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琴书胡小龙劝孝

舒城胡琴书劝赌
1个回答2023-08-18 21:06
都是人教版的书啊现在
孝文化之乡有哪些有名的孝子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5:48

最有名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胡小林怎样劝家人学佛
1个回答2024-02-05 12:22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
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样子,家人自然就跟上了,身教胜於言教。你叨叨、叨叨去说,可能时间长了,人家会烦的,会反感的,会逆反的,你就默默去做。
你像胡老师,为什么现在妹妹、妈妈对他转变了印象,包括去世的父亲?因为他做了。他如果没做,还像以前那样,不会服气的;现在他妹妹给他发短信,称他为最伟大的哥哥。过去他妹妹和他是不太对付,他过去刚学传统文化、学佛,他回家是指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先看冰箱这个肉,那个肉,冰箱里,他就说你们就吃吧、吃吧!所以他一要回家一打电话,小阿姨向老人家一报告,说小林哥哥要回来了。老爷子、老太太赶快说,该藏的藏,把东西都藏起来,不能让他看著。因为看著他批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所以老人家就很反感。你学佛的怎么这样?这就叫学佛?有时候可能老人家都用讽刺的口吻来说,「咱们家学佛的要回来了,咱们说话都得小心点了。」
这都是胡老师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讲的,他举的具体例子,那现在他就不是这样了。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听没听过胡老师最近讲的光碟,他四个月侍候他爸,侍候到什么程度,他说现在才体会到了,父子亲情是怎么个亲法。他说过去他父亲一上厕所,他就烦,嫌脏、嫌臭,现在他父亲在厕所坐一个小时,他就在厕所陪他爸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就是和父亲交流。他父亲给他讲了好多过去他的事情,这个亲情就愈来愈近、愈来愈近。
譬如他说吃那个酱豆腐,可能我们叫腐乳,咱们这边叫啥我不知道。老人家双目失明,他看不见那个酱豆腐,又不能一整块给他都搁在饭碗里,因为那个东西咸。所以胡老师一开始,用筷子给父亲夹一点,送到老人家嘴里。那个酱豆腐它不是有点黏吗?他肯定搁嘴他得吸一下,吸一下,胡老师说他再用这个筷子,送到自己嘴里的时候他觉得恶心,他受不了。后来他想,这一关我必须过,自己的父亲我都嫌他脏,这怎么行?后来他就是干脆也不用公用筷,就自己的筷子,夹给父亲吃完就自己吃。
后来父亲吃的饭,老人家因为非常节俭,他拨那个蒜皮、那个菜叶什么东西,完了他都拨到碗里,他特别整齐。然后他就说,儿子,你都吃了吧。一开始胡老师说真是直皱眉头,这你说老爷子吃的,剩的这东西,鱼刺都在这碗里,我怎么吃?后来想这一关也得过,他说我也不经过嘴,直接送嗓子眼儿里去吧,稀里糊涂反正我都扒了进去了,啥味我也不知道。
后来他父亲因为有前列腺,他小便的时候就不干净,最后可能都还剩点还有沉淀物。他一开始这关都过不了,后来他都一关一关过了,他说怎么过的这关?他父亲小便完了,他用那个杯子,接他父亲的小便喝进去了,他这样做的。他说喝进去以后自己什么感觉,特别高兴,原来这么简单,什么都没有。他说这不就是心想吗?你想它就脏它就脏,你想它就干净它就干净。
所以他父亲的小便他喝过,就这样四个月,把老父亲送往生了。我说你这回就做对了,如果这四个月你不在父亲身边,老人家走了以后,你可能会遗憾的。两种一种是无所谓,因为和父亲没有什么感情,十岁就不和父亲在一起,已经四十五年了。我说这四个月就是让你尽孝道,这样老人家走了,你没有遗憾,真是这样的。
所以我想做人,无论是咱们做孩子们的长者,还是做长者的孩子,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座年轻人也不少,老人家也不少。所以什么叫孝顺?你真正的在父母面前,你去踏踏实实的做了,老人家心安了,这就是孝顺。最大的孝就是护持老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劝孝歌》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2-08-27 23:16
明朝朱柏庐的道德与文章为世人所敬,他的《治家格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朱柏庐还曾写过一首感人至深的《劝孝歌》,流传于江浙一带。现代广东揭阳县倪烈水开始慢慢收集资料,2007年,倪烈水开始编写《劝孝歌》。2008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劝孝歌》全书分为五部分。
胡琴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06 22:30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现代胡琴,全长60厘米。琴筒木或竹制,有半圆球形和长筒形两种。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杆木制,琴头呈弯月状、无饰,两轴置于琴杆上部右侧、与琴筒呈平行,轴顶旋成葫芦形。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五度定弦A、e,音域 A—a1。 远在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也都冠以胡字。《后汉书·五行志》中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汉刘熙《释名》载:“批把本出于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诗人陈子昂,曾以千金买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时,对琵琶、忽雷等弹弦乐器,还称之为胡琴。 胡琴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所用乐器的统称,近代才作为胡琴类拉弦乐器的专称。胡琴始于唐代。在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于公元1099年所著的《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胡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据书中所示,两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末之时,一部分奚人西徙妫州(今河北省怀来县),别称西奚,五代十国时,东、西奚渐与契丹人相融合。据陈旸所考,胡琴当为唐代末年我国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它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不同之处是胡琴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处于两弦之间。

劝孝歌的诗句
1个回答2023-05-20 04:31
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
求《劝孝歌》全文
1个回答2023-08-18 14:24
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刘安《劝孝歌》
1个回答2023-10-12 06:56
  十月胎轮指恩重,三生报答轻,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母称儿千卧手差,儿屎母湿眠,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尊前慈母在毕桐皮,浪子不觉寒。

胡琴和二胡一样吗?
2个回答2023-10-21 05:10
古代诗词里好尘出线的胡琴与羌笛,胡琴是指的二胡吗?不是。胡琴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琴,和羌笛一样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 都姿缓不是迹袜模 的确是二胡,那时已经有
二胡与小提琴
1个回答2024-02-04 22:06
二胡十级的话学小提琴就相对要简单了,指法方面基本差不多,偶尔会有一些变化,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就可以了

相对比较难的是弓法,拉小提琴运弓一定要稳,而且对拿弓子的手要求比较多,这方面小提琴可能会和二胡有所出入

但二者都是弓弦乐,在某一些方面还是相通的,所以对你来说小提琴会相对简单一些

还有,拉小提琴需要看五线谱,这个和简谱不同,所以还需要你的识谱能力

另外,就是乐感了,你有了二胡的基础,相信乐感方面就不用担心了

小提琴并非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刻苦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先做好心里准备

另外就是曲子的问题了,看你要拉什么样的曲子了,一般初学者都是练儿歌什么的,这种水平的话你用不了两天就可以拉了,流行曲子的话需要些功夫,得几个月,高水平的可能得2年······这个要看天赋了,总之要努力,不可以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