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陈士铎

学医不学陈士铎的原因?
1个回答2024-03-23 17:46

学医不学陈士铎的原因用药的方式不好掌握。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

陈氏在:《辩证冰鉴》中记述消渴症“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证实了陈氏记载的准确。

陈士铎的医书倒是读过几本,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奇闻》、《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其书集理、法、方、药于一炉,尤其是遣药处方,量之奇在于斤两钱分融成一方,效之奇在于信手拈来皆平常之药味,足见其对天地、人身之生理,药性之幽微把握甚精。

陈士铎的重要著作
1个回答2022-09-18 23:16

陈氏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确实是洋洋大观。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为什么学医不学陈士铎
1个回答2023-04-20 18:25
“学医不读陈士铎,难免到了白忙活!”,
陈铎的儿子?
1个回答2024-03-16 07:33

陈雷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之子。

北京陈铎艺术创作室总裁,

华视嘉德国际文化传媒董事长。

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陈铎的儿子是谁?
2个回答2022-04-22 15:45
陈铎(央视著名主持)

陈铎先生的儿子叫陈雷
李妍 陈铎是谁?
2个回答2022-12-19 16:52
陈铎是元老级的播音员,《话说长江》就是他录得!
没有陈铎就没有汉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11-20 01:38
陈铎祠,又名陈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城西北三十三公里靠山乡古城村,因汉高祖刘邦封陈铎“阴陵忠义王”而建,1981年被定远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靠山乡古城村,位于古阴陵城遗址之上。秦汉时,阴陵县(今靠山乡古城村)和东城县(今大桥乡油坊李村)同属九江郡(治寿春)。《史记·项羽本纪》载有:“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由此可见,“田父”之“绐”是“汉追及之”的原因、项羽“身死东城”的关键,对于刘邦来说,“田父”的功劳不亚于后期因抢得部分遗体(项羽)而封侯的王翳、杨喜之流,给他封个王侯,并不为过。然而,遍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均没有关于“田父”的分封记录,“田父”究竟是谁,人们不得而知。

鉴于此,《定远县志》在介绍县内古建筑“陈铎祠”时仅用了一段引述:“《陈氏宗谱》载有:其先祖陈铎携妻、妹3人在田中耕耘,值项羽穷追刘邦,邦至此求救,先祖见其诚厚,指道旁枯井,邦乃下井,项羽问先祖见人否,先祖指向前,项羽追至河边未见,返回问始祖,搜枯井见井口蛛网甚密,盖无从下人,杀3人后离去,刘邦得救。刘邦就帝位后,以先祖有功,乃封为阴陵忠义王,封其妻为一品夫人,封其妹为忠贞姑,建祠以祀。”为救刘邦献出了3条人命,陈铎义举正合乎当时提倡的“忠义”精神,况且救的又是刘邦本人,出于感恩,为其封王建祠,情理之中。

陈厚章先生在《皇封定远陈铎祠:刘邦感恩撼古今》(《定远春秋》第七辑)对陈铎祠的来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美中不足之处,窃以为,他不应该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田父“自负地钦定为”阴陵陈姓始祖陈铎“,让人很是愕然。楚汉战争中,由于强弱转换,“霸王赶汉王”在前,“汉王赶霸王”于后,是不争的史实。既然陈先生认为,陈铎“枯井救刘邦”的故事发生在“霸王赶汉王”时期,那么为救刘邦业已“殉国”的陈铎,怎可能成为后来(“汉王赶霸王”)的“田父”?仿佛先生有所意识,为自圆其说,于是大胆地将两段历史进行了PS:“原来,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追赶到阴陵古城,即‘霸王赶汉王’,在走投无路时,向始祖陈铎求救,陈铎指道旁枯井而得救。当项羽赶到,问陈铎是否见到刘邦时,陈铎谎说向左,陷入大泽,项羽恼怒,陈铎一家三口遭项羽杀害。当刘邦打下江山称帝后,为感谢救驾之恩,颂扬陈铎忠君报国思想,特敕封:阴陵县陈铎为‘阴陵忠义王’……”(《皇封定远陈铎祠:刘邦感恩撼古今》)。

如果陈铎真是“田父”,那么刘邦论功行赏之时,不可能忘记陈铎,或许还会与抢得项羽部分遗体的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下”在同一张“文”上,作为史官的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然而,《史记》成书之时,“田父”仍是田父,至《汉书》,至《资治通鉴》,亦如是。

从“陈铎枯井救汉王”,让我想起了同样历史背景下演绎出相似故事的安徽省萧县皇藏峪来。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改名“皇藏峪”,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此山有皇藏洞,汉高祖避难处”。

