了,所以我就设法去找一找真正明智的人。”

他就带着一些年轻的朋友,去拜访三种人,这三种人在社会上都被认为是很明智的、很聪明的:第一种是领导城邦的政治人物;第二种是拥有许多粉丝的作家;第三种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

他首先去拜访政治人物,谈了之后发现这些人有专业的认识,知道如何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却又自以为知道,也不了解人生真正的幸福何在。苏格拉底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从来不会自以为我知道。从这一点看来,我就比他们稍微好一点。”他还补充一句,他说:“我发现那些最有名声的人正好就是最愚蠢的人。”这样一来,他不是树立了很多敌人吗?但他并不害怕,他说:“我必须首先考虑神的话,我要分辨神为什么说我最明智。”

接着他拜访第二种人,所谓的作家,有名的作家,在当时包括悲剧作家、颂神诗的作家、史诗的作家这些人。苏格拉底拿出他们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请他们解说,结果在场的其他人几乎都可以解说的比作者本人更好。所以苏格拉底得到一个结论说:“诗人写诗不是靠智慧,而是靠天才与灵感。就像要占卦的人,算命的人一样,说了很多话,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也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所以这些作家靠着写诗受到欢迎,就以为自己最聪明,在别的事情上他们也以为自己可以发表许多见解。”

接着再拜访第三种人,有专业技术的工匠。工匠是很有能力的,建造城墙、神殿、造军舰、商船这些。访问之后,苏格拉底说:“这些工匠是有专门的技艺,确实知道许多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他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是很好的工匠就以为自己也知道其他重大的事物。”

所以他最后得出结论,神为什么说我最明智呢?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是无知的。别人都跟我一样无知,但他们自以为有知,在自己本行以外的事物也以为自己胜过别人。其实这就是一种提醒:只有神是明智的,人的明智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知道自己无知就胜过其他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这样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苏格拉底后来就被三个人联手控告,在他70岁的时候被告进法院了,两大罪状:第一是告他腐化雅典的青年;第二是告他不信城邦的神明,自己另外造一个神去信。

我们先谈第一点,他为什么被告腐化雅典青年呢?雅典的年轻人本来对前面三种人非常尊敬、爱慕,经过苏格拉底这么访问、对话之后,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所以年轻人对他们就不再有以前那样恭顺的态度了,这不是对年轻人有不好的影响吗?其实,苏格拉底是要说明:一个人的名声、地位、权力,并不值得尊重,而是他应该具备真正的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德尔斐神殿上刻着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话是“凡事勿过度”。第一句话跟“知”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认识的就是自己:到底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这一生要追求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完成什么目的我这一生就值得了?第二句话“凡事勿过度”是跟“行为”有关,做任何事都要有分寸,要讲一个度,这个度很难拿捏,你不要太过分,要有原则,这样一来行为上就会收敛一些。

说到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这一点很有趣,中国古代也有两位哲学家谈到这一点。第一位是孔子,其年代比苏格拉底更早,《论语》里面就有“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第二位是庄子,比苏格拉底要晚,《齐物论》里面“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认知停止在他所不认识、不知道的地方,那是最高境界了。

人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比如看到一个人我问:“这是张三吗?他不是吗?他确实是张三。”我并没有说任何话,脑袋里面转一转,这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思考就是对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和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做有效的思考呢?这就是苏格拉底重要的示范。他的学生柏拉图,流传于世的著作就称作《对话录》,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第一本书。

苏格拉底由对话发展出三种方法:反诘法、归纳法、辩证法,说明了对话是思考的重要过程。

我们先举几个例子。有一篇叫做《拉克斯篇》(Laches),苏格拉底遇到两位将军,曾经带兵打仗的,三个人聊天,就说到苏格拉底以前当兵的时候也很勇敢,勇敢有时候表现在你往前进攻,有时候是后退的时候,你敢不敢走在最后面呢?苏格拉底就敢,描写苏格拉底面向敌军,慢慢后退,两眼紧盯着对方,随时准备拿起武器来作战,你看,苏格拉底让人称赞,是有一些具体的事迹的。另外两位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打过很多胜仗。三个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是勇敢”,结果讨论到最后没有结论。这怎么回事呢?

