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艺界相声界的祖师爷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4-05-27 23:57
  首先是艺术这种生活方式与其他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亦即技艺生活与理论(哲学)生活和实践(政治)生活的关系。古代世界一直将技艺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要么认为技艺与理念相隔而不如理论能直接观看真理,要么认为技艺是私人化的东西而低于实践生活的公共性,或者艺术由于诉诸于爱欲而败坏着城邦生活的德性。但从本质上说,政治或实践智慧也是一种技艺,尽管是一切技艺的技艺或最高的技艺;而史诗、悲剧和喜剧这几种艺术由于公开朗诵和演出,本身就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哲学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微妙:悲剧包含对命运(moira)的洞察,而前苏格拉底哲学也试图理解命运;喜剧对人的弱点进行反讽,而苏格拉底式的政治哲学也是从对人的无知的反讽出发探求知识(象施特劳斯所说,哲学“偏爱笑而反对哭”)。看来,不仅政治属于艺术,哲学――无论是前苏格拉底还是苏格拉底――也类似于某种艺术。更重要的是,柏拉图的哲学对话,比如《国家篇》,本身作为一种制作物就是对理念(理想城邦)的摹仿,因而也属于诗。这是否说明,哲学生活只有通过成为艺术、通过成为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它自身?

  第二个层面乃是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艺术家的生活”的三种理解:1,艺术这种生活方式;2,艺术家的诗意的、艺术化的生活;3,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之外的生活,包括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进行的的体验和观察。第1种理解前面已经论及。第2种理解是对艺术家的生活方式的误解,因为生活的诗意与艺术作品的创造毫无关系,往往还会妨碍这种创造。人们对某些天才的生活的传奇化描述,掩盖了对艺术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在专注中得到发展的才能;生活得诗意与否,只与艺术家的性格和气质有关,而与他们的才能无关。在第3种理解中,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无疑影响着艺术创作时的状态和心境,同时,他的观察或体验作为质料或经验材料进入作品。这种自传性的关系是众多艺术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研究的话题。但是,仅仅从作品的自传性因素出发是理解不了艺术作品的,因为它并非作品的最本质部分。对于作品而言,其形式或内容首先是与艺术家的才能有关,而与其体验或观察关系不大。即使与后者有一定的关联,那也只是间接的、经过了许多环节的关联。

  然而,在以上三种对“艺术家的生活”的理解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更为本真的理解方式:艺术家的生活(生命)就是他身上的自然力量,是那个在他身上存活、成长并且成熟的东西。艺术家的生活并非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或者他的观察或体验,相反,后面二者都只是本真生命的表象而已。将艺术家的生活理解为艺术家的观察或体验,这是一种近代以来的理解方式,因为它设定了作为主体的人,并将生活理解为人的内在体验。但生活本身是一切体验的前提,它自身涌现、生长并照亮自身。这种种生长、涌现和照亮自身的自然力量,在艺术家身上就显现为才能(它是精神的整体感、现实感和活力的统一体),这种才能与生活本身的关系,远比艺术家的体验和观察与生活的关系强大、有力和本质。这是因为,才能乃是生活本身这一自然力在艺术家身上的凝聚或个别化,它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是直接性的;而观察和体验却是一种与生活的间接的、反思性的关系,并且任何好的观察和体验本身都以才能为前提。

  第三个层面乃是艺术作品与它所要转换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艺术所转换的生活,乃是经由艺术家的才能所理解和赋义的生活。由于艺术家的才能不过是生活本身的一种个别化或聚集,因此艺术家对生活的领会本质上建基于生活对生活自身的照亮。生活自己照亮自己,正如生命在人身上自行成长。但是,人的生活又是历史性的此在,每一历史时代的生活的自我照亮、揭示和理解方式都有着重大差别。生活的历史性、艺术家才能的历史性和艺术作品的历史性,这三者是同一的,由此才可以设想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和黑格尔《美学》这样的著作。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对“什么是生活”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因而就规定着“艺术与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关联方式。