“汉高祖避难处”是个洞穴,即“皇藏洞”。到了皇藏洞却这样介绍:“刘邦兵败彭城,带残兵败将10余人来到此处,只见前面绝壁挡道,后有项羽追兵,面对此境刘邦仰天长叹,‘天亡我也!’环顾四周哪有藏身之处,忽然,峭壁上现出一洞,急带残兵攀入洞中,刘邦暗想此洞吾能寻得,项羽也非等闲之辈,不同样能找到吗?假有一巨石挡住洞口会更安全,这时突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恰好挡住洞口,随即不知何处来了好多蜘蛛把洞口剩余部分结上了网,这时项羽率众军士来到此处,兵卒四下寻觅,也找到此洞,禀于项羽道:‘大王,该处有一洞,但蛛网未破,人不得入’。因山洞得众生灵的庇佑,刘邦躲过此劫。”

前文说刘邦为了躲秦兵,后文说刘邦为了躲项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可见任何对历史的过度延伸,往往都是得不偿失的。我曾两次进入皇藏洞,期间相隔20年,第一次仅藏两三人,第二次竟能藏“10余人”了!为了传说而过度开挖,是人类创造历史,还是人类改变历史?

陈铎祠,我们暂且不说它是汉代修建的,还是明清重建的;是有汉砖的,还是没有汉砖的,究其来历,还是谨从《陈氏宗谱》好了,如《定远县志》。
陈士铎《石室秘录》筋脉治法
1个回答2023-08-01 18:15
论筋病 论脉病

天师曰∶筋脉者,一身之筋,通体之脉,不可有病。病则筋缩而身痛,脉涩而体重矣。然筋之舒,在于血和,而脉之平,在于气足。故治筋必须治血。而治脉必须补气,人若筋急蜷缩,伛偻而不能立,俯仰而不能直者;皆筋病也。 方用当归一两,白芍五钱,薏仁五钱,生地五钱,元参五钱,柴胡一钱,水煎服 。此方之奇,在用柴胡一味入于补血药之中。盖血亏则筋病,用补血药以治筋,宜矣。何以又用柴胡以舒散之?不知筋乃肝之余,肝气不顺,筋乃缩急,甚而伛偻。今用柴胡舒其肝脉之郁。郁气既除,而又济之以大剂补血之品,则筋得其养而宽,筋宽则诸症悉愈矣。

血脉不足之症,任、督、阴阳各 经络不足,或毛发之干枯,发鬓之凋落,或色泽之不润,或相貌之憔悴是也。此等之症,人以为气之衰也,谁知血之竭乎,法当补其血。而血不可骤补也,须缓缓补之。 当归一钱,白芍三钱,川芎一钱,熟地四钱,白果五个,何首乌三钱,桑叶七片,水煎服。 此汤即四物汤。妙在用白果以引至唇齿,用桑皮以引至皮毛。用何首乌以引至发鬓,则色泽自然生华,而相貌自然发彩矣。此治脉之法,人亦宜知。

张公曰∶筋脉之治,予尚有二奇方传世。用当归三钱,芍药一两,熟地二两,柴胡一钱,白术五钱,肉桂一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批〕滋筋舒肝汤。)此方乃肾肝同治之法。筋虽属肝,而滋肝必责之肾。今大补其肾,又加之舒肝之药,而筋有不快然以养者耶。

脉治法, 当归一两,白芍三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熟地一两,万年青三分,枸杞子二钱,旱莲草一钱,花椒三分,天冬三钱,水煎服。 此方药味俱是补血之品,而又上走于面。久服自然两鬓变黑,容颜润泽矣,可与天师法并传也。

华君曰∶无方。乌须我有绝奇之方,世间方甚多,皆不能取效于旦夕。我之奇方,不须十天,保汝重为乌黑。 熟地三两,何首乌三两,用生不用熟,用红不用白,用圆不用长,黑芝麻一两,炒,万年青二片,桑叶二两,山药三两,白果三十个,桔梗三钱,各为细末。不可经铁器,为丸。 每日早饭后服一两,十日包须乌黑。乃余自立之方,治人亲验者也。

岐天师∶加花椒一钱。此方奇绝,华君不畏泄天机耶。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写的石室秘录有价值吗?
1个回答2022-07-23 18:58
废话,都说是名医了啊
陈松伶和张铎的女儿照片 张铎陈松伶有孩子吗
1个回答2024-01-07 06:18

截止到2020年1月陈松伶和张铎没有孩子。

2007年,张铎与演员陈松伶因合作拍摄电视剧《血未冷》结缘;此后,两人各自将背景相同的旅行照上载博客,而令恋情曝光。

2011年7月25日,陈松伶在参加书展活动时承认已与张铎登记结婚,婚后两人定居北京。



扩展资料

张铎早年经历:1998年,张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并顺利被录取。虽然他直到入校才明白所学的专业是话剧和表演,仍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并在毕业后得到留校任教的资格。

陈松伶早年经历:

1985年,14岁的陈松伶参加无线节目欢乐今宵举办的“叶倩文歌唱大赛”,以一曲《零时十分》荣获冠军。

1987年,主演电影《鬼马校园》,但她感到自己不适合演艺圈的生活,便拒绝再拍电影,开始以学业为主,唱歌为辅的生活。