首先苏格拉底请教别人先提出他们的观点,拉克斯是一位将军,他说:“所谓的勇敢就是按照长官的命令往前冲锋,绝不后退,就是勇敢。”苏格拉底说:“这真的是勇敢吗?一定不能后退吗?”“当然不能后退。”苏格拉底接着举例说明“公元前479年,普拉提亚之役,斯巴达人面对波斯人的进攻,他的将军先下令撤退,后来再进行反攻,最后胜利。你如果说勇敢一定是不能后退,那这不是一个矛盾的例子吗?”这个例子让拉克斯吓一跳,说:“我以前都一直以为勇敢就是向前冲,大不了一死了之,结果勇敢不但不是盲目地向前冲,显得很鲁莽,反而是有一个计谋,要思考勇敢的目的何在,是要战胜。”

像这样的例子一个个累积起来,就叫做“归纳法”。一般人在讨论问题时都会举例说明,举见过的、听过的某些例子,其实就是归纳法,但是有一个问题,归纳法没有普遍性,就是过去有许多事情给你参考,并不代表将来会发生同样的事,还需要再进一步采用别的方法去思考。比如,我研究了100只北极熊,都是白色的,我就说“凡北极熊皆为白色”,但问题是你没有把握明天会不会出现一只别的颜色的北极熊。

这是谈到第一个例子“勇敢是什么”,这三个人照理说应该都很有经验,都有勇敢的实际的体会,最后结论是三个人都说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勇敢。本来都知道的,以为自己知道,跟苏格拉底谈完话之后统统不知道,苏格拉底自己也不知道。

在《吕西斯篇》(Lysis),苏格拉底遇到一对朋友,于是就聊起一个话题叫做“友谊”。“你们两个是好朋友,有很好的友谊,那你们应该知道友谊是什么吧?请问友谊是两个人具有相似的地方,互相吸引;还是两个人完全相异,所以互相弥补?”这两个问题就很有趣,你说如果是两个人很相似,互相吸引的话,既然你跟他一样,你有的他有,他有的你有,有什么好友谊呢?这不叫友谊,这叫做同类相聚,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再看第二个,相异吧,两个人不一样可以互补,很多人常常分析什么星座、什么属相可以互补如何如何,甚至人跟他住的房子也可以互补,有各种说法。那你交朋友是不是找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可以互补呢?这也不行。因为你怎么知道他跟你不同一定可以互补呢?因为跟你不同的人太多太多。假设你是某一个星座,那还有十一个跟你不一样的,你选哪一个?

像这些都是相关的问题。所以苏格拉底就是以这种方式让很多人以为他所知道的东西经过讨论之后发现不那么确定,到最后根本不能确定。

苏格拉底他这一生最后一次的对话是在法院的门口。他接到法院的通知,是被告,一大早就过去了,然后遇到一个中年人,名叫尤息弗罗。《尤息弗罗》(Euthyphro)就是这一篇的篇名。尤息弗罗看到苏格拉底,就问:“你怎么到法院来呢?你这种人不可能去告别人吧?”苏格拉底说:“我确实不是原告,我是被告。”他就反问尤息弗罗说:“你为什么来法院呢?”他说:“我是原告,我要告人。”“告谁呀?”“告我爸爸。”居然有儿子要告爸爸。苏格拉底就说:“那你一定有非常特别的事情吧,能不能说来听听。”

原来尤息弗罗的爸爸是一个农庄的主人,在夏天的时候,从外面请了一个工人来,外面的工人跟家里的工人发生争执,把家里工人打伤了。爸爸身为主人,就把外面的工人捆起来,丢在山沟里,派人去德尔斐神殿问问说:“神啊,该给这个人什么惩罚?”结果冬天太冷,神的回答还没回来,工人就死掉了。

所以尤息弗罗就说:“我的爸爸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侵犯了神的权利,所以我要来告我爸爸对神不敬。”苏格拉底听了真的有点吓一跳,他说:“你对神这么了解,对于什么叫做‘对神敬跟不敬’这么认识,太好了,那请你一定要当我的老师,启发我的智慧,解除我的疑惑。因为我被告的两个罪状里面就有一个说我对神不敬。”

结果两个人开始谈什么叫做对神崇敬。谈到最后就发现尤息弗罗所说的很难成立。他说:“对神崇敬就是做神喜欢的事。”苏格拉底说:“神有很多,老神喜欢的,新神不喜欢;这个神喜欢的,那个神不喜欢;神里面还有战争、斗争,怎么办呢?”这个理论不能成立。

再进一步问,苏格拉底就问他:“请问一件事神喜欢,所以他是善的;或是一件事是善的,所以神一定要喜欢?”结论很简单,当然是第二个,一件事情本身为善,神必须喜欢,否则那就不叫神了。