  从西方古典时代对生活的领会方式出发,古典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生活,乃是对真实生活的摹仿(mimesis)。由于古代世界对“真实生活”的理解是双重的,这种摹仿也是双重的:一方面,音乐或酒神合唱队乃是对生命的原始统一体的摹仿,另一方面,造型艺术和具有形象的史诗乃是对生命的个别化的卓越世界的摹仿。尼采认为,悲剧同时实现了这两种摹仿,亦即在自身中将酒神的统一精神和日神的外观个别化精神结合为一体。由于奥林匹斯众神在希腊是更占上风的,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的日神理解更能代表希腊人的精神倾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摹仿不是再现,也不是表现,也不是再现加表现,而是对实现(Energeia)的演示或展示。所谓的“真实生活”,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的实现,这一实现就是从潜在的、偶然成为的人变成真正的、具有卓越或德性(arete)的人。人的实现或真实生活,就在于展现自身卓越的行动,这种实现就是人身上的自然(physis)或涌现着、持留着的力量。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诗高于历史,因为诗在其情节的统一和必然性中所呈现的是人的实现或人本身,而历史或人的实际生活却受制于偶然性,人的本质无法在其中绽露出来。古典艺术乃是理想性的,它朝向人身上最高的天空,总是展示人的最高的、最完善的可能性。然而,对生活的酒神理解却仍然构成众多悲剧冲突的背景,它常常表现为人身上那种痛苦的、具有毁灭性的自然力(例如在《俄狄浦斯王》那里),它表现为一种逾越界限的行动,它使人到达外观的闪亮或卓越所开启的世界的边缘或尽头,进入到存在者整体的自身遮蔽状态和黑暗中。天空中除了朗照的日光所赠予的秩序和形象世界之外,依然有阴沉的、吞噬一切的风暴。

  而对于近代人来说,由于古典时代统一性的生活理解破碎为生活的主观和客观方面,艺术对生活的呈现也分裂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方面,从将生活理解为内在体验出发,产生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前者抒写作为情感的内在体验,后者则关注作为本能或非理性的内在体验。这两种艺术类型都是对内在生活的表现。另一方面,从对生活的客观化理解出发,生活变成制度化的庸常行为和交往,变成了受到制度缩减和压抑的异化状态,这导致了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亦即对实际日常生活的再现。比较极端的客观化理解,是把生活理解为物的单纯陈列,这种纯冷漠的观看构成了法国的“新小说”的一个特点,在其中人也只是物。如果说,浪漫主义仍然向往天空――尽管这个天空不再具有古典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夸张、滥情和堆积眼泪的场所,那么现实主义就只关心地面。同时,现代主义对本能或生命冲动的表现,体现为对性和暴力题材的普遍偏好,亦即对人性中的深渊的沉溺。而新小说将人变成物,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深渊底部的虚无了。整个近代和现代艺术的历史演变,就是这样一个从天空向地面,再向深渊和虚无挺进的过程。

  但仍然有另一种无,它不是毫无意义、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敞开,是超越任何存在者、却使存在者得以显现的空旷。对生活的形式显示化的理解,就是呈现出生活中的这种“无”,它是一种通过当下实际性抵达对实际性的超越的努力。此“无”乃是生活的机缘,这些洞悉机缘的时刻就是人从生活的拥挤和重压下解放出来的时刻,它是生活的裂隙,是获得彻悟和通见的时刻,或者说“灵魂出窍”的时刻。这一时刻的来临并非由于想象,而是由于静观。作为静观的艺术,就是试图超越生活的本质层面而达到对其形式的纯粹直观。这样一种艺术乃是形式的神秘主义,它在拥挤的器物和事件中瞥见那超越的缝隙或“间”,或通过对背景域的观看而进入那空旷的敞开域,因而是“有中生无”。每一种机缘都给了人这样的机会,去超越“存在者”而直接领会“存在”。作为静观的艺术的理想是透明,它穿越事物,打开一个明敞的空旷境域,事物在其中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它所生成的语言去除了一切的修饰和对内容的执着,而成为了天机在其中发生的场所(参见拙文《口语诗:可能性及其限度》)。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4-02-20 02:19
不谈先有艺术还是先有艺术家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

艺术,个人认为是通过个体审美的层层递进来提高欣赏和掌握生活的——美的规律与运用。艺术是感性的、浪漫的,是可以与生活相结合,也可以独立于生活之外;艺术本身偏向于感性的,偏于“感性”是因为艺术需要感情或者感觉的瞬间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达大脑进行组织和配比,视觉神经通过艺术表达凝结于生活之中——以达到美的体验。

生活,是理性的、现实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感受各不相同,先天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品味:先天条件不足的个体,对于生活的感受可能是艰辛的、痛苦的,有可能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可能很难没涉及到物质以外的;先天条件优越的个体,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个体避免了很多现实生存的问题,有时间也有空间去思考物质以外的,比如:最基本衣服的搭配,衣服的样式和颜色有很大的自我选择空间,空间的尺度也比较自由,而衣服的搭配最后效果则是个体审美观念的体现,正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而艺术需要高于生活,剥离开物质的束缚才可以追逐精神上的自由……

感性的、浪漫的艺术对于个体而言,对个体有一定的门槛,审美能力可以突破这种——门槛的限制,而实现艺术的目标的生活化,在生活中体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理性的、现实的生活对于个体而言,不同的境遇个体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何种感受,它基本上脱离不开柴米油盐生存的物质满足,也可能会在两极(两极:两个临界点,一个是贫困到极限,另一个是富足到极限)的状态中,比如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在他艺术生涯中生活状态和物质财富达到均衡(物质与精神)的最高水平,作品的鲜明艺术个性与艺术市场相得益彰;而明代写意画大家徐青藤,在生活中历经坎坷和磨难,生活几乎要靠亲友的接济来勉强糊口,但是这种生活上的现实与残酷不仅没有让他沉沦脱离艺术(“墨葡萄”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艰苦困顿之中创作出与其生活环境反向的艺术作品),反而激发他的艺术作品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连获得“国际和平奖”和“人民艺术家”的齐璜都甘愿做青藤门下走狗!