再看更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对神那么虔诚呢?”苏格拉底举例:“你平常家里养一匹马,把马照顾好是要利用它替你拉车,难道你对神这么虔诚是要利用神吗?”这种话听起来就对神不敬。所以讨论到最后尤息弗罗就跟苏格拉底说:“哎呀,我临时想到还有别的事没做,我先走一步。”为什么?你根本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对神敬跟不敬,你凭什么以这个作标准去判断你的父亲呢?或是你凭什么去判断你的父亲做了一件对神不敬的事呢?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作风,在任何地方跟任何人聊天,只要聊到一个重要的词,这个词牵涉到人的行为,牵涉到人的德行的,他一定穷追不舍,要跟你进一步去对话。

今日重点6:  苏格拉底谈话的意义

苏格拉底从来不做演讲,从来不上课,他跟别人聊天、对话的时候,虽然那个人一开始谈的是完全不同的话题,苏格拉底会一直阻拦他,让他不要谈那个无聊的事,直到他开始谈起自己目前的生活形态,以及过往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你要谈谈你自己。

一旦苏格拉底让对方陷入他所设想的话题,他就会进而从每一个角度完整而确实地检视这个人,让这个人去了解自己这一生过的是不是真实的生活,对于德行是否有真正的认识。所以后面就发展出一句话,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一般人的生活都靠习俗,习俗叫你什么时候去拜神,去献祭,就照着做,以为那样就是对的;习俗叫你怎么跟别人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苏格拉底这种让人厌烦的质问究竟有何意义呢?他是要让人们了解:应该如何自处以成为真正的人,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就可以导致正确的行动,关键在于要思考,要了解。苏格拉底从对话里发展出三种方法:

1、反诘法。反诘法就是掌握到别人问题里面的一个词、重要的观念,不断地反问,请他说清楚。到现在在教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词叫做“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别人说今天天气不错,你就请他先定义一下所谓的不错是指什么。这一来的话大家说话就比较清楚,不会产生误会,才能够造成有效的沟通。

2、归纳法,前面提过此处不再重复。

3、辩证法。辩证法就是立场不一样,两个人开始对话,对话到最后,互相截取对方的优点,得到更多的了解,然后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往上提升。一般讲辩证法就三个字,正反合。合就是把正方、反方的共识往上提升上去,但是你一旦说出一个合,也是一种说法、一种立场,马上相对的就有另外一个不同的立场出现,所以辩证法是可以不断地运作,一直进行下去的。而且“辩证法”和“对话”这两个词的字首是一样的,英文对话叫做dialogue,辩证法叫做dialectic ,dia这三个字母是来自于“二”,两个人才能够对话,有正有反,两种立场才能够辩证,这也是西方重要的哲学方法。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向苏格拉底学习要怎么做。首先提出一个大家都认为是对的,比如“有钱就是好的”,接着质疑这个说法的正确性,有钱真的是好的吗?怎么样得到这个钱?如果说有钱就好的话,那抢劫可以说是好的吗?当然不行。骗人可以说是好的吗?也不行。接着,找到这些例外,指出你原来说“有钱就是好事”是有问题的,是要修正的:“有钱,同时要用正当的手段赚到才是好的。”

还可以继续说明:“用正当手段赚到钱之后成为守财奴好不好?”那也不行,所以要再修正。苏格拉底说:“你看到一个人有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他用什么方法赚到钱,是否合法,是否合理?如果是的话,没有问题,很好;第二个要问他赚钱之后是做金钱的奴隶(守财奴)还是做金钱的主人(可以任意用他的钱去做好事)?”如果是后者当然没有问题。

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1. 我们从小受教育,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以为自己对其他事物也有所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保持求知的心态,保持好奇心,不断地去增加所知道的东西。

2. 人只能够“爱好智慧”,在这一生中努力“认识自己”,并且“行事不要过度”。换言之,人生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也因而成为西方哲学家的典型。

3.用反诘法,使对话更为深入,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要一再请别人把他用的字,用的词说清楚,这会使对话更有效率。

4.用归纳法,提炼自己的观点。比如谈到勇敢,你就要从你所见过勇敢的例子提炼观点;谈到正义,也是一样,从你所见过的各种例子来加以说明。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归纳法没有普遍性,过去有许多事情给你参考,并不代表将来会发生同样的事,还需要再进一步采用别的方法去思考。

5.用辩证法保持开放的心态。辩证法讲三个字:正反合。辩证法承认我是正方,那么一定有反方,所以要有这样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截取别人有价值的观点,合就是把正反方的共识往上综合提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