这种两极的现象打破了一般的认知,也证明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的普遍性代表一般发展规律,生活的淀积可以激发艺术上突破,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在平和的心境中实现艺术的自我实现。而艺术与生活的特殊性则代表这种关系的无序性、偶然性,就像——触底反弹!好比弹簧:两极拉伸体现不出弹簧的力度,而对向压缩也可以释放无穷的力量!

艺术与生活的不同关系,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可能是个体生命力面对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反应……

2021年11月2日有感于静观堂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2-07-22 00:40
可以到谷歌上去搜索 应该会有你想要的
宋祖儿在什么综艺节目上谈自己母亲
1个回答2024-05-16 17:25

在《花儿与少年》综艺节目上,这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明星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根据节目组的安排,《花儿与少年》走“老少搭配”穷游异国的路线,节目中“花少姐弟团”,去旅行没有经纪人、不准带助理、每天生活费有限的限制下,在人生地不熟,甚至语言都根本不通的国度,完成一段异域的背包奇妙之旅。

 

到目前为止,《花少》至今已播出3季,既有毛阿敏,张凯丽,郑佩佩,许晴,一干老艺人参加,也有许多鲜肉如井柏然,杨洋,张若昀,古力娜扎等加盟。网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表示称不能接受这么好的节目停办,并不断呼吁湖南卫视手下留情。


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艺术性
1个回答2024-02-11 04:16
营造艺术活动环境。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也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在进行教室内外的装饰、墙壁的美化时,一定要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比如:在墙面装饰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制做贴立体感较强,色彩鲜艳的墙面,如“海底世界”“梦幻宇宙”等。孩子对此类东西比较感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观察与共鸣。
此外,增设美术区,为幼儿提供白板、记号笔、五彩胶泥、卡纸等,方便幼儿随意涂抹,使他们的想象及所见所闻都能在这块园地里得到充分展示。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能够随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而且能够及时表现美、创造美。这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人祖爷和祖师爷是不是一个人
1个回答2023-08-15 10:54
不是,祖师爷指的是流派、宗教、行业创始人。
人祖爷一般指传说中的伏羲氏!
浅谈摄影技术与艺术
3个回答2022-08-10 03:50
艺术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和启示的东西,婀娜的人体和延伸的海岸线会给人一种诱人而伸展的想象空间,要想得到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借用摄影中布光和构图的技巧(技术)加以完美展现.
艺术是人们艺术细胞升华的产物,摄影技术是人们追求艺术过程中的一种工具,也是记录现实的有利画笔.
浅谈如何将绘本与幼儿园艺术活动进行有效整
1个回答2024-02-18 21:19
目标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标杆和导向,针对目前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目标制定存在的回问题,简析问题原因,重点探讨如何适答切制定绘本.幼儿园活动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纲领,具有决定课程价值走向和基本内容的重要作用.绘本教学目标也正是绘本教学的一个导向和"指南
浅谈老师与孩子如何进行心灵对话
1个回答2024-01-25 10:21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倾注满腔的爱,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探索语言沟通艺术才是务实的、有效的。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浅谈家校合一
1个回答2024-02-28 10:23
        第一次写,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琐事,检查作业,学生字体潦草,多次说教依旧如此,

告知家长,目的想让家长重视并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家长反过来说是老师的责任,大概意思就是事不关己,教育孩子的事情就是应该交给老师,关于学习的一切事情,有任何差错就是老师教育不当,班主任肖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反倒被教育了一通,最终约到校面谈,说是放学到校,等到七早漏点多钟不见踪影,于是开车回家,下着雨,一路思绪放空……

      “家校合一”体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不可分及不可替代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的教育而没有家庭的教育,或只有家庭的教育而缺乏学校的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艰巨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同时对厅粗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好比纸做的房子。5+2=0现象足以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深远,如果家长不配合,那么老师下再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 家长的态度直接扮睁镇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家长对老师的不尊重,不配合,是学生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的直接原因!

        家长的质疑和不配合心情失落也觉得委屈,不过好在有明理的家长,看到家长的体谅与暖心的话语,心情顿好,工作还要继续,无愧于心!!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